工矿城市还需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工矿城市转型是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具备市民身份,但在公共服务、就业、居住、生产生活等方面并未真正市民化的人群,如何真正市民化是转型的核心。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市…
“工矿城市转型是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具备市民身份,但在公共服务、就业、居住、生产生活等方面并未真正市民化的人群,如何真正市民化是转型的核心。”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市长侯凤岐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按照侯凤岐的设想,乌海最终的转型,应该是让人们有着现代化的收入,同时也享受着现代化的文明生活。
1.棚户区是虚假的城镇化
《21世纪》:乌海这座城市很年轻,是典型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现在乌海的煤炭资源储量还剩多少,还能开发多久?煤炭资源的开发给乌海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影响?
侯凤岐: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一座资源型工业城市,因煤立市,因矿设市。全市煤炭探明储量30多亿吨,多为优质焦煤,占内蒙古的75%以上。全市现有煤炭资源保有储量还有一半,约为7.8亿吨,可开采二三十年。
近年来,乌海市加大对煤炭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力度,积极培育煤炭精深加工业和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依托主体资源产业提前全面转型的新路子,2011年被列为国家第三批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伴随着40多年的开发建设,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成为乌海当前发展中十分紧迫和重大的问题。
《21世纪》:在西北能源金三角,我们发现榆林、鄂尔多斯、包头、银川和乌海等这些城市中,乌海的变化很大。作为一个典型的工矿城市,乌海转型的思路是什么,面临哪些问题?
侯凤岐:中国有各种资源城市180多个,属于化石能源型的有150多个,现在有四五十个城市已经资源枯竭了。资源城市要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就考虑转型问题,就像人,不能到了晚年才想起保健,资源开发也一样,不能到了晚期才开始转型。
从煤炭资源开采的情况来看,乌海目前属于资源型城市的壮年期,这时候转型总比到了晚年再转型强。我们在煤炭资源还未枯竭的情况下提前谋划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建设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
现在,乌海煤炭开采、洗选、火电等传统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6年建市初期的60.1%下降到43.5%,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90%以上,以精细化工、煤焦化工、氯碱化工等为重点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8.5%提高到32.3%,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5.7%提高到49.2%。
乌海现在正在快速发展,财政还有足够的支撑,还有钱搞民生、科技、基础设施,要是到了资源衰竭的时候,财政收入下降,再转型就没有了支撑、没有后盾、没有空间,怎么转型?
中国现在城镇化面临的问题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资源型城市工矿棚户区居民虽然是市民,但居住和生活条件有的比农民还差,这就是“伪城镇化”、虚假城镇化。
棚户区是世界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地方公共服务水平、生产生活、居住条件都需要改善。另外,城镇化过程中,不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是心理、情感、观念,这种历史文化的延续和断裂的问题,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需要付出代价。
《21世纪》:乌海现在付出的是什么代价?
侯凤岐:现在,乌海政府要拿钱,给老百姓解决居住、就业、医保社保。城镇化不能仅凭领导的主观愿望和热情,城市最后一道安全线是低保和社保,包括医保和住房,再就是就业。
有的人原来住在矿区棚户区,做饭、取暖不花钱,水、电、有线电视等费用都靠单位解决,也不用交物业费。如果住进一个65平米的楼房,光基本生活开支一年就得交3600~4500元,这是刚性费用。乌海一个退休工人一年挣一万块钱,如果单单基本生活开支就花掉三四千块钱,那岂不是住得起楼、买不起馒头?
因此,民生项目是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城镇化不能凭一腔热血,必须有足够的产业支撑。
2.综合利用低热值煤推动棚户区改造
《21世纪》:您这次向全国人大提的乌海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热值煤的综合开发利用建议,其中涉及市民的公共服务和就业等问题,这对乌海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有何意义?
侯凤岐:乌海在40多年的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了约4亿吨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热值煤,形成22座大型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热值煤山。
同时,每年从蒙古国入境的大量焦煤流入乌海交易和深加工,这些煤炭资源入洗加工后,每年产生中煤和煤矸石等低热值煤约2500万吨,若不加以利用,到“十二五”末累计积存量将达5亿多吨,对大气、水体、土地等环境会造成破坏。
按照“煤电用一体化”的思路,乌海低热值煤的综合利用利于满足国家煤焦化和氯碱化工两大基地的电力缺口问题。“十二五”期末,乌海市将成为缺电地区,需新建总装机容量为300~500万千瓦的煤矸石发电机组才能满足乌海及周边地区发展需要。
近年来,乌海实施了惠及全市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累计投入117亿元,2.3万户棚户区居民和住房困难家庭喜迁新居,大批矿区居民搬迁入住到市区,使城市供热面积剧增。到2015年全市供热总需求面积为4300万平方米,届时供热缺口将达到约3800万平方米。“煤电用一体化”能以较低的成本解决棚户区居民改造搬迁、供热面积增加,导致城市热源点不足的问题。
建设煤矸石热电联产机组,也有利于稳定产业转型过程中产业工人就业,促进社会和谐。乌海城镇就业人员约25万人,其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约15万人,这部分人绝大多数直接或间接在资源型企业工作,年龄偏大、学历较低、技能单一,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就业压力很大,低热值煤的综合利用可以为其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我们希望国家能源局尽快审批《乌海市基于能源及相关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支持推动“煤电热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这些项目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由于城市棚户区、煤矿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等各类棚户区改造和人口向城市集聚所新增的供热问题,推动城市转型。
3.以人为本的城市转型
《21世纪》:除了产业转型之外,乌海也在进行城市转型。乌海正在建设海勃湾水利工程,将来要围绕乌海湖来建设城市,这对乌海的历史来说应该有转折性的意义,因为要从工矿城市到现代城市必须做出转变。
侯凤岐:除了经济转型、产业转型之外,就是城市转型,要让城市也成为一种资源和优势。对西北地区来说,最缺的就是水,有了水就有了灵气和生气。水对乌海是很关键的,对气温、气候都有影响。我们经常说,一个百年乌海,前五十年重点在“乌”字上做文章,乌金之海、煤城,在煤上做文章,后五十年在把煤做好的基础上要把“海”字的文章做好,这样发展文化、旅游才行,不然全办工厂,也有环境容量、资源容量限制。
《21世纪》:乌海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侯凤岐:我们现在是引进企业与本地企业联合,前一个阶段本地企业做,后一个阶段引进的企业来做,比如中石油等。这就是按一个产业链条来做,把资源吃干榨净,不排放废气和污水,这样也就把污染问题也解决了。
如果没有这样先进的产业,达不到一定技术和规模,污染是必然的,还是要尊重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
《21世纪》:现在能源金三角地区很多地方都在搞资源精深加工,乌海有何不同?
侯凤岐:我们是围绕一个主导产业来做,把一个产业做精,产品系列化,在这个领域做成全国或者世界一流,因为市场是全国的,还与世界关联,不做到一流最后还是要被淘汰。企业被淘汰,企业家的投入受损失,政府的土地也被浪费了。所以,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我们宁肯不投入,现在选项目都是选一流的企业做,光有钱不行,没有人才、科技最后还是不行,这不像挖煤那么简单。
《21世纪》:乌海现在在做的不光是改变原来工矿城市的面貌,还在精神文化层面进行改变。
侯凤岐:乌海被命名为首个“中国书法城”、“中国硬笔书法名城”和“中国赏石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自2010年开工建设以来进展顺利,今年9月开始蓄水,年底前完工,届时将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我们称之为“乌海湖”。我们将以乌海湖为中心,以甘德尔生态文明景区为重点,以黄河文化旅游和书法文化产业为龙头,打造集山水、历史文化、特色文化为一体的旅游产业。
城市的发展并不仅是一个物质的问题,还有精神、心理、情绪等问题,你觉得好不行,还要让老百姓觉得好。以人为本,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是全方位、全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