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动荡中国对策:加息可能放缓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宏观数据显示,CPI同比增长6.5%,为三年来最高点。通胀压力和国际市场动荡正给中国经济带来双重不确定性。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宏观数据显示,CPI同比增长6.5%,为三年来最高点。通胀压力和国际市场动荡正给中国经济带来双重不确定性。
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我们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
会议认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继续采取综合措施,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
通胀预期分歧“硬着陆”忧虑缓解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5%,环比上涨0.5%。食品价格上涨仍是主要推动因素。
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8%,拉动CPI增加约4.38个百分点。食品中又以肉禽类价格上涨最为显著,拉动CPI增加2.08个百分点。
虽然商务部和农业部的监测数据显示,7月中旬以来全国生猪和猪肉价格出现小幅回落,但总体仍处高位。由于目前中国生猪供应尚未进入过剩阶段,加之秋后进入猪肉消费传统旺季,预计下半年猪肉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调整态势。
“8月份价格面临很多不确定性,CPI甚至有可能再创新高。”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研究员付兵涛表示,9月初中秋节会对食品价格起到一定的拉升作用;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难以迅速传导到CPI层面。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则认为,8月份CPI环比将有所下降。“货币政策收紧存在滞后效应,其效果在下半年将进一步显现;同时,翘尾因素影响也将明显降低,蔬菜、食品价格涨幅有望放缓。”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由于猪肉价格涨幅趋缓、输入型通胀压力减轻以及政策调控效果显现,8月份开始CPI涨幅将步入下降通道,全年呈现倒U形走势。
交通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认为,考虑到下半年翘尾因素将逐步降低归零以及政府对物价的调控措施将逐步发挥作用,预计三季度将是年内物价的拐点阶段,四季度物价涨幅将缓步回落。但年内物价回落可能有限。
工业经济增速是市场此前担忧经济“硬着陆”的主要相关指标。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4.0%,虽比6月回落1.1个百分点,但环比增长0.9%,保持了连续七个月的增长势头。
投资和消费数据也相当。1~7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同比增长25.4%。其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9.3%,显示投资在下半年的增势将较为强劲。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2%,去物价后实际增长约10.7%,也保持了稳健。
美银美林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中国的工业产值、投资及零售销售等市场供需面数据走势均富有弹性,并暗示中国经济趋向软着陆。市场应对中国经济向好前景更具信心。
外部不确定性加剧
政策需谋定而后动
虽然市场仍然保有加息预期,但由于美债评级下调引发全球市场动荡,政策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学家多数认为政策应视外部变化谋定而后动。
例如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从CPI环比看,食品、非食品、整体水平都大超历史同期正常值,显示通胀压力仍大。未来政策操作应“坚持以我为主”,继续维持年内1~2次加息预期,但在国际金融市场平复前不应采取行动。
但有观点认为信贷、财政政策有可能放宽。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认为,鉴于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堪忧以及欧债务问题持续,中国的决策者将展现出更加灵活的立场,如果全球经济形势持续疲弱,在未来数月将有选择性地放宽信贷政策。
陆挺认为,中国不太可能放松货币政策,但有可能采取一些财政方面的措施,包括更多的社会住房和水利基础设施上的开支。
但很多经济学家强调“以静制动”、“多看少动”的审慎原则。
“由于海外局势变数增加,国内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加。两种策略可供选择:一是以静制动,扛过去。维持现有的政策格局,避免政策和海外因素叠加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二是货币政策按照既定的步骤从紧,通过加息或者提准来稳定通胀预期、巩固调控效果。此前我们认为应该以第二种策略为主,现在我们认为也有采取第一种策略的可能。”李慧勇表示。
付兵涛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的不确定性因素,货币政策应该“多看少动”。“宁可多忍受通胀高一点,也要等看清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后,再采取行动。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我们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
会议认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努力把物价涨幅降下来,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继续采取综合措施,维护我国经济和金融安全。
通胀预期分歧“硬着陆”忧虑缓解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5%,环比上涨0.5%。食品价格上涨仍是主要推动因素。
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8%,拉动CPI增加约4.38个百分点。食品中又以肉禽类价格上涨最为显著,拉动CPI增加2.08个百分点。
虽然商务部和农业部的监测数据显示,7月中旬以来全国生猪和猪肉价格出现小幅回落,但总体仍处高位。由于目前中国生猪供应尚未进入过剩阶段,加之秋后进入猪肉消费传统旺季,预计下半年猪肉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调整态势。
“8月份价格面临很多不确定性,CPI甚至有可能再创新高。”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研究员付兵涛表示,9月初中秋节会对食品价格起到一定的拉升作用;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难以迅速传导到CPI层面。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则认为,8月份CPI环比将有所下降。“货币政策收紧存在滞后效应,其效果在下半年将进一步显现;同时,翘尾因素影响也将明显降低,蔬菜、食品价格涨幅有望放缓。”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认为,由于猪肉价格涨幅趋缓、输入型通胀压力减轻以及政策调控效果显现,8月份开始CPI涨幅将步入下降通道,全年呈现倒U形走势。
交通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认为,考虑到下半年翘尾因素将逐步降低归零以及政府对物价的调控措施将逐步发挥作用,预计三季度将是年内物价的拐点阶段,四季度物价涨幅将缓步回落。但年内物价回落可能有限。
工业经济增速是市场此前担忧经济“硬着陆”的主要相关指标。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4.0%,虽比6月回落1.1个百分点,但环比增长0.9%,保持了连续七个月的增长势头。
投资和消费数据也相当。1~7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同比增长25.4%。其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9.3%,显示投资在下半年的增势将较为强劲。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2%,去物价后实际增长约10.7%,也保持了稳健。
美银美林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认为,中国的工业产值、投资及零售销售等市场供需面数据走势均富有弹性,并暗示中国经济趋向软着陆。市场应对中国经济向好前景更具信心。
外部不确定性加剧
政策需谋定而后动
虽然市场仍然保有加息预期,但由于美债评级下调引发全球市场动荡,政策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学家多数认为政策应视外部变化谋定而后动。
例如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从CPI环比看,食品、非食品、整体水平都大超历史同期正常值,显示通胀压力仍大。未来政策操作应“坚持以我为主”,继续维持年内1~2次加息预期,但在国际金融市场平复前不应采取行动。
但有观点认为信贷、财政政策有可能放宽。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认为,鉴于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堪忧以及欧债务问题持续,中国的决策者将展现出更加灵活的立场,如果全球经济形势持续疲弱,在未来数月将有选择性地放宽信贷政策。
陆挺认为,中国不太可能放松货币政策,但有可能采取一些财政方面的措施,包括更多的社会住房和水利基础设施上的开支。
但很多经济学家强调“以静制动”、“多看少动”的审慎原则。
“由于海外局势变数增加,国内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加。两种策略可供选择:一是以静制动,扛过去。维持现有的政策格局,避免政策和海外因素叠加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二是货币政策按照既定的步骤从紧,通过加息或者提准来稳定通胀预期、巩固调控效果。此前我们认为应该以第二种策略为主,现在我们认为也有采取第一种策略的可能。”李慧勇表示。
付兵涛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的不确定性因素,货币政策应该“多看少动”。“宁可多忍受通胀高一点,也要等看清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后,再采取行动。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