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毁了股市楼市 还要毁债市?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被跌跌不休的股市激怒的投资者,要求监管层赶紧放水养鱼,至少减少新股上市。这与要求中国具有健康股市的根本南辕北辙,提这些要求的人,本身把自己当成了鱼。请记住,投资者是市场生态中的重…
被跌跌不休的股市激怒的投资者,要求监管层赶紧放水养鱼,至少减少新股上市。这与要求中国具有健康股市的根本南辕北辙,提这些要求的人,本身把自己当成了鱼。请记住,投资者是市场生态中的重要一环,绝不是在食物链低端坐等被吞噬的动物。
中国金融、货币市场之所以怪象频出,原因是没有信用定价。凡是以信用以及未来预期作为投资标的与估价标准的市场,都是中国金融市场不可承受之重。面对这样的市场,扶本固源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建立信用机制,然后才能说得上信用定价。为了建立市场信用体制,有必要坚持两个原则:坚决抑制建立在天花乱坠的假想信用基础上的金融工具,坚决抑制以创新为名的假创新与真圈钱。
比如一度盛行的券商直投模式,恰好契合造假市场提高租金的目标,是对中国投行釜底抽薪式的破坏,允许此类寻租市场存在,中国券商从此走上不归路。以目前我国的市场信用程度,不适合发展复杂的债券衍生品市场,不适合对上市公司的圈钱方式进行大规模创新。
笔者支持中国大规模发展债券市场,与圈钱不必付息的股票市场相比,债券市场起码还要还本付息,起码还要基本的净资产作为保障。但债券市场在创新的名义下,开始走向歪路。
上市公司大规模发债。根据证券时报网络数据部统计,截至6月25日,今年在沪深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共有75只,总额约为979.97亿元,达到2011年全年公司债总额的75.9%。同样在这个时间段内,国内资本市场上的股权再融资共发生57次,融资金额合计约1199.08亿元。这是自2007年国内第一只公司债发行以来,上市公司的公司债融资额与股权融资额最为接近的时段。
上市公司得到垂青,股权融资渠道不畅,就打债券市场的主意。今年上半年,国内资本市场股权再融资额约为1199.08亿元,尚不到2011年股权再融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同一批患上资金饥渴症的公司,吃完了股市吃债市,吃完债市回过头来又会吃股市,凭什么这些公司就是金融、货币市场衔着金汤匙的一个族群,他们做出了特殊贡献,让投资者分享到财富增长果实了吗?他们创造的财富与市场特殊身份相配吗?
中国的公司债从上市公司开始,表面上的原因是因为公司债属于国家不背书的信用风险产品,所以选择上市公司以形成较高的起点,因为上市公司代表了中国企业相对优秀的部分。笔者将这样想当然的结论,统统称之为靠不住的臆想式浪漫主义。说不定,正因为公司债从上市公司开始,公司债的信用根基会受到侵蚀,因为很多上市公司习惯了在股票市场大手大脚再融资,习惯了把普通投资者当作脚底的泥。
国内上市公司信用如何?与资深投资人士探讨,对上市公司有“几个不做”:更换中介机构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不做;有证据证明地方政府在税收等方面帮助公司造假的不做;上市公司关联公司众多、交易复杂的不做;陷入复杂担保圈、失足融资泥潭的不做;陷入大股东内斗、业绩难有起色的不做……如此一来,真正能够放心从容投资的股票也就不多了,价值投资者可以从容面对市场。
没有上述现象的未必是好公司,但出现上述现象的公司必定需要重点关注。对A股市场而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家公司上市、市值有多少、有多少家公司过会而融资,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所谓千里选一的公司,是不是造假公司。
《理财周报》近日重拳披露南方食品的案例,可视作股市经典案例,借壳上市8年,4年四度重组折戟,锲而不舍进入第五次重组。一连串的嫌疑包括,关联交易丛生,上市公司成为资金输血管道,而重要的资产如新建的食品产业园却与上市公司无缘。所谓出钱有份,分享无份。
另一方面,企业债则成为地方政府的投资盛宴中重要的资金来源。今年上半年,企业债发行规模即已突破3000亿元大关,与过去3年企业债年度发行规模相当,目前已经进入债务“高发”阶段。要看债券市场未来,企业债云投债等可作风向标,公司债则通过比亚迪等可以一看究竟。
债务之所以能获市场认可,是因为投资者怕了股市、怕了楼市,并且债券违约极少,比股权似乎有一定的本息保障,部分债券得到地方政府、国资委等隐性背书。
没有规则的信用,最终等于没有信用,难道过几年,投资者还会像怕股市一样,畏债市如虎吗?
延伸阅读
- 上一篇:“稳增长”或多箭齐发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