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宽松空间关闭财政政策大致稳定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由于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用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为两会宏观经济政策定下基本基调,今年两会后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望继续保持稳健。《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一些经济学家相信,…
由于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用“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为两会宏观经济政策定下基本基调,今年两会后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望继续保持稳健。
《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一些经济学家相信,2013年中国在把经济增速维持在7.5%以上的目标下,政府新着眼点可能集中在结构性调整与制度创新。
货币政策或不再宽松
新年一过,政府就频繁发出政策收紧的信号。上周,本届政府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而央行也创纪录地在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9100亿元。虽然从历史来看,央行春节前放流动性、节后收流动性已是惯例,但仍引起了市场的警惕。
在首都北京,已经上涨半年的房价也加重了外界担心政策收紧的可能性。北京住建委网站网签数据显示,春节前的1月份北京全市二手住宅网签总量为19561套,创下近24个月以来单月成交量最高。春节后,二手房市场仍显热闹,买卖心态十分不稳定,甚至买家在网签后坐地涨价万元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虽然“国五条”实施后,包括青岛在内的一些地方出现房主主动降价的状况,但主要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去年盈利大增、“荷包”撑满的情况下轻松旁观,更多地方也在观望调控细则以什么方式落地。
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看来,在依然宽松、仍在“稳增长”的基调下,公开市场操作方向突然逆转、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颁布,与“2010年初”的状态似曾相识,暗示政策继续宽松的空间已关闭,未来的政策方向将是以多快速度、以多大力度向紧回撤的问题。
鲁政委认为,整个2013年的降息窗口已彻底关闭,公开市场将正、逆回购均衡操作以维持中性流动性水平。政策调整的重点将是优化社会融资结构。
这或许也正是市场最为需要的政策力度。从去年底到今年年初,甚至可以回溯到去年年中,尽管政府在投资方面放松了审批,但中国的工业产销并未获得快速提升。到年末才艰难清空库存的工业企业也没有明显加大原材料(行情专区)采购力度。如果政府过于收紧反而不利于企业复苏,也不利于在产能过剩的行业中渐进地调整产能。
中性的货币政策也随时预防物价大幅反弹的风险。今年前2月,消费物价已经在缓慢增长,市场也预期上半年物价可能进一步上升,货币政策需留足空间予以防范。但鉴于物价上升主要来自成本推动的压力,如果农业生产保持平稳、政府物资调控得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平稳,有限的物价变化可能不会让货币政策快速收紧。
随着主要发达国家在宽松货币政策不断加码,国际投资者风险偏好改善,新兴市场再现资本回流压力。为了保护目前仍显疲弱的出口,升值手段难以被动用,目前中性的货币政策也内含双向调整可能。
财政政策开放有度
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为2013年财政政策定调,积极财政政策仍将贯穿今年的宏观调控。市场普遍预计,2013年财政预算将把赤字目标水平从2012年的8000亿元显著提高至人民币1.2万亿元。
去年年中,政府在通胀下滑和需求疲软的情况下果断出手刺激了投资,但今年是换届年,历史上曾重复出现换届年投资猛增的状况。如果今年仍维持较为宽松的财政政策,只会让地方投资更快增长,而这显然不符合“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目标。
另外,在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中,从偿债年度看,除去2011年,2012年到期须偿还的占17.17%,2013年至2015年到期偿还的分别占11.37%、9.28%和7.48%,2016年以后到期偿还的占30.21%。地方债务负担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地方的过度投资。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整理,许多省市区在地方两会后为今年设定的投资增速目标基本与去年增速持平或仅略作下调,青海等19个省区市将该目标设定在20%及以上,其中,新疆、甘肃、贵州和黑龙江4个省区设定在30%及以上。中西部省份的GDP发展目标普遍超过10%,而东部沿海的上海、江苏、广东等省份则设置了相对温和的目标。
高盛高华经济学家宋宇认为,由于2012年四季度以来GDP环比增速已反弹至9%以上,进一步保持财政支出力度以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紧迫性已经基本消除。政府今年应该并且会维持大致稳定的总体财政政策立场。
但在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上,新一届政府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地方政府向民生和城镇化倾斜,而不是简单的基建投资。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此前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改变。
在高层定调下,一些地方已经将城镇化下的产业集聚化作为今年财政发力的重点之一,让城镇化能进入自我生长的良性循环。
这可能也凸显了新一届政府在重塑经济增长点上的思考。十年前,中国政府为应对通货紧缩而启动了“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政策。在当时引导住宅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口号下,房地产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站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特别是后者预示着今年财政和地方产业政策会在创新建设和战略新兴产业上加码。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日前也指出,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要求更多关注供给面的调整,强化制度创新,化解制约中国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制度性因素,推进市场导向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他建议,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要推进产业兼并重组,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建设,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生产基地,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