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流动性 不宜频繁使用存准工具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今年以来,我国已累计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每次吸收3500亿元计算,共计回收流动性约21000亿元;而当前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已达到21.5%,创出了历史新高。在持续提升存款准备…
今年以来,我国已累计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每次吸收3500亿元计算,共计回收流动性约21000亿元;而当前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也已达到21.5%,创出了历史新高。在持续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上,央行还通过扩大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来进一步吸收流动性。
当前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来源于进出口差额所引发的结售汇差额。对冲因进出口差额所带来的输入型流动性过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治标”,即直接将多出来的货币流动性进行锁定,使其不进入实体经济循环。这种“治标”的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还有一种是“治本”,即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减少贸易顺差,从根源上减少输入型流动性来源。这种“治本”的方法主要包括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政策工具。
从国家自去年以来所进行的流动性对冲政策实践上看,其主要采用的是“治标”为主、“治本”为辅的方式——即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作为首要对冲工具、辅以人民币小幅升值等其他工具的组合方式。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固然有着作用直接、见效速度快的优势,但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
首先,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不利于经济实现内外部均衡。对于由外向型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流动性输入过剩采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来平抑,意味着紧缩政策的惩罚后果由内向型经济部门和外向型经济部门一起来承担,这对内向型经济部门是不公平的。如果不采取针对性政策制约和惩罚,而直接进行平摊政策成本的调控,实际上可能造成外向型经济部门过度发展、内向型经济部门萎缩的结构性失衡,进而可能造成对国外居民的过度消费补贴,损害国内居民的消费者福利。
其次,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可能会对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在当前国内信贷规模受限、资金供不应求的形势下,商业银行体系出于自身盈利性和安全性的考虑,会倾向于贷款给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贷款则更慎重或附加更多的贷款条件。这就使得大型企业的信贷资源优势相对明显,而中小企业则很难获得信贷资金,从而对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造成明显冲击。如果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将可能造成中小企业资金链过紧乃至断裂,从而对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最后,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会使我国在中美经济博弈的过程中陷入被动境地。中国应对输入型流动性过剩的任务已由中短期临时性工作重点转变为中长期持续性的艰巨任务。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具有强烈、直接的作用效果,这也使得其持续性不能过长,否则负面作用会出现积聚和放大。而美国明确表示其维持美元超低利率至2013年中期之后,这就迫使我国在考虑对冲工具时放弃短期临时性应对思维、更多地考虑中长期应对策略,以免造成相应政策工具的负面作用过大而损害国家整体经济利益。
反观汇率工具,即通过人民币适度升值的“治本”之法,则有望缓解和避免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负面作用。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有利于保持我国内外部经济部门的结构均衡,维护和增加国内居民的消费福利;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局面,保持国内经济结构平衡和增强社会稳定性;可以在中美之间的国家经济利益博弈过程中增强我国应对策略的灵活性和期限适应性。因此,在控制国内物价水平的调控过程中,有必要适度地采用汇率政策工具。
事实上,有关部门也清楚地认识到过多依靠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可能对国内经济稳定性和结构均衡性造成较大不利影响,并开始适当调整应对输入型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工具选择。可以预见,下一阶段在应对输入型流动性过剩、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的过程中,货币当局将较以往更多地依靠汇率工具——特别是在外贸部门形势较好、对人民币升值承受能力较强的时候,适当加快人民币的升值步伐和加大人民币的汇率弹性。
来源:中国证券报
当前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来源于进出口差额所引发的结售汇差额。对冲因进出口差额所带来的输入型流动性过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治标”,即直接将多出来的货币流动性进行锁定,使其不进入实体经济循环。这种“治标”的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政策工具;还有一种是“治本”,即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减少贸易顺差,从根源上减少输入型流动性来源。这种“治本”的方法主要包括人民币汇率升值等政策工具。
从国家自去年以来所进行的流动性对冲政策实践上看,其主要采用的是“治标”为主、“治本”为辅的方式——即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作为首要对冲工具、辅以人民币小幅升值等其他工具的组合方式。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固然有着作用直接、见效速度快的优势,但如果长期过度使用,其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
首先,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不利于经济实现内外部均衡。对于由外向型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流动性输入过剩采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来平抑,意味着紧缩政策的惩罚后果由内向型经济部门和外向型经济部门一起来承担,这对内向型经济部门是不公平的。如果不采取针对性政策制约和惩罚,而直接进行平摊政策成本的调控,实际上可能造成外向型经济部门过度发展、内向型经济部门萎缩的结构性失衡,进而可能造成对国外居民的过度消费补贴,损害国内居民的消费者福利。
其次,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可能会对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在当前国内信贷规模受限、资金供不应求的形势下,商业银行体系出于自身盈利性和安全性的考虑,会倾向于贷款给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贷款则更慎重或附加更多的贷款条件。这就使得大型企业的信贷资源优势相对明显,而中小企业则很难获得信贷资金,从而对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造成明显冲击。如果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将可能造成中小企业资金链过紧乃至断裂,从而对国内经济结构和社会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最后,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会使我国在中美经济博弈的过程中陷入被动境地。中国应对输入型流动性过剩的任务已由中短期临时性工作重点转变为中长期持续性的艰巨任务。由于存款准备金率具有强烈、直接的作用效果,这也使得其持续性不能过长,否则负面作用会出现积聚和放大。而美国明确表示其维持美元超低利率至2013年中期之后,这就迫使我国在考虑对冲工具时放弃短期临时性应对思维、更多地考虑中长期应对策略,以免造成相应政策工具的负面作用过大而损害国家整体经济利益。
反观汇率工具,即通过人民币适度升值的“治本”之法,则有望缓解和避免过度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的负面作用。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有利于保持我国内外部经济部门的结构均衡,维护和增加国内居民的消费福利;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局面,保持国内经济结构平衡和增强社会稳定性;可以在中美之间的国家经济利益博弈过程中增强我国应对策略的灵活性和期限适应性。因此,在控制国内物价水平的调控过程中,有必要适度地采用汇率政策工具。
事实上,有关部门也清楚地认识到过多依靠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可能对国内经济稳定性和结构均衡性造成较大不利影响,并开始适当调整应对输入型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工具选择。可以预见,下一阶段在应对输入型流动性过剩、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的过程中,货币当局将较以往更多地依靠汇率工具——特别是在外贸部门形势较好、对人民币升值承受能力较强的时候,适当加快人民币的升值步伐和加大人民币的汇率弹性。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