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弹药”依然充足
来源:环球时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近日正在东京召开的国际货币组织与世界银行的秋季年会再次传出对全球经济的悲观预测。它们还不约而同地调低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而中日关于钓鱼岛争端所引发的经济对抗,也加剧了它们对中…
近日正在东京召开的国际货币组织与世界银行的秋季年会再次传出对全球经济的悲观预测。它们还不约而同地调低了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而中日关于钓鱼岛争端所引发的经济对抗,也加剧了它们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担忧。
如果从中国经济近期增长的态势来看,似乎也能印证这种忧虑。但是,据此判断中国的经济增长从此难以为继而单边下行,无疑是轻率和缺乏理性判断的做法。事实上,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巨大潜力依然存在,而拉动经济增长、激发中国经济再次“起飞”的“弹药”也依然充足。
短期来看,中国经济面临下行的风险较大,但近期采取的下调银行利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出口等刺激性政策,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从统计数据上看,今年9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8%,较8月回升了0.6个百分点。投资和消费逐渐活跃,出口状况也有所好转。对此,IMF也预测中国经济虽然在2012年一度出现减速,但从2013年开始,中国经济又会逐渐返回到8%以上的增长率。
值得特别提醒的是,中日冲突对中国的负面影响显然也被夸大,且不说中日爆发全面贸易战的可能性有多大,仅仅考虑到净出口在中国经济增长中不大的贡献率(2011年是-5.8%,今年上半年依然为-0.7%),以及中日贸易总额只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13%左右的现实,就很容易得出中日贸易的暂时挫折并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实质性冲击的结论。
从长期来看,改革是中国经济过去34年保持年均近10%高速增长的最大动力。在目前阶段乃至未来较长时期内,改革依然将扮演经济持续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角色。客观地说,中国的制度变迁远未结束,体制改革空间依然十分巨大。比如强化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性,提高决策科学性和规范性,就能为经济持续发展增添更大动力。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则应该放在要素市场改革上,尽快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建立起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能够自由流动,其价格能够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机制。
具体来说,中国保持持续增长的“弹药库”里至少包括:城镇化、居民消费、民间投资、第三产业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新的“增长点”依然广泛存在。只要政策得当,现在的发展“洼地”往往能成为未来发展的更大动力,上升空间仍十分广阔。
当然,要消除国际上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和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绩。这不仅需要我们掌握在复杂经济环境中熟练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的能力,更是对进一步改革勇气和智慧的考验。
延伸阅读
- 上一篇:世界经济再平衡重在模式调整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