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三高”周期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中国经济期盼消费拉动
中国经济期盼消费拉动
2011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整体表现是好,还是不太好?经济学家的评价见仁见智,唱颂歌的是大多数,保持谨慎的并不多,提示风险的是极少数,在这极少数中还有个别人是与唱空中国“里应外合”的。从表面上看,上半年中国经济取得了9.5%的GDP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又拔得头筹,真是可喜可贺。但仔细一看,通胀率节节攀升,房地产投资仍然保持30%以上的增速,尤其是消费数据只占投资数据的一半,说明经济仍在靠投资拉动,靠房地产拉动,消费的贡献率太低。这是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与中央反复强调的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精神差之深远。进一步分析,上半年经济高增长,很大程度是由于前期投资巨大的惯性作用,前两年投下去的4万亿(各级财政投资)加二十万亿(信贷资金)所对应的项目正在建设周期的关键阶段,新摊子又铺了不少——例如保障房和水利建设(上半年全国水泥产量95083万吨,同比增长19.6%,钢材超过35000亿吨),想让它一下子减速很难,因此GDP增速维持在9.5%其实并不高,实际增速远远超出9.5%。
相反,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央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已经坚持了快一年,资金面的紧缺正在向国有企业蔓延,同时各家商业银行下半年基本都没有多少信贷额度了,即使有额度,资本金管制瓶颈也使得它们很难在较多地增加新贷款。从我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进入第四季度,许多干的热火朝天的基建项目有可能“断炊”,钢铁水泥等上半年表现不错的产业也将减速。因此判断,三季度末靠投资拉动的GDP将出现明显地减速。有关方面已经预计,下半年投资率会出现下滑,进出口也会出现下滑,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有两驾要“松套”,使不上劲。届时,拉动消费,让消费在GDP中占有更大比重不仅是经济转型的需要,也将成为保增长的需要。
相对被严重低估的收入数据,中国消费潜力巨大
关于中国的收入和消费数据,经济学家早就表示出很大的怀疑。有关中国人储蓄率高,投资率高,外汇储备占比高的旧三高模式已经成为全世界经济学家诟病中国的“常见话题”,其实,这是个“伪命题”,起码很不全面。所谓储蓄率高只表现在官方数据中,长达近30年能够保持近30%的储蓄率,在全世界各国中真的不多,但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首先,它没有反应中国农村的储蓄率,占人口70%的农村仍然有40%左右是透支消费,也就是借钱消费,即使是城里人,很多人也没有主动的储蓄,“月光族”太多太多;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居民收入数据被长期严重低估,按照很多经济学家的估算,我国居民收入被严重低估的程度达到至少30%,甚至接近50%,否则无法解释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十几年以30%以上速度高增长,更无法解释前几年国内汽车销量能够保持50%以上的速度增长、以及境内外旅游人数暴增和奢侈品消费已经排名全球第二等很多奇怪的经济现象。众所周知,中国居民购置的房产是不算在“消费”数据中的,遗憾的是,它似乎也没有被统计在“投资”数据中,但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的拥有的房产价值却从零开始增长了近百万亿,而且每一个“家”都要装修,还要购置家具电器等,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大约要占房产价值的50%左右。如此巨大的开支或曰消费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数据是怎么也对不上茬的,而且相距甚远。比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上半年为11041元,还增长了13.2%,(扣除物价增长7.6%)但这个收入水平,即使是不吃不喝在北京连半米房子都买不起,拿这个收入水平与房价对比不仅会滑天下之大稽,还会使老百姓对当前的房价更不满!
收入数据统计长期误差太大,必将导致宏观经济决策失误,起码会使我们误以为中国人的储蓄率太高而不敢消费或曰消费率太低。
实际上,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差距过大,灰色收入太多,没有纳入统计采样的“标的”太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储蓄率低,消费能力更低。而后面这个问题在近两年正在被快速地纠正。自从胡主席强调“体面劳动”,温总理呼吁要让劳动者活得更有尊严以来,我国出现了农村收入水平提高幅度快于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快于中产阶层的现象,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的收入水平,近两年年平均提高幅度达到30%以上,很多地区甚至达到50%。我最近到四川做过调查,当地的农民工收入的起步价已经能够达到100元一天(妇女杂工100元,男性杂工120元,泥瓦匠160元,木工师傅180元,领班200——250元),平均150元,比上年又提高30%以上。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农民工从来不交所得税,是净收入,因此实际到手的现金收入比公务员和国有企业的员工更多。中国的农民工有多少?保守的估计大约有一亿人,每个月收入可以达到3750亿元(按25个工作日算),一年就是45000亿元,大约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数据的165%左右。如此大的收入数据,尤其是如此大幅度提高的收入数据将对消费产生多么大的推动作用,实在不可低估。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三高”周期,调整经济结构要顺势而为
农民工群体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会带来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推升CPI,二是必将带动全社会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轮番上涨。从经济学角度判断,中国已经进入居民收入高增长的周期,在这个周期里,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也会推升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预期又会提高收入预期,反过来也将刺激消费。如果通胀率被控制在合适的区间,能够被增加的收入所覆盖,将形成良性循环。
所谓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三高”周期是指:中国经济进入了高收入推升高消费,同时也推升CPI的阶段,相应的是储蓄率和投资率会相对下降。新三高同时出现,既有极强的关联性,也有必然性,想抑制其中的一高,其他的两高也会下来。说白了,当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之后,通胀率是很难保持在极低水平的。而为了促使经济转型,我们必须格外地重视消费率的提高,因此只能更大幅度、更大范围地提高居民收入,同时容忍一定的通胀率。必须强调,未来的“新三高”不是建立在经济的高增长之上的,它是一种更倾向于劳动者的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过去靠高投资,高储蓄,拉动经济的高增长有着必然性,但它是以牺牲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的,即为了保持高出口拉动但是高增长,有意识地使劳动者收入水平长期地、远远地低于他们的劳动力价值,广大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不断地被转为国家财富或曰国家积累,又投入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个人财富相对增幅较慢,预期收入的长期增长更是不敢想,以致只有少数人敢消费,绝大多数人只能维持低消费(只看见公款消费增长最快)。而国家的过大积累又成为推动更大规模投资增长的动力,甚至在保持30%以上投资率时还花不完,只能将“多余”的国家储备向发达国家宣泄,外汇储备增速长期保持20%,甚至达到25%以上。中国外汇储备高增长对一些发达国家的“懒汉们”形成“药物依赖”。据一些经济学家测算,近十年来,中国的低价出口以及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行为,若进行量化,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00亿美金左右,即给美国的老百姓创造了6000亿美金的福利,而中国人还在挨骂,被很多美国经济学家指责为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祸源。这种傻事不能再做了!
中国经济必须做大幅度的调整,而调整的核心应该是促进民富,它的前提就是向高收入、高消费的经济模式转变,当然在一定时候有可能伴生高通胀。怎么在维持高收入和高消费周期的同时尽力控制住高通胀呢?这是保持良性循环的关键点。必须寻找到新的投资亮点,又国家投资为主转为居民投资为主,在增加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同时也能够让劳动者更多地增加个人的财富积累,并将这部分积累引导到新的投资领域。这种做法应该与过去那种“国家集中财力干大事”的做法有所区别,应该是分散投资,自主投资,民间投资,更多地向民营经济,向创新创业投资,用广大劳动者的自身积累去发展更多更好的中小民营企业。
其实,我们用不着过度地强调高消费,更不用天天想着怎么用政策去刺激消费,只要将劳动者的收入增长预期强化即可,能够兑现各地政府提出的:让劳动者的收入增长水平超过GDP增长水平的承诺即可。劳动者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尤其是预期收入能够不断地提高,一定会增加消费,而且将迎来新的消费高峰。
国家要做的不是竭力地鼓励消费,相反应该是保护投资,保护劳动者转为投资的财富。这部分财富储备不缩水,劳动者才更敢将他们的现实收入甚至预期的收入花出去。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想将房价一下子打压50%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打压股市更错误。财富瞬间灰飞烟灭,只能使更多的劳动者节衣缩食,不敢消费。这是财富效应理论。要形成“新三高”的良性循环,国家要实行积极的资本市场投资政策,让劳动者财富积累增长速度与收入提高以及消费率提高幅度基本相符,因此,维持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平稳运行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来源: 钢联资讯
2011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整体表现是好,还是不太好?经济学家的评价见仁见智,唱颂歌的是大多数,保持谨慎的并不多,提示风险的是极少数,在这极少数中还有个别人是与唱空中国“里应外合”的。从表面上看,上半年中国经济取得了9.5%的GDP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又拔得头筹,真是可喜可贺。但仔细一看,通胀率节节攀升,房地产投资仍然保持30%以上的增速,尤其是消费数据只占投资数据的一半,说明经济仍在靠投资拉动,靠房地产拉动,消费的贡献率太低。这是旧的经济增长模式,它与中央反复强调的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精神差之深远。进一步分析,上半年经济高增长,很大程度是由于前期投资巨大的惯性作用,前两年投下去的4万亿(各级财政投资)加二十万亿(信贷资金)所对应的项目正在建设周期的关键阶段,新摊子又铺了不少——例如保障房和水利建设(上半年全国水泥产量95083万吨,同比增长19.6%,钢材超过35000亿吨),想让它一下子减速很难,因此GDP增速维持在9.5%其实并不高,实际增速远远超出9.5%。
相反,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央行的货币紧缩政策已经坚持了快一年,资金面的紧缺正在向国有企业蔓延,同时各家商业银行下半年基本都没有多少信贷额度了,即使有额度,资本金管制瓶颈也使得它们很难在较多地增加新贷款。从我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进入第四季度,许多干的热火朝天的基建项目有可能“断炊”,钢铁水泥等上半年表现不错的产业也将减速。因此判断,三季度末靠投资拉动的GDP将出现明显地减速。有关方面已经预计,下半年投资率会出现下滑,进出口也会出现下滑,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有两驾要“松套”,使不上劲。届时,拉动消费,让消费在GDP中占有更大比重不仅是经济转型的需要,也将成为保增长的需要。
相对被严重低估的收入数据,中国消费潜力巨大
关于中国的收入和消费数据,经济学家早就表示出很大的怀疑。有关中国人储蓄率高,投资率高,外汇储备占比高的旧三高模式已经成为全世界经济学家诟病中国的“常见话题”,其实,这是个“伪命题”,起码很不全面。所谓储蓄率高只表现在官方数据中,长达近30年能够保持近30%的储蓄率,在全世界各国中真的不多,但这个数据是不准确的。首先,它没有反应中国农村的储蓄率,占人口70%的农村仍然有40%左右是透支消费,也就是借钱消费,即使是城里人,很多人也没有主动的储蓄,“月光族”太多太多;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居民收入数据被长期严重低估,按照很多经济学家的估算,我国居民收入被严重低估的程度达到至少30%,甚至接近50%,否则无法解释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十几年以30%以上速度高增长,更无法解释前几年国内汽车销量能够保持50%以上的速度增长、以及境内外旅游人数暴增和奢侈品消费已经排名全球第二等很多奇怪的经济现象。众所周知,中国居民购置的房产是不算在“消费”数据中的,遗憾的是,它似乎也没有被统计在“投资”数据中,但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人的拥有的房产价值却从零开始增长了近百万亿,而且每一个“家”都要装修,还要购置家具电器等,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大约要占房产价值的50%左右。如此巨大的开支或曰消费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数据是怎么也对不上茬的,而且相距甚远。比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居民人均收入上半年为11041元,还增长了13.2%,(扣除物价增长7.6%)但这个收入水平,即使是不吃不喝在北京连半米房子都买不起,拿这个收入水平与房价对比不仅会滑天下之大稽,还会使老百姓对当前的房价更不满!
收入数据统计长期误差太大,必将导致宏观经济决策失误,起码会使我们误以为中国人的储蓄率太高而不敢消费或曰消费率太低。
实际上,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差距过大,灰色收入太多,没有纳入统计采样的“标的”太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储蓄率低,消费能力更低。而后面这个问题在近两年正在被快速地纠正。自从胡主席强调“体面劳动”,温总理呼吁要让劳动者活得更有尊严以来,我国出现了农村收入水平提高幅度快于城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幅度快于中产阶层的现象,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的收入水平,近两年年平均提高幅度达到30%以上,很多地区甚至达到50%。我最近到四川做过调查,当地的农民工收入的起步价已经能够达到100元一天(妇女杂工100元,男性杂工120元,泥瓦匠160元,木工师傅180元,领班200——250元),平均150元,比上年又提高30%以上。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农民工从来不交所得税,是净收入,因此实际到手的现金收入比公务员和国有企业的员工更多。中国的农民工有多少?保守的估计大约有一亿人,每个月收入可以达到3750亿元(按25个工作日算),一年就是45000亿元,大约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数据的165%左右。如此大的收入数据,尤其是如此大幅度提高的收入数据将对消费产生多么大的推动作用,实在不可低估。
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三高”周期,调整经济结构要顺势而为
农民工群体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会带来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推升CPI,二是必将带动全社会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轮番上涨。从经济学角度判断,中国已经进入居民收入高增长的周期,在这个周期里,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也会推升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预期又会提高收入预期,反过来也将刺激消费。如果通胀率被控制在合适的区间,能够被增加的收入所覆盖,将形成良性循环。
所谓中国经济将进入“新三高”周期是指:中国经济进入了高收入推升高消费,同时也推升CPI的阶段,相应的是储蓄率和投资率会相对下降。新三高同时出现,既有极强的关联性,也有必然性,想抑制其中的一高,其他的两高也会下来。说白了,当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之后,通胀率是很难保持在极低水平的。而为了促使经济转型,我们必须格外地重视消费率的提高,因此只能更大幅度、更大范围地提高居民收入,同时容忍一定的通胀率。必须强调,未来的“新三高”不是建立在经济的高增长之上的,它是一种更倾向于劳动者的经济增长模式。
中国过去靠高投资,高储蓄,拉动经济的高增长有着必然性,但它是以牺牲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的,即为了保持高出口拉动但是高增长,有意识地使劳动者收入水平长期地、远远地低于他们的劳动力价值,广大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不断地被转为国家财富或曰国家积累,又投入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个人财富相对增幅较慢,预期收入的长期增长更是不敢想,以致只有少数人敢消费,绝大多数人只能维持低消费(只看见公款消费增长最快)。而国家的过大积累又成为推动更大规模投资增长的动力,甚至在保持30%以上投资率时还花不完,只能将“多余”的国家储备向发达国家宣泄,外汇储备增速长期保持20%,甚至达到25%以上。中国外汇储备高增长对一些发达国家的“懒汉们”形成“药物依赖”。据一些经济学家测算,近十年来,中国的低价出口以及大量购买美国国债的行为,若进行量化,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00亿美金左右,即给美国的老百姓创造了6000亿美金的福利,而中国人还在挨骂,被很多美国经济学家指责为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祸源。这种傻事不能再做了!
中国经济必须做大幅度的调整,而调整的核心应该是促进民富,它的前提就是向高收入、高消费的经济模式转变,当然在一定时候有可能伴生高通胀。怎么在维持高收入和高消费周期的同时尽力控制住高通胀呢?这是保持良性循环的关键点。必须寻找到新的投资亮点,又国家投资为主转为居民投资为主,在增加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同时也能够让劳动者更多地增加个人的财富积累,并将这部分积累引导到新的投资领域。这种做法应该与过去那种“国家集中财力干大事”的做法有所区别,应该是分散投资,自主投资,民间投资,更多地向民营经济,向创新创业投资,用广大劳动者的自身积累去发展更多更好的中小民营企业。
其实,我们用不着过度地强调高消费,更不用天天想着怎么用政策去刺激消费,只要将劳动者的收入增长预期强化即可,能够兑现各地政府提出的:让劳动者的收入增长水平超过GDP增长水平的承诺即可。劳动者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尤其是预期收入能够不断地提高,一定会增加消费,而且将迎来新的消费高峰。
国家要做的不是竭力地鼓励消费,相反应该是保护投资,保护劳动者转为投资的财富。这部分财富储备不缩水,劳动者才更敢将他们的现实收入甚至预期的收入花出去。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想将房价一下子打压50%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打压股市更错误。财富瞬间灰飞烟灭,只能使更多的劳动者节衣缩食,不敢消费。这是财富效应理论。要形成“新三高”的良性循环,国家要实行积极的资本市场投资政策,让劳动者财富积累增长速度与收入提高以及消费率提高幅度基本相符,因此,维持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平稳运行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来源: 钢联资讯
延伸阅读
- 上一篇:夏斌:中国仍应坚持稳健货币政策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