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袭向亚洲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在2011年行将结束之际,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亚洲正在陷入全球减速中,该地区经济体可以与欧洲和美国复苏乏力的长时间衰退脱钩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中国出口增长正在下滑,主要原因是超越美国…
在2011年行将结束之际,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亚洲正在陷入全球减速中,该地区经济体可以与欧洲和美国复苏乏力的长时间衰退“脱钩”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中国出口增长正在下滑,主要原因是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海外市场的欧洲的需求在消退。事实上,中国制造业活动出现了近3年来的首次下滑。依赖中国生产者和欧美市场的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反应也相当强烈。
2008年并没有发生脱钩。当时,在泛亚洲GDP(不含日本)中,出口要占大约45%,随着世界贸易量的剧烈萎缩,该地区的所有新兴经济体都经历了大幅衰退。如今,脱钩也不可能发生,因为出口占该地区GDP的比重并未下降,且其中50%的出口对象是发达经济体。
因此,脱钩的构想完全是镜花水月。即使欧元危机得到了解决,欧洲的紧缩和美国的疲软仍意味着依赖出口的亚洲会减速。但亚洲经济体仍能以比发达西方经济体快得多的速度增长,如果它们通过转向内需(特别是家庭消费)实现增长再平衡以应对出口的长期停滞的话。好消息是,这些经济体有很大的再平衡空间,也有足够的政策灵活度来实现。
这些经济体的消费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60%多下降到了如今的不到50%。中国更是只有不到40%,远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处于可比发展阶段的其他亚洲经济体,虽然近年来其人均消费平均年增长率接近7%。
亚洲经济体拥有35亿消费者,但它们的全球消费比重却依然很低,远不如其全球GDP占比。中国一国就拥有20%的世界人口和11%的世界GDP,但其消费额只占全球的3%。
中国和其他大部分亚洲新兴经济体都有着相当健康的政府资产负债表,预算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相对较小。因此它们有的是财政实力通过提振消费减轻出口下降的影响。
诚然,不少中国地方政府深受债务困扰,其中一些可能需要重组。但其中央政府去年财政收入增长高达28%,而且握有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此外,全球经济放缓和商品市场冷却让通胀压力有所缓解,这将使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决策者能够将注意力从治理经济过热转向实现增长再平衡。中国的通胀就出现了显著下降,货币政策也开始转向宽松。
不过,尽管有政策的大力支持,大部分小型亚洲经济体——中国台湾、泰国、新加坡甚至包括韩国——也无法像中国那样以内需替代外需。因此,即使实施了再平衡措施,出口仍将是这些国家的重要增长支柱,而中国已然成为了它们的主要出口市场。
这就是为何中国的再平衡不仅事关其自身的经济,也事关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过去十年来,该地区内部贸易流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但其主要模式是零件和半成品输入中国,再由中国组装后出口到发达经济体。随着发达世界市场的萎缩,未来的地区内贸易将更多地依赖满足中国内需的出口。而在这一方面也存在乐观因素:近几年来,中国从亚洲其他经济体的进口增速要快于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速。
在未来多年中,中国需要面对全球再次放缓、其出口市场进一步收缩的局面,因此必须不惜以冷却投资为代价提振消费,且不能依赖过度的信贷扩张来实现这一目标。
将于2012年开始的中国“十二五”规划认识到了这些政策的必要性,也提出了一些手段应对,包括工人的工资增加计划、农村家庭收入支持计划、中小企业(特别是欠发达的服务业)融资计划以及实惠的社会福利计划,这些手段将降低中国家庭极高的预防性储蓄水平。这些手段均已进入了实施阶段,且中国领导人似乎下定了决心要推行能让中国人民和整个亚洲都能从中获益的新的增长战略。
从短期看,亚洲经济体无望与欧美经济困境脱钩。但假以时日,发达经济体的困境很有可能会刺激亚洲转向更加健康的发展战略(尽管有些迟),而中国将是其中的领军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