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须觅最佳时机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近期,人民币国际化话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1年1季度末,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已达8700亿元左右。然而,人民币贸…
近期,人民币国际化话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自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1年1季度末,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已达8700亿元左右。然而,人民币贸易结算却出现累计6800亿元逆差,造成外汇储备被动增加近1000亿美元和基础货币中外汇占款的等值增加。这一负面影响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之初是未曾料到的。笔者据此建议,货币当局应当谨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当前各项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之所以这么看,主要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不利于全面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一,长期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无益于人民币国际化。美国经验表明,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提供流动性,是美元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反观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双顺差,积累了高达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对外贸易出现大规模逆差可能性较小,企业“走出去”战略也不可能对国际收支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致使人民币国际化缺乏最为重要的支撑。
第二,发达经济体货币疲软,强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欧美债务危机的蔓延与深化,导致欧美国家经济形势弱于市场预期,美联储极力维持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美元弱势,同样支撑强势欧元的经济基本面也不复存在。另外,日本经济因为大地震的影响而再次陷入衰退。相比之下,我国经济基本面好于发达经济体国家,加上长期积累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境外持有人民币的需求异常强烈,这是目前人民币贸易结算出现大规模逆差的根本原因。
第三,发达的国内资本市场和资本项目开放是人民币实现投资职能的两个基础。现实表明,美国和欧洲拥有全球最为发达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这是美元和欧元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之一。然而,日本相对欧美而言,其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银行体系问题较多,因而日元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
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速度很快,但政策主导、内幕交易、缺乏强制分红制度等问题仍较为严重,市场化的发行和监管框架明显滞后。特别是国内债券市场发展缓慢,投资者缺乏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经过改革后,经历了规模的快速发展期,但是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各项创新业务竞争力不强。更为重要的是,资本项目管制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缺乏重要的基础条件。总之,多层次、成熟的金融体系和监管制度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中,资本项目开放没有既定的时间表。
第四,一段时期内,我国通胀压力和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压力较大。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形势日趋严峻,其中既有货币超发和输入型通胀等短期因素,也有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增大等长期因素,工资、生产要素价格和环境治理成本上涨等成本推进型的通胀将可能成为长期趋势。短期内还难以全面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情况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形成大规模逆差,或成为推动基础货币大量增加和通货膨胀压力的不容忽视的因素。另一方面,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压力空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逆差成为外汇储备被动增加新来源。综上所述,在通胀和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双重压力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应谨慎推进。
基于上述分析,尽管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改变这一现状的国内外压力异常强烈。然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国内金融改革并没有基本完成之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处于攻坚阶段时,短期内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寄予过高期望,很可能会“欲速则不达”。
因此,等到发达经济体经济形势明朗、主要货币走势趋于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双顺差状况改变、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较为完善、国内人民币债券和衍生市场取得突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基本完成时,才是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佳时期。
来源:上海证券报
之所以这么看,主要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不利于全面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第一,长期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无益于人民币国际化。美国经验表明,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提供流动性,是美元国际化的基础条件。反观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双顺差,积累了高达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对外贸易出现大规模逆差可能性较小,企业“走出去”战略也不可能对国际收支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致使人民币国际化缺乏最为重要的支撑。
第二,发达经济体货币疲软,强化了人民币的升值预期。欧美债务危机的蔓延与深化,导致欧美国家经济形势弱于市场预期,美联储极力维持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美元弱势,同样支撑强势欧元的经济基本面也不复存在。另外,日本经济因为大地震的影响而再次陷入衰退。相比之下,我国经济基本面好于发达经济体国家,加上长期积累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境外持有人民币的需求异常强烈,这是目前人民币贸易结算出现大规模逆差的根本原因。
第三,发达的国内资本市场和资本项目开放是人民币实现投资职能的两个基础。现实表明,美国和欧洲拥有全球最为发达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这是美元和欧元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之一。然而,日本相对欧美而言,其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银行体系问题较多,因而日元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
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速度很快,但政策主导、内幕交易、缺乏强制分红制度等问题仍较为严重,市场化的发行和监管框架明显滞后。特别是国内债券市场发展缓慢,投资者缺乏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经过改革后,经历了规模的快速发展期,但是银行业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各项创新业务竞争力不强。更为重要的是,资本项目管制使得人民币国际化缺乏重要的基础条件。总之,多层次、成熟的金融体系和监管制度仍在不断发展完善中,资本项目开放没有既定的时间表。
第四,一段时期内,我国通胀压力和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压力较大。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形势日趋严峻,其中既有货币超发和输入型通胀等短期因素,也有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增大等长期因素,工资、生产要素价格和环境治理成本上涨等成本推进型的通胀将可能成为长期趋势。短期内还难以全面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情况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形成大规模逆差,或成为推动基础货币大量增加和通货膨胀压力的不容忽视的因素。另一方面,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压力空前,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逆差成为外汇储备被动增加新来源。综上所述,在通胀和外汇储备保值增值的双重压力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应谨慎推进。
基于上述分析,尽管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改变这一现状。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改变这一现状的国内外压力异常强烈。然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国内金融改革并没有基本完成之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处于攻坚阶段时,短期内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寄予过高期望,很可能会“欲速则不达”。
因此,等到发达经济体经济形势明朗、主要货币走势趋于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双顺差状况改变、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较为完善、国内人民币债券和衍生市场取得突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基本完成时,才是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佳时期。
来源:上海证券报
延伸阅读
- 上一篇:金融危机下半场:谁为欧美买单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