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扬: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实现利率市场化
来源:中国证券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已成熟。中国实现利率市场化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下一步应促进商业银行主导的资本市场发展,具体路径是存…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李扬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已成熟。中国实现利率市场化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下一步应促进商业银行主导的资本市场发展,具体路径是存款理财化和贷款证券化。
此外,李扬认为,未来人民币汇率难有大的升值空间。中国防范银行风险,最重要的是关注中国经济周期的变化。实施巴塞尔协议三对银行资本金的要求是否适用于中国银行,值得关注。
实现利率市场化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中国证券报:下一步利率市场化应如何开展?
李扬:市场化利率是市场上金融产品通过反复大规模交易形成的。利率市场化不应从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做起,要让金融产品放开交易。因此,资金脱媒、让资金大规模从银行走出来是必要条件。
以美国为例,美国利率市场化非常彻底,其原因在于有大量的类似中国的银行理财产品及货币市场基金等各类产品涌现。现在中国也已出现存款理财化、贷款证券化这一趋势,这是利率市场化的正道。
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获取资金以替代银行贷款,这一市场化的利率反过来会对银行贷款利率形成压力:银行提供的利率不合适,企业就会在市场上寻找资金。因此,利率市场化不在于利率水平是多少,而是要提供一种竞争机制,在这一机制下资金的供应者、需求者、供求双方之间三层竞争,这样利率才会市场化。
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成熟。近两年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发展,规模已和银行贷款接近。理财产品的利率市场化,逼着银行的存款、贷款利率绕开各种管制跟着理财产品走。我认为,大约三到五年利率市场化可以基本实现。
当前正是“润物细无声”的时候。利率市场化展开的过程即是大量金融产品进入交易。任何国家,只要是金融资源集中在银行手里,都无法实现利率市场化。银行把资金的供需方隔开,资金价格就难以找到均衡点。
中国实现利率市场化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在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里利率市场化才能巩固。过去提到发展资本市场,往往意味着市场与银行此长彼消。其实应当看到,资本市场无论如何发展都回避不了银行。下一步应促进商业银行主导的资本市场发展,具体路径还是存款理财化和贷款证券化。
当前银行资金运行的表外化,就是商业银行主导的资本市场发展,这一过程已经展开。利率市场化是一项根本的改革,金融市场的各个方面都需予以配合。
汇率不会再有大升值
中国证券报:如何理解当前汇率已接近均衡水平?预计未来人民币汇率将去向何方?
李扬:未来人民币汇率不会有特别大的升值了。一是凡是“率”,都必须通过反复交易寻找均衡点,现在交易已经非常充分。
二是近期已经出现人民币贬值迹象,主要体现在离岸市场。而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交易是完全市场化的。三是如果我国贸易顺差与GDP之比能够控制在4%以内,外汇来源大规模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基础性来源就极大弱化了。
决定汇率的因素很多。就中美通胀对比而言,未来中国的通胀水平可能持续高于美国,从这一角度看,人民币也不需要再大幅升值了。
关注经济周期变化最重要
中国证券报:为防范风险,监管层正在推进实施巴塞尔协议三,存款保险制度未来也有可能推出。如何看待这些措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李扬:银行是具有相当大外部性的机构,因此防范银行风险是保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危机也从反面告诉我们防范银行风险的重要性。
在中国,最基本的防范风险措施是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现在还要引入巴塞尔协议三及存款保险制度。三项举措合起来,锁定的银行资金可能达到30%,这将使银行降低运营效率。因此,实施巴塞尔三协议对银行资本金的要求是否适用于中国银行,值得关注。
当前,中国需要关注系统重要性银行、关注金融横向传染,但更重要的是关注经济周期的变化。上一轮经济周期中,银行产生的大量不良资产如今都变成优良资产,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与欧美经济2%-3%的年均经济增长不同。欧美经济稍微下行,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就会很大,资本充足率要求也相对要高。中国金融部门最重要的任务是支持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经济波动的风险。
目前保增长比控物价更重要,在今年二季度可能会更加凸显。调控的实际操作要注意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首先,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灵活性和前瞻性已有表现。去年12月准备金率已经下调,四季度增大信贷投放也比较明显且异乎寻常。
其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在去年非常突出,预计今年还会加大力度。财政存款目前在国库里的余额逾3万亿元。这部分资金构成国家基础货币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可以用拍卖方式向商业银行转移,预计2012年这种操作还会继续。
三是市场利率开始下行。市场利率如果成为趋势,官方利率也会跟进。汇率方面,汇率如果接近均衡水平的话,国内外的经济结构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此外,2012年我国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将略多于2011年,财政收入将保持20%-30%的增速。财政政策将发生一些重大结构变化,如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特别是服务业的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
此外,李扬认为,未来人民币汇率难有大的升值空间。中国防范银行风险,最重要的是关注中国经济周期的变化。实施巴塞尔协议三对银行资本金的要求是否适用于中国银行,值得关注。
实现利率市场化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中国证券报:下一步利率市场化应如何开展?
李扬:市场化利率是市场上金融产品通过反复大规模交易形成的。利率市场化不应从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做起,要让金融产品放开交易。因此,资金脱媒、让资金大规模从银行走出来是必要条件。
以美国为例,美国利率市场化非常彻底,其原因在于有大量的类似中国的银行理财产品及货币市场基金等各类产品涌现。现在中国也已出现存款理财化、贷款证券化这一趋势,这是利率市场化的正道。
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获取资金以替代银行贷款,这一市场化的利率反过来会对银行贷款利率形成压力:银行提供的利率不合适,企业就会在市场上寻找资金。因此,利率市场化不在于利率水平是多少,而是要提供一种竞争机制,在这一机制下资金的供应者、需求者、供求双方之间三层竞争,这样利率才会市场化。
当前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成熟。近两年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发展,规模已和银行贷款接近。理财产品的利率市场化,逼着银行的存款、贷款利率绕开各种管制跟着理财产品走。我认为,大约三到五年利率市场化可以基本实现。
当前正是“润物细无声”的时候。利率市场化展开的过程即是大量金融产品进入交易。任何国家,只要是金融资源集中在银行手里,都无法实现利率市场化。银行把资金的供需方隔开,资金价格就难以找到均衡点。
中国实现利率市场化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在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里利率市场化才能巩固。过去提到发展资本市场,往往意味着市场与银行此长彼消。其实应当看到,资本市场无论如何发展都回避不了银行。下一步应促进商业银行主导的资本市场发展,具体路径还是存款理财化和贷款证券化。
当前银行资金运行的表外化,就是商业银行主导的资本市场发展,这一过程已经展开。利率市场化是一项根本的改革,金融市场的各个方面都需予以配合。
汇率不会再有大升值
中国证券报:如何理解当前汇率已接近均衡水平?预计未来人民币汇率将去向何方?
李扬:未来人民币汇率不会有特别大的升值了。一是凡是“率”,都必须通过反复交易寻找均衡点,现在交易已经非常充分。
二是近期已经出现人民币贬值迹象,主要体现在离岸市场。而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交易是完全市场化的。三是如果我国贸易顺差与GDP之比能够控制在4%以内,外汇来源大规模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基础性来源就极大弱化了。
决定汇率的因素很多。就中美通胀对比而言,未来中国的通胀水平可能持续高于美国,从这一角度看,人民币也不需要再大幅升值了。
关注经济周期变化最重要
中国证券报:为防范风险,监管层正在推进实施巴塞尔协议三,存款保险制度未来也有可能推出。如何看待这些措施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李扬:银行是具有相当大外部性的机构,因此防范银行风险是保证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内容。危机也从反面告诉我们防范银行风险的重要性。
在中国,最基本的防范风险措施是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现在还要引入巴塞尔协议三及存款保险制度。三项举措合起来,锁定的银行资金可能达到30%,这将使银行降低运营效率。因此,实施巴塞尔三协议对银行资本金的要求是否适用于中国银行,值得关注。
当前,中国需要关注系统重要性银行、关注金融横向传染,但更重要的是关注经济周期的变化。上一轮经济周期中,银行产生的大量不良资产如今都变成优良资产,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与欧美经济2%-3%的年均经济增长不同。欧美经济稍微下行,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就会很大,资本充足率要求也相对要高。中国金融部门最重要的任务是支持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发展。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是经济波动的风险。
目前保增长比控物价更重要,在今年二季度可能会更加凸显。调控的实际操作要注意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首先,从货币政策角度来看,灵活性和前瞻性已有表现。去年12月准备金率已经下调,四季度增大信贷投放也比较明显且异乎寻常。
其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方式在去年非常突出,预计今年还会加大力度。财政存款目前在国库里的余额逾3万亿元。这部分资金构成国家基础货币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可以用拍卖方式向商业银行转移,预计2012年这种操作还会继续。
三是市场利率开始下行。市场利率如果成为趋势,官方利率也会跟进。汇率方面,汇率如果接近均衡水平的话,国内外的经济结构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此外,2012年我国将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将略多于2011年,财政收入将保持20%-30%的增速。财政政策将发生一些重大结构变化,如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特别是服务业的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