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何志成: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核心是帮助企业“走出去”

来源:钢联资讯|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从2012年4月16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交易波动幅度由原来的0.5%扩大到1%。它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刚刚结束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没有再度纠缠于人民币…

从2012年4月16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扩大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交易波动幅度由原来的0.5%扩大到1%。它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加速。

刚刚结束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没有再度纠缠于人民币升值话题,但中国承诺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让市场在汇率形成过程中发挥更多的作用;美方则承诺,支持人民币国际化,支持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揽子货币”。

很多迹象表明,2012年以来,不仅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加快,而且它得到了中国高层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人民币将以远超预期的速度加入“世界货币俱乐部”。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新思维

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很多人理解为人民币还将一路升值,进一步推理则得出:人民币升值会损害中国出口企业利益,有利于美国的制造业复苏,是中国屈服于美国(包括西方世界)压迫的结果。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人民币国际化或曰人民币战略的核心是人民币走向世界,而人民币走向世界的核心是通过金融支持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中国制造”走出去——这一点,已经基本做到;二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包括在境外进行“中国制造”,或曰,通过中国(人民币)资本走出去收购外国企业或直接在境外投资建厂,在最终消费地完成“中国制造”,而这一点恰恰是未来人民币战略的关键。如果说,以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是“中国制造”走出去,未来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则更多地表现为,中国资本走出去,“中国制造”的生产基地走出去。

进一步分析,无论是“中国制造”走出去,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都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走出去,它有一个结构性创新问题。这个创新即包括产业创新,更需要机制创新。

2011年以来,全球经济包括中国经济都进入调整周期,中国近期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人民币升值过快,而是全球市场购买力下降,对“中国制造”的需求在减少。事实也证明:2012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率锐减,甚至停止了升值,而中国出口总量却急剧下降——在产品总体提价的背景下,出口总额还下降。很显然,中国出口下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并非人民币升值所累,而是全球经济下滑所累——欧债危机深化(一季度对欧盟出口下降近3%)和美国(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也出现下滑)经济复苏起伏不定,传统“中国制造”的海外市场在不断地萎缩,短期难见好转。

为了振兴经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制造业振兴计划”,希望通过传统制造业的复苏增加就业岗位。但最近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欧美实体经济的订单也是持续下降的,不仅美国下降,欧元区下降,连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制造业大国也下降。很多事实表明,发达国家的就业市场的持续性低迷也是结构性的,尤其是美国,虽然经济在缓慢复苏,但就业市场还没有复苏。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作岗位(总量)却在减少,宏观经济环境对劳动力的(整体)需求在下降。发达国家想振兴制造业,但没有熟练工人,也没有资本会看得上“利润率极低”的实体经济。换句话说,发达国家不是没有劳动力,而是没有适合各种劳动力都能就业的岗位,尤其是针对“一般劳动”的工作岗位。大量的失业人群不是不想就业,就是没有就业的基本技能,无法满足资本的要求。进一步分析,发达国家不是没有对“中国制造”的需求,而是因为很多较低层次的劳动力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上不了岗——没有收入,怎么消费。

我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结构性就业岗位短缺,与中国企业走出去之间,存在互补机会。即,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帮助发达国家完成“振兴制造业”计划,“堂而皇之”地走出去。中国企业直接到发达国家开工厂,即可帮助发达国家解决结构性失业难题,又可节省物流成本,同时向海外释放“过剩产能”。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企业帮助发达国家完成“振兴制造业”计划必须是有偿的,发达国家也必须满足中国企业所需,比如降低准入门槛,向中国企业转让高科技和相关专利(减免专利费)。

我在各地调查研究时发现,中国企业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完成产业升级,二是如何克服西方国家的贸易壁垒和投资壁垒。即如何受欢迎地走出去。而将这两大难题结合起来考虑的企业很少。产业升级,不是一句话,甚至不是一个概念,在实际操作中,让一个做了几十年的企业突然间转行去干别的,客观上很难,成功率极低。比如生产服装的企业,让它们去造汽车,造电器,就很难。服装企业即使走出去,建成的制造业企业只能是生产服装。但这类企业走出去更需要产业升级,它们看重的是“享誉全球”的国际知名品牌和销售网络。于是很多企业发现了这样的机会。它们可以到欧美建厂,可以在当地多招收,甚至多培训青壮年的劳动力——这是欧美国家普遍欢迎的——但同时它们可要求当地政府容许它们收购兼并国际知名品牌,减免一部分专利费,同时收购国际企业的全球销售网络。这种走出去的方式,就是多赢的方式。

有人说,这种走出去的方式不是在帮助西方国家培训劳动力嘛,会不会“赔了夫人又折兵”,使我们的企业最终失去“中国制造”的优势地位。必须承认,有这种可能性,但也有相反的可能性: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是建工厂,同时会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只会越战越强,不会拱手让人。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海外建厂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到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禁止出口的高技术,同时可以相对减免一些专利费。

中国企业走出去存在战略双赢机会

很长时间以来,人民币汇率之争其实就是大国战略博弈之争,或曰,是大国博弈的前哨阵地——表面上看是人民币汇率之争,其实是针对更加重要的经济包括战略利益在讨价还价。比如,西方国家想要人民币快些升值,中国则想要西方国家逐步取消高科技出口限制。

我注意到,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双方最关注的议题就是相互间的“准入”问题,尤其是金融准入。中方将允许外国投资者在合资证券公司中持有不超过49%的股份;美方表示同意中国工商银行兼并东亚银行的申请,包括批准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在美设立分行的申请;中国同意减少对国有企业的“优待”(随后会有很多措施),美方同意认真研究向中国放宽高科技出口管制措施。

据悉,中国向美方提交了一份包含141类产品的名录,其中罗列了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需求重点,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设备、医药制造和医疗设备、仪器仪表制造业、能源深加工和新能源业等方面。美国政府已经认定名录中的46类产品似乎完全没必要继续控制,理论上讲是可以出口的,其余都是可以协商的。

关键是协商,如何协商,这其中,中国企业大有用武之地。比如,奥巴马想振兴美国的制造业,同时想限制中国产品对美国的出口,我们为什么不到美国去建工厂,将“中国制造”变成名义上的美国制造。当然,中国企业这样做是有要求的。从国家层面,我们可以适度地减少一般日用品对美国的出口,但需要美国政府增加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同时,中国企业可以到美国建厂,但需要美国政府同意我们收购美国的国际品牌和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销售网络。这就是,经济上各取所需,战略上争取双赢。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萎缩现实和中美关系发展趋势考虑,这种双赢战略是有利于全球经济和世界和平的,是有可能实现的。

很显然,中国企业走出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走出去,而是以“出”为“进”,以“出”促“进”,重点是解决怎么多买西方国家的高科技和技术专利问题。同时要解决,通过进出口提高内需比例的问题。这与20多年前,日本企业的走出去的模式完全不同。

实际上,在缺乏战略策划的时候,中国企业家盲目地走出去,很容易犯日本病。比如有数据显示,美国近两年的房地产销售,20%以上被中国人买走。这与20年前日本人到美国大肆地收购房地产和艺术品何其相似。这种走出去不是双赢,而是双输。我所提倡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是建工厂,购买高科技,购买技术专利,包括购买全球销售网络。同时更多的进口外国优新产品,扩大内需。这才是双赢,或曰多赢。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需要人民币汇率稳步升值

必须认清,西方国家集体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并非没有道理,对中国企业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比方说升值后的人民币可以在海外购买更多中国所需要的资源,尤其是能源。这一点,可能更迫切。

汇率是什么?是国际间不同国家的劳动力价值实现(通过国际贸易)等价交换的价值尺度。随着中国劳动产生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价值水平相对在降低,这是历史趋势,而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替代“中国制造”走出去,也是历史趋势。当然,决定劳动力价值高低的本质因素已经不是一般的劳动力价值,而是创新劳动价值,尤其是高科技和创新管理。后一点,中国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处于劣势,比如我们的首发性创新专利的申请量远远低于美国,因此需要多进口。同时,在经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周期后,中国相对西方国家的劳动力价值水平,即比较优势也进入“沉寂期”。

但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模式的转变,无论是技术引进,还是当地消化(高科技),中国企业出色的模仿创新能力仍然会使中国整体的劳动力价值对西方国家保持“赶超状态”。可以预计,在相当长的历史大周期中,中国的劳动力价值水平相对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提高空间,因此人民币汇率仍将持续升值,目前看,这个历史趋势仅仅是“暂歇”,还没有逆转。

人民币稳步升值,对中国进口有利,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有利,同时也符合经济规律。但客观地说,人民币汇率升值过快,对中国出口企业是负担。但必须强调,新的经济周期需要中国经济完成历史性的转变,即从依赖出口,转为依靠内需,从依赖“中国制造”走出去转变为更多的依靠中国企业走出去,将“中国制造”的生产基地搬到海外去,实现中国对中国的出口。与此同时,中国资本也将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是增加进口,还会出现更多的兼并收购。很显然,在这个历史转折的关键点,中国经济需要人民币汇率稳步升值。

在这个新周期即将来临的前夜,人民币汇率会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兑美元有时候还会出现下跌。但必须强调,1:6.3附近的汇率水平,距离均衡水平还远。近期汇率的下跌或曰停止升值,与一季度中国经济下滑加速,尤其是出口减速趋势是相辅相成的。它反而提醒我们,要下力气增加出口,要“保增长”,尤其需要转变出口方式。我强调人民币国际化要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去,指的就是未来的出口模式要向着“中国对中国”的出口模式转变,即将中国大陆的钢材、建材,包括零配件和基础原材料,出口给海外的中国企业,在境外完成组装,成为消费品,直接对海外市场销售。这种新的出口模式,不但有利于对海外释放中国的“过剩产能”,而且必然导致海外市场人民币的沉淀,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在海外生根。人民币走向世界需要创新思维,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需要创新思维。我们没有必要再为人民币汇率是否需要继续升值而没完没了地争论下去。 

延伸阅读
上一篇:报告称日本还要再萎靡20年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何志成 人民币 国际化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