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居屋计划瞄准夹心层 转售限制严格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高楼价已经成为困扰香港市民和政府的一件大事。在最新的施政报告中,香港政府对此作出回应:重启居屋计划、保障公屋供应、加快放出土地。这些政策的推出,对炽热的香港房地产市场有何影响?
高楼价已经成为困扰香港市民和政府的一件大事。在最新的施政报告中,香港政府对此作出回应:重启居屋计划、保障公屋供应、加快放出土地。这些政策的推出,对炽热的香港房地产市场有何影响?
10月12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向立法会作2011—2012年度施政报告。报告中最受人关注之处,当属宣布复建居屋,这让不少中低收入家庭重燃一度熄灭的置业希望。
居屋“死而复生”
4年供应17000套,月收入在3万港币以下的“夹心层”家庭将受益
香港的政府资助房屋大致有两种,一种称为“公屋”,由政府租给合资格者,类似于内地的“廉租房”,一般三口之家的月收入需在16000港币以下,对总资产净值也有限制;一种称为“居屋”,政府兴建后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售予合资格者,类似于内地的“经济适用房”。
近年来,香港楼价高企,家庭收入没有低到能申请公屋,又高不到负担得起商品住宅的“夹心层”家庭,受冲击最大。
回应中低收入家庭的置业诉求,曾荫权在施政报告中推出复建居屋计划。新计划的对象,是每月收入介于16000至3万港币,主要属首次置业的家庭。
曾荫权介绍,政府已物色到土地,规划目标是从2016年起的4年,总共提供超过17000个单位。第一年可供应2500个,随着土地供应增加,每年以5000个为规划目标。为了保持灵活性,每年实际兴建和推出的单位,将视当时的市场需求而定。
据介绍,首批居屋单位可于2014或2015年开售。新居屋计划提出,居屋单位的面积将为400—500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约为0.093平方米)。居屋售价与合资格家庭的供楼能力挂钩。一栋400—500平方英尺的房子,售价估计在150万—200万港币,平均1平方米约为4.3万港币。月收入2万—3万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
除了复建居屋,曾荫权还表示,要确保每年兴建15000个公屋单位,并通过开发新土地,增加公屋密度和地积比等方法保障供应。
在增加私人住宅土地供应方面,政府订立了在未来10年,平均每年可兴建约2万个私人住宅单位的土地供应目标。
5000个居屋、15000个公屋、2万个私人住宅,加在一起,施政报告提出的每年房屋供应规划将达到4万个单位。
香港市民“上车难”
今年8月,整体楼价比去年同期上升18%,超过香港历史最高水平
香港市民把第一次置业形象地称为“上车”。过去一两年,香港住宅供应量偏少,但流动资金充裕,利率又长期处于超低水平,导致楼市过热,即使中等收入人士也开始面临“上车难”。
今年8月,香港整体楼价比去年同期上升18%,第二季度的供款/收入比为47%,显示市民置业压力和风险都在增加。
香港是一个自由市场,对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来者不拒,没有“限购”措施。而投资者对高价私人物业需求旺盛,所以开发商越来越多倾向于推出针对高购买力人群的豪宅,中低价和中小型住宅供应量大大减少,进一步影响了首次置业家庭的购买能力。
楼市复苏、楼价上升后,政府前几年卖地少,私人房屋供应也少,也是导致楼价攀升的重要原因。
楼价不断攀升,突破了1997年历史最高点,复建居屋的呼声越来越高。
其实,政府资助房屋在满足居民居住需求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香港目前有260万个住宅单位,在约235万个住户中,73万户住在公屋,38万户住在政府资助置业的房屋,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的住户正接受政府提供的房屋资助。
香港政府以前就设有“居者有其屋”计划资助市民置业。但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香港先后受到金融风暴和网络股泡沫破灭的打击,加上持续的通缩,楼市整体一度下调超过60%,不少贷款购买的房子成为“负资产”。所以,在2002年,政府检讨房屋政策,决定逐步退出房地产市场,随后停止兴建居屋和其他资助置业计划。
转售限制严格
购入5年内限定转售对象,5年后要补交资助款
对于购买居屋的市民,政府有严格的资格要求,而且一旦购入,转售也要受到诸多限制。
新居屋计划下,合资格的业主在购入单位后的5年内出售单位,只能售予公屋租户、长者租金津贴计划受助人等所谓“绿表人士”或负责建设政府资助房屋的机构房委会;购入5年后可自由出售,但要缴付补价。
鉴于居屋市场转售并不活跃,在计算补价方面,房委会会将购入房屋时的资助额视为对业主的贷款,并不会随物业市场的升值而调整。也就是说,补交的金额是购买当时市场价与实际购买价之间的差额。具体的执行细节,将由房委会制定。
曾荫权说,当私人住宅物业市场再次能够提供合理价格及数量的中小型单位时,政府会调节兴建以及资助单位的数目,甚至停止兴建以及出售单位。
各界热议复建居屋计划
多数人认为有助于解决当前困扰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复建居屋计划一出,即在社会各界引起热议。多数人都对计划持欢迎态度,认为有助于解决当前困扰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香港市民严小姐是一家饮料公司的销售员,和丈夫两人的月收入2万多元。听说政府重启居屋计划,她认为置业有望,但忧虑供应量太少,排队时间过长,也认为售价与市场价相比优惠幅度不够大。
当地开发商长江实业公司执行董事赵国雄认为,新居屋计划主要照顾每月总收入3万港币以下的家庭,加上分阶段推出,对私人楼宇市场影响不大。措施能让更多市民拥有自己居所,对社会稳定有帮助。
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黄君华长期专注于“市民负担能力范围的房屋”研究。他认为,政府复建居屋的方向是正确的。居屋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安居乐业问题的政策。
来源:人民日报
10月12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向立法会作2011—2012年度施政报告。报告中最受人关注之处,当属宣布复建居屋,这让不少中低收入家庭重燃一度熄灭的置业希望。
居屋“死而复生”
4年供应17000套,月收入在3万港币以下的“夹心层”家庭将受益
香港的政府资助房屋大致有两种,一种称为“公屋”,由政府租给合资格者,类似于内地的“廉租房”,一般三口之家的月收入需在16000港币以下,对总资产净值也有限制;一种称为“居屋”,政府兴建后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售予合资格者,类似于内地的“经济适用房”。
近年来,香港楼价高企,家庭收入没有低到能申请公屋,又高不到负担得起商品住宅的“夹心层”家庭,受冲击最大。
回应中低收入家庭的置业诉求,曾荫权在施政报告中推出复建居屋计划。新计划的对象,是每月收入介于16000至3万港币,主要属首次置业的家庭。
曾荫权介绍,政府已物色到土地,规划目标是从2016年起的4年,总共提供超过17000个单位。第一年可供应2500个,随着土地供应增加,每年以5000个为规划目标。为了保持灵活性,每年实际兴建和推出的单位,将视当时的市场需求而定。
据介绍,首批居屋单位可于2014或2015年开售。新居屋计划提出,居屋单位的面积将为400—500平方英尺(1平方英尺约为0.093平方米)。居屋售价与合资格家庭的供楼能力挂钩。一栋400—500平方英尺的房子,售价估计在150万—200万港币,平均1平方米约为4.3万港币。月收入2万—3万的家庭能够负担得起。
除了复建居屋,曾荫权还表示,要确保每年兴建15000个公屋单位,并通过开发新土地,增加公屋密度和地积比等方法保障供应。
在增加私人住宅土地供应方面,政府订立了在未来10年,平均每年可兴建约2万个私人住宅单位的土地供应目标。
5000个居屋、15000个公屋、2万个私人住宅,加在一起,施政报告提出的每年房屋供应规划将达到4万个单位。
香港市民“上车难”
今年8月,整体楼价比去年同期上升18%,超过香港历史最高水平
香港市民把第一次置业形象地称为“上车”。过去一两年,香港住宅供应量偏少,但流动资金充裕,利率又长期处于超低水平,导致楼市过热,即使中等收入人士也开始面临“上车难”。
今年8月,香港整体楼价比去年同期上升18%,第二季度的供款/收入比为47%,显示市民置业压力和风险都在增加。
香港是一个自由市场,对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来者不拒,没有“限购”措施。而投资者对高价私人物业需求旺盛,所以开发商越来越多倾向于推出针对高购买力人群的豪宅,中低价和中小型住宅供应量大大减少,进一步影响了首次置业家庭的购买能力。
楼市复苏、楼价上升后,政府前几年卖地少,私人房屋供应也少,也是导致楼价攀升的重要原因。
楼价不断攀升,突破了1997年历史最高点,复建居屋的呼声越来越高。
其实,政府资助房屋在满足居民居住需求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香港目前有260万个住宅单位,在约235万个住户中,73万户住在公屋,38万户住在政府资助置业的房屋,也就是说,有接近一半的住户正接受政府提供的房屋资助。
香港政府以前就设有“居者有其屋”计划资助市民置业。但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香港先后受到金融风暴和网络股泡沫破灭的打击,加上持续的通缩,楼市整体一度下调超过60%,不少贷款购买的房子成为“负资产”。所以,在2002年,政府检讨房屋政策,决定逐步退出房地产市场,随后停止兴建居屋和其他资助置业计划。
转售限制严格
购入5年内限定转售对象,5年后要补交资助款
对于购买居屋的市民,政府有严格的资格要求,而且一旦购入,转售也要受到诸多限制。
新居屋计划下,合资格的业主在购入单位后的5年内出售单位,只能售予公屋租户、长者租金津贴计划受助人等所谓“绿表人士”或负责建设政府资助房屋的机构房委会;购入5年后可自由出售,但要缴付补价。
鉴于居屋市场转售并不活跃,在计算补价方面,房委会会将购入房屋时的资助额视为对业主的贷款,并不会随物业市场的升值而调整。也就是说,补交的金额是购买当时市场价与实际购买价之间的差额。具体的执行细节,将由房委会制定。
曾荫权说,当私人住宅物业市场再次能够提供合理价格及数量的中小型单位时,政府会调节兴建以及资助单位的数目,甚至停止兴建以及出售单位。
各界热议复建居屋计划
多数人认为有助于解决当前困扰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复建居屋计划一出,即在社会各界引起热议。多数人都对计划持欢迎态度,认为有助于解决当前困扰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香港市民严小姐是一家饮料公司的销售员,和丈夫两人的月收入2万多元。听说政府重启居屋计划,她认为置业有望,但忧虑供应量太少,排队时间过长,也认为售价与市场价相比优惠幅度不够大。
当地开发商长江实业公司执行董事赵国雄认为,新居屋计划主要照顾每月总收入3万港币以下的家庭,加上分阶段推出,对私人楼宇市场影响不大。措施能让更多市民拥有自己居所,对社会稳定有帮助。
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黄君华长期专注于“市民负担能力范围的房屋”研究。他认为,政府复建居屋的方向是正确的。居屋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安居乐业问题的政策。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