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应该走自己的路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我认识一位职能部门的官员,耐心听完我有关我国金融体系的潜在问题或风险的心急火燎的论述之后,微笑着对我说,“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过你说的这些领导早就知道了”。旁边有个年长的学者帮我…
我认识一位职能部门的官员,耐心听完我有关我国金融体系的潜在问题或风险的心急火燎的论述之后,微笑着对我说,“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过你说的这些领导早就知道了”。旁边有个年长的学者帮我解读说:有关部门不采取行动自然有其深层次原因,之所以不能采取某些改革措施,是制约因素太多了。
而我想说的是,在还没有确定人民币的货币发行机制之前,就全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我最大的担心。这就如同在没有打好地基时就先构建上层建筑。无论是股票、房产还是其他各类投资项目和资产类别,投资人在决策时先要估量人民币的预期,然后才能决定是否投资或者何种类型的投资。如果建立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再回头去完善人民币发行机制,可能就会给市场估值体系带来巨大冲击。
举例来说,如果负利率政策持续,就会帮助投资人建立“人民币购买力逐年缩水”的预期,从而促使投资人决定购买房地产、黄金和其他原材料物资来对冲币值缩水的风险;如果投资人已建立了这种预期并采取了相应行动,就会推高房地产价格,商业银行会积累大量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此时,如果央行再出手改变人民币发行机制,使其币值不再缩水乃至升值,就会使投资人此前投入的财富受到损失。我猜想,央行是担心现在就采取行动改变市场负利率预期可能导致市场动荡。我也理解,以目前的状况,恐怕只能继续执行“保持与美元稳定”的汇率政策,并以此作为人民币货币发行机制的核心。这样一来,只要美元保持币值稳定,人民币的币值问题也就解决了。
可是,美国国内的问题也许会越来越严重,恐怕远不止提高国债上限那么简单,这些问题迟早会动摇美元的根基,而我们此时就该抓紧建立自己的货币发行体系,使人民币不再依赖于美元的稳定,这也是中国走向独立强盛道路上必经的关键一步。
对此,我有如下的建议:
首先,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人民币货币发行机制,然后再探索人民币汇率机制。汇率是结果,货币发行机制才是原因,中国迟早要成为世界强国,总不能永远依靠和美元保持稳定来树立强国地位吧?因此,探索人民币发行机制是远比汇率形成机制更重要的任务。一个有趣的黎巴嫩裔投资人曾说过,“我们的思维受到有倾向性的误导,比如:我们有关鸟类的知识主要来自于鸟类学家撰写的有关鸟类的书籍,我们很少读到由鸟类撰写的有关鸟类或者鸟类学家的书籍”。我们可否换一种思路来看问题呢?别老想着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问题,而应该考虑如何走自己的路。
其次,货币政策应该独立于经济周期。我不认为任何国家央行的货币政策能有效抗击通胀,货币政策就应被动适从于经济发展的,而不是主动引导。央行的职责应该是始终保持币值的稳定,因为货币就是一种激励。如果市场建立了对央行的信赖,普遍预期货币的购买力将长期保持稳定,就等于在无形之中鼓励大家去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改善工艺,科研创新,这才是奠定一种货币长治久安的基础。美联储为什么不拿钱来买断所有美国国债然后宣布注销?印钞票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件简单的事情,联合国也约束不了他们。但是那样做,会毁了美元的信誉,最终导致持有美元资产的人丧失信心,也就从根本上毁灭了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激励大家自我提高的机制。所以,货币政策不该成为调节经济周期的工具,而应恪守稳定币值的使命,这样才能帮助市场建立稳定预期,也是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
第三,改革国有金融体系。我多次撰文论证通胀其实是生产力现象,而非货币现象。治理通胀与货币政策无关,而应该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为了释放生产力潜能,就必须坚决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不能让这些国企的管理者游离在市场经济监督约束之外,还多一层国有体制的保护。如果这些金融机构始终不能脱去国有保护的外衣,就有可能丧失风险警惕,有可能使其对偏好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放款,这样一来,市场本身固有的激励就丧失了,这就抑制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并将引发通胀。所以,我一直认为,我国目前的通胀不是货币超发的结果,而是市场经济机制失效的结果,前期大量财政投入和配套信贷可能进入了低效率低回报的投资领域,并挤占了市场资源,这才是通胀的根源。
第四,致力于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我们的资本市场仍然缺乏各种衍生品工具,其中有些衍生品对于防范总体风险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利率和汇率的衍生品,在证券化率水平提高情况下的指数和个股的衍生品交易等。当前价格和隐含波动是资产的固有特性,我们不能只看到价格,而忽略波动,更不能用行政性文件来取代波动,让市场在有监管的情况下对风险资产定价,反而使得我们获得了总体的安全。美元今天的市场地位,不仅在于美国的军事霸权,而在于投资人持有美元表现的资产时,可以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动用各种手段来对冲该资产所隐含的风险,当投资人可以在该货币体系下对冲其大部分风险的时候,他反而安全了,反而愿意持有该货币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让投资人安心持有人民币资产,就使得人民币能被广泛接受。
第五,我不赞成欧元区那样以通胀率、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为指标来调节货币发行,也不认为美国式的“全过程全对称”市场化发行机制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我认为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实施总量控制。建议把央行资产负债表余额控制在上一年度GDP总量的20%左右。这并非要约束央行的政策灵活性,而是为了给市场建立一个稳定的币值预期,并由此激励市场向着高效率的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央行如要再次动用再贷款为陷入困境的国有银行买单时,就会受到一定的掣肘,由此,也促进国有银行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此外,如果汇率水平太低而导致央行被动买入过多外汇,也可以由总量控制的办法来调节汇率水平。这看似制约了央行动用央票和准备金等手段,其实是激活、促进了资本市场固有的以风险来约束商业银行的机制。
美国和欧洲先后爆发债务危机,在我看来,时不我待,推进人民币货币发行机制的改革不能再拖延了。这是我们走向强国的必经之路,切望决策者当机立断。
来源:上海证券报
而我想说的是,在还没有确定人民币的货币发行机制之前,就全力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我最大的担心。这就如同在没有打好地基时就先构建上层建筑。无论是股票、房产还是其他各类投资项目和资产类别,投资人在决策时先要估量人民币的预期,然后才能决定是否投资或者何种类型的投资。如果建立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再回头去完善人民币发行机制,可能就会给市场估值体系带来巨大冲击。
举例来说,如果负利率政策持续,就会帮助投资人建立“人民币购买力逐年缩水”的预期,从而促使投资人决定购买房地产、黄金和其他原材料物资来对冲币值缩水的风险;如果投资人已建立了这种预期并采取了相应行动,就会推高房地产价格,商业银行会积累大量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此时,如果央行再出手改变人民币发行机制,使其币值不再缩水乃至升值,就会使投资人此前投入的财富受到损失。我猜想,央行是担心现在就采取行动改变市场负利率预期可能导致市场动荡。我也理解,以目前的状况,恐怕只能继续执行“保持与美元稳定”的汇率政策,并以此作为人民币货币发行机制的核心。这样一来,只要美元保持币值稳定,人民币的币值问题也就解决了。
可是,美国国内的问题也许会越来越严重,恐怕远不止提高国债上限那么简单,这些问题迟早会动摇美元的根基,而我们此时就该抓紧建立自己的货币发行体系,使人民币不再依赖于美元的稳定,这也是中国走向独立强盛道路上必经的关键一步。
对此,我有如下的建议:
首先,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人民币货币发行机制,然后再探索人民币汇率机制。汇率是结果,货币发行机制才是原因,中国迟早要成为世界强国,总不能永远依靠和美元保持稳定来树立强国地位吧?因此,探索人民币发行机制是远比汇率形成机制更重要的任务。一个有趣的黎巴嫩裔投资人曾说过,“我们的思维受到有倾向性的误导,比如:我们有关鸟类的知识主要来自于鸟类学家撰写的有关鸟类的书籍,我们很少读到由鸟类撰写的有关鸟类或者鸟类学家的书籍”。我们可否换一种思路来看问题呢?别老想着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问题,而应该考虑如何走自己的路。
其次,货币政策应该独立于经济周期。我不认为任何国家央行的货币政策能有效抗击通胀,货币政策就应被动适从于经济发展的,而不是主动引导。央行的职责应该是始终保持币值的稳定,因为货币就是一种激励。如果市场建立了对央行的信赖,普遍预期货币的购买力将长期保持稳定,就等于在无形之中鼓励大家去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改善工艺,科研创新,这才是奠定一种货币长治久安的基础。美联储为什么不拿钱来买断所有美国国债然后宣布注销?印钞票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件简单的事情,联合国也约束不了他们。但是那样做,会毁了美元的信誉,最终导致持有美元资产的人丧失信心,也就从根本上毁灭了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激励大家自我提高的机制。所以,货币政策不该成为调节经济周期的工具,而应恪守稳定币值的使命,这样才能帮助市场建立稳定预期,也是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
第三,改革国有金融体系。我多次撰文论证通胀其实是生产力现象,而非货币现象。治理通胀与货币政策无关,而应该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为了释放生产力潜能,就必须坚决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不能让这些国企的管理者游离在市场经济监督约束之外,还多一层国有体制的保护。如果这些金融机构始终不能脱去国有保护的外衣,就有可能丧失风险警惕,有可能使其对偏好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放款,这样一来,市场本身固有的激励就丧失了,这就抑制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并将引发通胀。所以,我一直认为,我国目前的通胀不是货币超发的结果,而是市场经济机制失效的结果,前期大量财政投入和配套信贷可能进入了低效率低回报的投资领域,并挤占了市场资源,这才是通胀的根源。
第四,致力于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我们的资本市场仍然缺乏各种衍生品工具,其中有些衍生品对于防范总体风险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利率和汇率的衍生品,在证券化率水平提高情况下的指数和个股的衍生品交易等。当前价格和隐含波动是资产的固有特性,我们不能只看到价格,而忽略波动,更不能用行政性文件来取代波动,让市场在有监管的情况下对风险资产定价,反而使得我们获得了总体的安全。美元今天的市场地位,不仅在于美国的军事霸权,而在于投资人持有美元表现的资产时,可以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动用各种手段来对冲该资产所隐含的风险,当投资人可以在该货币体系下对冲其大部分风险的时候,他反而安全了,反而愿意持有该货币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要从这个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让投资人安心持有人民币资产,就使得人民币能被广泛接受。
第五,我不赞成欧元区那样以通胀率、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为指标来调节货币发行,也不认为美国式的“全过程全对称”市场化发行机制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我认为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实施总量控制。建议把央行资产负债表余额控制在上一年度GDP总量的20%左右。这并非要约束央行的政策灵活性,而是为了给市场建立一个稳定的币值预期,并由此激励市场向着高效率的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央行如要再次动用再贷款为陷入困境的国有银行买单时,就会受到一定的掣肘,由此,也促进国有银行进一步改善和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此外,如果汇率水平太低而导致央行被动买入过多外汇,也可以由总量控制的办法来调节汇率水平。这看似制约了央行动用央票和准备金等手段,其实是激活、促进了资本市场固有的以风险来约束商业银行的机制。
美国和欧洲先后爆发债务危机,在我看来,时不我待,推进人民币货币发行机制的改革不能再拖延了。这是我们走向强国的必经之路,切望决策者当机立断。
来源:上海证券报
延伸阅读
- 上一篇:中国万亿美债面临缩水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