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内企赴港融资逾5000亿 或抵消紧缩政策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一边是内地企业融资困局,另一边则是人民币债券销售火爆,对内地企业贷款热火朝天。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不完全统计,目前香港已有逾5000亿元资金进入到“有门路”的内地企业荷包中。…
一边是内地企业融资困局,另一边则是人民币债券销售火爆,对内地企业贷款热火朝天。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不完全统计,目前香港已有逾5000亿元资金进入到“有门路”的内地企业荷包中。
“目前在香港进行融资的主体是内地企业。”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顾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原司长穆怀朋近日在交通银行为财政部即将发行200亿元人民币国债而发起的人民币业务研讨会上如是表示。他还指出,人民币离岸市场应成为其他国家政府和机构进行人民币融资的国际人民币融资平台。
逾5000亿元已入内地企业荷包
香港金管局今年初曾表示,去年对内地非银行的企业客户新增4400亿港元贷款,飙升47%,而那些借款客户主要是内地的大型国有企业、红筹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或由省或市政府拥有的公司,其中六成是通过“内保外贷”,即以公司在内地的银行存款提供全部抵押,或由主要内地银行提供担保,从而在香港进行贷款融资。
金管局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非银行的中资企业贷款额,从季初的16205亿港元增加至季末的17994亿港元,从占总资产的11.6%增加至占总资产的12.3%。以此计算,第一季度香港银行体系对内地中资企业贷款增加1789亿港元,约人民币1475亿元。
尽管第二季度数据仍未公布,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四、五、六月在香港境外使用的贷款以4.5%、3.9%和3.5%的增幅稳步增长,6月底港元贷存比率攀升到84.3%的高位。若对内地企业贷款维持这一增速,今年上半年香港银行体系对内地中资企业贷款有望超过3578亿港元。
香港金管局数据还显示,今年上半年38家机构在港发行427亿元人民币债券,已超过去年全年16家机构发行358亿元人民币债券的纪录。同时,银行向客户提供人民币贷款的余额,也从年初的少于20亿元人民币,增加至6月底的110亿元人民币。
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主体虽已扩展到国际企业,但中银国际报告统计显示,超过七成的发行人仍然是内地企业。此外,企业还可从已相当成熟的美元债券市场,以及以人民币计价、美元结算的合成式人民币债券发行获得资金。
中银国际提供的数据显示,继去年底首只合成式人民币债发行后,目前共有6个发行体发行了共计8只合成式人民币债,累计募集金额为人民币217亿元。同时该行引自BondRadar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中国企业已在港发行170亿美元的美元债券,约人民币1093亿元。
即便将上述数据简单相加,今年上半年中资企业境外融资可超过人民币5000亿元(约5425亿元)。
抵消信贷紧缩影响?
此前央行公布,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将此与香港逾5000亿元资金流入内地企业相对照,内地信贷紧缩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似乎从数字上已经基本抵消。
建银国际研究部联席董事兼经济师林樵基对本报记者表示,内地紧缩银根,但不少内地企业通过其他方法到港融资,对紧缩政策的效果“绝对有影响”。他指出,企业到港发行美元债和人民币债,事实上都需要获得额度和审批,在紧缩大环境下,资金从外流入内地,无异于“打自己嘴巴”。
“企业在港融资,一定程度上缓冲了调控影响。”中信银行国际中国业务首席经济及策略师廖群也表示,但他认为,按照今年GDP增速,在没有紧缩政策的情况下,全年新增贷款理应在9万亿元左右,但如今控制在约7万亿,实际上紧缩效果约有2万亿,并非只是减少的4000多亿元,故“缓冲效果有限,也并非全部抵消”。
穆怀朋则回应称,两地跨境资金流动,内地提高利率的收紧政策下,内企转而到港进行借贷,进行监管套利,内地调控政策受到影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目前在香港进行融资的主体是内地企业。”香港金融管理局高级顾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原司长穆怀朋近日在交通银行为财政部即将发行200亿元人民币国债而发起的人民币业务研讨会上如是表示。他还指出,人民币离岸市场应成为其他国家政府和机构进行人民币融资的国际人民币融资平台。
逾5000亿元已入内地企业荷包
香港金管局今年初曾表示,去年对内地非银行的企业客户新增4400亿港元贷款,飙升47%,而那些借款客户主要是内地的大型国有企业、红筹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或由省或市政府拥有的公司,其中六成是通过“内保外贷”,即以公司在内地的银行存款提供全部抵押,或由主要内地银行提供担保,从而在香港进行贷款融资。
金管局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非银行的中资企业贷款额,从季初的16205亿港元增加至季末的17994亿港元,从占总资产的11.6%增加至占总资产的12.3%。以此计算,第一季度香港银行体系对内地中资企业贷款增加1789亿港元,约人民币1475亿元。
尽管第二季度数据仍未公布,香港金管局数据显示,四、五、六月在香港境外使用的贷款以4.5%、3.9%和3.5%的增幅稳步增长,6月底港元贷存比率攀升到84.3%的高位。若对内地企业贷款维持这一增速,今年上半年香港银行体系对内地中资企业贷款有望超过3578亿港元。
香港金管局数据还显示,今年上半年38家机构在港发行427亿元人民币债券,已超过去年全年16家机构发行358亿元人民币债券的纪录。同时,银行向客户提供人民币贷款的余额,也从年初的少于20亿元人民币,增加至6月底的110亿元人民币。
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主体虽已扩展到国际企业,但中银国际报告统计显示,超过七成的发行人仍然是内地企业。此外,企业还可从已相当成熟的美元债券市场,以及以人民币计价、美元结算的合成式人民币债券发行获得资金。
中银国际提供的数据显示,继去年底首只合成式人民币债发行后,目前共有6个发行体发行了共计8只合成式人民币债,累计募集金额为人民币217亿元。同时该行引自BondRadar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8日,中国企业已在港发行170亿美元的美元债券,约人民币1093亿元。
即便将上述数据简单相加,今年上半年中资企业境外融资可超过人民币5000亿元(约5425亿元)。
抵消信贷紧缩影响?
此前央行公布,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将此与香港逾5000亿元资金流入内地企业相对照,内地信贷紧缩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似乎从数字上已经基本抵消。
建银国际研究部联席董事兼经济师林樵基对本报记者表示,内地紧缩银根,但不少内地企业通过其他方法到港融资,对紧缩政策的效果“绝对有影响”。他指出,企业到港发行美元债和人民币债,事实上都需要获得额度和审批,在紧缩大环境下,资金从外流入内地,无异于“打自己嘴巴”。
“企业在港融资,一定程度上缓冲了调控影响。”中信银行国际中国业务首席经济及策略师廖群也表示,但他认为,按照今年GDP增速,在没有紧缩政策的情况下,全年新增贷款理应在9万亿元左右,但如今控制在约7万亿,实际上紧缩效果约有2万亿,并非只是减少的4000多亿元,故“缓冲效果有限,也并非全部抵消”。
穆怀朋则回应称,两地跨境资金流动,内地提高利率的收紧政策下,内企转而到港进行借贷,进行监管套利,内地调控政策受到影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