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外务工人员总量减少 广东结构性“用工荒”仍存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相比双转移实施之前的2007年,目前广东省吸纳的省外务工人员总量下降了233万人,而本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总量则上升了296万人。日前,广东省政协的一个专题协商会发布了《关于双转移中劳动力转移…
相比“双转移”实施之前的2007年,目前广东省吸纳的省外务工人员总量下降了233万人,而本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总量则上升了296万人。
日前,广东省政协的一个专题协商会发布了《关于“双转移”中劳动力转移重点政策调整的协商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从2008年至2012年6月底,广东共转移农村劳动力534.4万人,33.2万名异地务工人员入户城镇。
所谓的双转移,是2008年广东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决定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省外务工人员减少
广东省政协特聘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教授邬锦雯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来自外省的农民工减少,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农民工觉得相比广东,长三角的工资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广东本地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为外来农民工提供的工作岗位因此也相应减少。
另一组值得关注的数据是:粤东、西、北地区新增吸纳广东本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比重上升了11.2个百分点,而珠三角地区相应下降了11.2个百分点。
邬锦雯表示,珠三角地区吸纳转移本省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除了珠三角地区的生活成本较高以外,也因为随着产业向粤东西北地区的辐射,剩余劳动力在这些地方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不像之前只能局限在珠三角地区。
《报告》还关注了“用工荒”问题。文中指出,一方面部分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广东省九成以上企业需要招工或存在招工难问题。据对今年春节后务工人员返岗监测,广东全省企业用工缺口峰值达80万~100万。这种结构性“用工荒”折射出培训转移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就业稳定性较差
截至目前,广东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近90%已实现转移。不过,《报告》也指出,部分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稳定性较差。
据调查,一些地方转移农村劳动力回流率每年以10%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参加技能培训人员70%为第三产业类工种,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的第二民工产业类工种人数比重偏低。在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工人中,初级工占92.7%。现行政策缺乏对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的支持,他们从业工种简单、容易被取代。
而考虑到宅基地、林权归属及入户城镇后医疗、教育、住房等一时难以解决,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环境等的问题,农民工除了对落户发达地区积极性较高外,对落户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小城镇普遍持观望态度。目前农民工落户城镇的主要是农村户籍的大中专毕业生,真正的农民工较少。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只是就业转移,还未能实现人口的落户迁移。
此外,在农民工培训中还存在着一对矛盾,即政府主动性高,而企业和个人动力不足。受现行政策对企业激励不足等的制约,部分企业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不强,更多偏好于直接引进人才。据调查,75%的企业削减培训项目及费用。而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员工的高流动性往往会让企业的培训费用“打水漂”。
《报告》建议,广东可以建立培训资金预拨款制度,促进技能培训由岗前向在岗延伸等,其中还提出把广东省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纳入免费职业教育范畴。
这一建议认为,可以将广东新生代中考和高考未能升学的农民子女,实施免费接受中职和技工教育政策,相当于将中职和技工学校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
据了解,2011年广东省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约30万人,按最高培训工种焊工生均费2万元计算,若实行这项政策,广东省财政每年将要增加60亿元左右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