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专家建议中国从四方面应对未来挑战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据估计,今年,全国的研发投入有望达到一万亿,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12月23日在第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的发言经媒体披露后立即在网上引起广泛…
“据估计,今年,全国的研发投入有望达到一万亿,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12月23日在第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的发言经媒体披露后立即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
科技部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8610亿元,增幅为21.9%。与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相对应,中国科研产出也大幅增长,其中,仅发明专利授权量一项,就达到了17.2万件,增长27.4%,居世界第三位。不久前,曹健林在长春的一次会议上介绍,国家已经提出在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GDP的2.2%,到2020年实现占GDP2.5%的目标。到那时,中国将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整篇报告中,唯一一个在标题上出现的国家战略。如何理解“唯一”的重要性和意义呢?十八大报告的解释是: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进入二十一世纪,一个新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正在深入进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这是中央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据。
从国际上看,新时期我国面临一个宏大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就是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突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各国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我国必须把握机遇,更加主动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开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可以说,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要求。
从国内来看,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很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特别是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几乎达到了极限,不可能再简单扩大下去了。企业原先熟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也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都在提高,旧有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单纯靠规模扩张推动发展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
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问题已成为一个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十分迫切。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必须依靠创新成为共识。
此外,创新驱动发展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新时期我国科技改革创新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进而到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建设创新型国家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目前,距离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还剩下不到10年,时间紧、任务重。
近年来,尽管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与新形势相比,我国科技体制机制还有许多方面亟待完善。正如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曾表示的那样: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牵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未真正确立,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亟待提升;科研管理体制还需完善,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封闭等问题突出,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不高;科研评价导向不尽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王志刚说,解决好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加快科技改革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再一次强调了“改革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技部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8610亿元,增幅为21.9%。与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相对应,中国科研产出也大幅增长,其中,仅发明专利授权量一项,就达到了17.2万件,增长27.4%,居世界第三位。不久前,曹健林在长春的一次会议上介绍,国家已经提出在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GDP的2.2%,到2020年实现占GDP2.5%的目标。到那时,中国将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整篇报告中,唯一一个在标题上出现的国家战略。如何理解“唯一”的重要性和意义呢?十八大报告的解释是: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进入二十一世纪,一个新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正在深入进行,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这是中央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根据。
从国际上看,新时期我国面临一个宏大而深刻的历史背景,就是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突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各国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我国必须把握机遇,更加主动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开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可以说,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适应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迫切要求。
从国内来看,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很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特别是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几乎达到了极限,不可能再简单扩大下去了。企业原先熟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也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都在提高,旧有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单纯靠规模扩张推动发展这条路不能再走下去了。
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结构问题已成为一个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十分迫切。如果没有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难以真正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必须依靠创新成为共识。
此外,创新驱动发展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新时期我国科技改革创新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进而到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建设创新型国家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目前,距离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还剩下不到10年,时间紧、任务重。
近年来,尽管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与新形势相比,我国科技体制机制还有许多方面亟待完善。正如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曾表示的那样: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牵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未真正确立,产学研用结合不够紧密,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亟待提升;科研管理体制还需完善,科技资源配置分散重复封闭等问题突出,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不高;科研评价导向不尽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王志刚说,解决好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加快科技改革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再一次强调了“改革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延伸阅读
- 上一篇:第三只眼睛看中国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