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汇率体系的演变历程

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在前文汇率(一)中,笔者对汇率的形成以及外汇市场的运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而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哪些演变?当前欧债、美债危机下,国际金融体系又面临什么样的难题?我们将进一步深入…

 在前文汇率(一)中,笔者对汇率的形成以及外汇市场的运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而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哪些演变?当前欧债、美债危机下,国际金融体系又面临什么样的难题?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

  早期的货币体系由金银币构成。而1558年出现的Gresham法则,即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应该是对这一体系下一些货币现象的最早描述。这是指金银币流通中,低纯度(低质量)货币被流通,而高质量的被收藏,退出流通之外。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后来被不断地引用,以解释各种经济现象,尤其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

  现代意义上的货币及汇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大萧条之前19世纪的经典金本位制,二战之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及现在的布雷顿森林2.0。

  金本位制

  19世纪的主要国家要么是金本位制,要么是银本位制,要么是金银本位制。英国是最早建立金本位制的国家,可追溯到1820年以前,而美国、德国和法国分别在1834、1871和1876年建立起金本位制。中国由于在明朝时的巨额贸易顺差换取了大量白银,其实一直是银本位。中国的银本位在1910年由晚清政府颁布的“币制则例”正式认定,后来得到民国政府的再次确认。这个时期,世界主要货币自由兑换,也即各自可以兑换成贵金属,同时又可相互兑换。这样的汇率体系最大的好处就是汇率稳定,消除了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的汇率风险。

  但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显示了金本位制的缺陷。那时的中央银行体系还不完善,而所谓的宏观经济学也还没有形成。因为金本位制,危机中央行不仅没有实行宽松政策,反而加息,使经济体中的流动性更加缺乏。这被弗里德曼认为是造成大萧条的重要原因之一。

  1933年4月5日,罗斯福总统终于宣布废除金本位制,并且不允许公民持有黄金,美国从此退出金本位制。尽管美国当时还是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并将价格重新定在35美元(之前是20.67美元),但不可兑换,只是央行间国际结算时使用。

  随后的二战终于彻底摧毁了金本位制。为了准备战争,很多国家的黄金储备都被耗干,从而使金本位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美国一个叫做布雷顿森林的地方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44个联军盟约国在此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以讨论战后重建,并总结大萧条的教训。其实会议主角只有英美两个国家,而美国又是无可争议最强大的国家。所以最后形成的决议,主要就是美国的思路。美国作为债权国,非常担心债务国(如英国)通过操纵汇率来影响进出口,因此很自然地希望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来促进自由化的国际贸易。会议形成的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就围绕着这一基本思路。二战中欧洲各国黄金耗尽,而美国则积累了巨大的黄金储备。所以这个体系设计出的就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即各国货币盯住美元,而美元又盯住黄金。这些固定的汇率则由各国政府及央行通过市场干预来保持。为了协调会议决议的实施,该会议又组建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重建和发展国际银行”,也即后来的“世界银行”。其中IMF的功能主要是制定及干涉汇率。

  然而,美元在美国之外越积越多(“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贸易赤字,以及因国际贸易而在美国国外积淀下来的美元等原因),并最终超过了美国国内的黄金储备。在1960年,美国国外的美元达到187亿美元的黄金,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只有178亿美元。尽管美国随后采取种种措施来减缓这种趋势,包括鼓励国外机构持有美元(而不是兑成黄金)。但大势所趋,美国1971年时只有100亿美元的黄金储备,而相对应的国外美元则达到600亿美元。美国终于在1971年8月终止了美元与黄金的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因此宣告结束。

  国际金融三元冲突

  以上所述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特里芬两难”。所谓两难是指一个国际储备货币(美元)同时具有两个矛盾的目标:给世界提供流动性及保持币值稳定。提供流动性就意味着要有赤字,而保持币值稳定就意味着要有盈余。矛盾。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1年正式结束了,但是强势美元(指美元地位,而不是指汇率),以及美元作为全球储备及计价货币的地位并没有改变。而全球经济格局也就成了美国提供消费需求,资源国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出口,同时为美国的消费提供信贷。这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全球性经济失衡,也就是所谓的布雷顿森林2.0体系的特点。

  这样的体系受到很多批评。一方面是美元的地位与其经济现实的不匹配。IMF估计美元占国际外汇交易量近90%,占国际货币储备超过60%。而美国GDP占比还不到1/4。另一方面,因为失衡的国际经济,国际货币储备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占2/3之多。也就是穷国借钱给富国。

  这个体系的特点,也就隐含着特里芬两难的问题。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了,但是美元仍然是国际的储备货币。储备货币的地位,就造成逆差的必要性,但是逆差又带来贬值压力。

  进一步分析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则要引入另一个概念,即所谓的“国际金融三元冲突”。这是指一个国家的三个政策目标:资本国际自由流动,维持汇率稳定,和调节国内经济之间的矛盾。这三个目标在国际金融体系中面临的难题是你可以实现其中两个目标,但必须放弃第三个。三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

  在这个框架下,全球经济中的三大货币体系,即美国、欧洲及中国,分别选择了各自需要的不同的两个侧重点。美国选择了资本自由流动及对国内经济的调节,而对美元的波动放手。欧元区各国选择了在欧元区的资本自由流动及汇率稳定(统一的欧元),而放弃了各国对经济的调节。这也就是为什么欧债危机在寻求解决办法时困难重重。中国则选择了汇率的稳定及对国内经济的调节,同时控制资本流动。
延伸阅读
上一篇:中国应当坚守自己的货币政策立场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汇率 体系 演变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