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产业“十二五”商机或达万亿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新闻发言人陈尚芹21日向《经济参考报》透露,正在酝酿的《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将围绕“水气声垃”展开,分别是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水污染治理,除尘、…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新闻发言人陈尚芹21日向《经济参考报》透露,正在酝酿的《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将围绕“水气声垃”展开,分别是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水污染治理,除尘、脱硫、脱硝等大气污染治理,噪声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四个方面。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引导型的产业,强有力的减排政策将催生巨大的环保产业市场需求,“环保产业完全有可能、有条件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商机:万亿产值成共识
“未来15年将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个机遇,环保产业就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错过这个机遇,环保产业就难以摆脱20年来‘盘子小、市场散、发展慢’的局面。”陈尚芹表示。
陈尚芹介绍,环保产业这块“大蛋糕”,可切成环保产品、环境工程、环境服务和咨询、环境友好产品、生态环保建设等六大块。而按产业链分类,环保产业又可分为环境技术产业、环保装备及产品制造业、环境服务业,分别归科技部、工信部和环保部主管。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向《经济参考报》提供的《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预测及其政策分析》报告指出,据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1万亿元,与“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1.35%的比例基本持平,年均环保投资为6200亿元左右。
在环保投资方面,2009-2012年环保投资合计约为2.3万亿元,拉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为0.78万亿元。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指出,这将为“十二五”的环保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
招商证券在《行业投资策略报告》中则更为乐观:“‘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总体投资预计将翻倍,而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等各个细分行业都各自存有投资机会。”
招商证券环保产业分析师彭全刚解释道,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老牌工业化国家的环保投入,均占GDP比重在2.5%以上,我国的环保投入仅占GDP的1.5%;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56875.82亿元,同比增长31.2%,比去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同比增幅高出7.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然而,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指出,环保需求并不直接等同于环保产业产值“目前环境事业需求和投资只有不到30%-40%进入到产业环节;大部分的环保投资、环保工作任务,市场主体并未真正介入。”
环境规划院报告指出,若环保产业产值以年均增长率15%计算,2009-2012年的环保产业产值约为2.76万亿元,“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产值为4.92万亿元。有分析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环保产业将保持年均15%-20%的增长率。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的初步测算则偏于保守“十二五”期间,预计环保产业将继续保持高于15%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约2.2万亿元。其中,环境污染治理产值约为0.8万亿-1万亿元。
在中央、地方政府及民间投资等环保投资的牵引下,以投资乘数约1.4估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将拉动GDP约4.34万亿元。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一位专家表示,如果在环保方面投入1000亿元,将会带来10亿元的利税增加、600亿元的居民消费增加、6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这是全社会绿色增长的最佳模式”。
细分市场热点方面,据环境规划院的报告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处理、脱硫脱硝等重点领域环保投资约为1.2万亿元,将拉动的环保产业产值约1.32万亿元,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3415亿元,其中新增运行费用1612亿元。
瓶颈:行业估值现分歧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一位专家指出,当前环保产业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包括环保产业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新技术示范推广渠道不畅,环境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总体上散、弱的行业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市场对环保产业出台财政支持政策已经不怀疑,但对支持力度大小及对行业高估值的影响,存在一定分歧。”申银万国环保产业分析师余海认为,国家将建立污染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并通过绿色信贷、环境税及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等经济杠杆,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将会超出市场预期”。
然而,接近环保部的知情人士透露“十二五”开局之年至今,国家已公开的直接涉及环保产业的投资预算,仅为《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所列的220亿元,“这笔钱还是从科技部过来的,环保部涉及环保产业的自有预算捉襟见肘”。
至于涉及市场化、产业化领域的财政支持,该人士称,财政部曾邀请环保部对口司局及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负责人进行座谈,但双方未就使用方式、投放对象等问题达成一致,“最后批给环保部的财政专项资金就不了了之”。
赛迪顾问的《中国环保产业研究报告》指出,大型环保企业数量占全国环保企业比重不足5%,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85%以上。一位业内专家表示:“这些中小企业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拿不到高额度授信,如今又缺乏政府在财税方面的有力支持,作为轻资产公司,它们的现金流非常紧张。”
资金困局显示在方方面面。上述专家担忧的是,产业资金的久拖未决,耽误环保企业的技术创新。
陈尚芹表示,环保技术和设备也是一分钱一分货,有时候项目业主为了省钱,导致少数制造商和运营商在材质、施工方面偷工减料“当前环境工程招投标制度往往是‘经济标’压倒‘技术标’,导致竞标企业无序压价甚至低于成本价,或推广适用性、稳定性较差的环保技术。”
陈尚芹透露,环保企业中标后,业主仅支付中标额10%-20%的项目启动金,在经过1-2年的现场参数勘测和工程建设后,业主才追加支付中标额的50%,直到项目竣工运营,业主仍赊账中标额的10%-15%作为押金,“环保设备和工程企业的资金回笼非常困难”。她为此建议,环保企业应该从“建设-运营-移交”的BOT模式,转向“业主自建-环保企业运营”的合作模式。
呼吁:经济杠杆须到位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报告强调,当前须重点突破影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多个“瓶颈”政策:其一是价格政策,包括实施脱硝电价补贴政策,对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等,应适用优惠电价;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水处理成本,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收费价格。
其二是促进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专业化和社会化,尽快制定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条例》,鼓励单位和个人委托专业环保公司或机构承担环境污染治理方案的实施或环境设施、设备与器具的运营。
其三是建立相关投资政策,包括:建立国家环保产业引导基金,为环保企业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也可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增加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应主要用于对环保企业贷款提供贴息,为社会资本进入“挪位子”;重点为符合标准的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提供财政补贴。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关于“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建议,设立环保产业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加速推进环保产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加快环保产业的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立足自主研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环保产品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的制订。
该协会相关人士同时表示,应以环保骨干企业为主体,以污染治理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示范工程为纽带,形成一批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多渠道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应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成套装备及配套设备研发,推动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成套化、集成化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引导型的产业,强有力的减排政策将催生巨大的环保产业市场需求,“环保产业完全有可能、有条件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商机:万亿产值成共识
“未来15年将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个机遇,环保产业就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错过这个机遇,环保产业就难以摆脱20年来‘盘子小、市场散、发展慢’的局面。”陈尚芹表示。
陈尚芹介绍,环保产业这块“大蛋糕”,可切成环保产品、环境工程、环境服务和咨询、环境友好产品、生态环保建设等六大块。而按产业链分类,环保产业又可分为环境技术产业、环保装备及产品制造业、环境服务业,分别归科技部、工信部和环保部主管。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向《经济参考报》提供的《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预测及其政策分析》报告指出,据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1万亿元,与“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1.35%的比例基本持平,年均环保投资为6200亿元左右。
在环保投资方面,2009-2012年环保投资合计约为2.3万亿元,拉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为0.78万亿元。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指出,这将为“十二五”的环保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
招商证券在《行业投资策略报告》中则更为乐观:“‘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总体投资预计将翻倍,而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等各个细分行业都各自存有投资机会。”
招商证券环保产业分析师彭全刚解释道,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老牌工业化国家的环保投入,均占GDP比重在2.5%以上,我国的环保投入仅占GDP的1.5%;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56875.82亿元,同比增长31.2%,比去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同比增幅高出7.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然而,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指出,环保需求并不直接等同于环保产业产值“目前环境事业需求和投资只有不到30%-40%进入到产业环节;大部分的环保投资、环保工作任务,市场主体并未真正介入。”
环境规划院报告指出,若环保产业产值以年均增长率15%计算,2009-2012年的环保产业产值约为2.76万亿元,“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产值为4.92万亿元。有分析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环保产业将保持年均15%-20%的增长率。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的初步测算则偏于保守“十二五”期间,预计环保产业将继续保持高于15%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约2.2万亿元。其中,环境污染治理产值约为0.8万亿-1万亿元。
在中央、地方政府及民间投资等环保投资的牵引下,以投资乘数约1.4估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将拉动GDP约4.34万亿元。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一位专家表示,如果在环保方面投入1000亿元,将会带来10亿元的利税增加、600亿元的居民消费增加、6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这是全社会绿色增长的最佳模式”。
细分市场热点方面,据环境规划院的报告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处理、脱硫脱硝等重点领域环保投资约为1.2万亿元,将拉动的环保产业产值约1.32万亿元,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3415亿元,其中新增运行费用1612亿元。
瓶颈:行业估值现分歧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一位专家指出,当前环保产业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包括环保产业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新技术示范推广渠道不畅,环境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总体上散、弱的行业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市场对环保产业出台财政支持政策已经不怀疑,但对支持力度大小及对行业高估值的影响,存在一定分歧。”申银万国环保产业分析师余海认为,国家将建立污染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并通过绿色信贷、环境税及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等经济杠杆,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将会超出市场预期”。
然而,接近环保部的知情人士透露“十二五”开局之年至今,国家已公开的直接涉及环保产业的投资预算,仅为《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所列的220亿元,“这笔钱还是从科技部过来的,环保部涉及环保产业的自有预算捉襟见肘”。
至于涉及市场化、产业化领域的财政支持,该人士称,财政部曾邀请环保部对口司局及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负责人进行座谈,但双方未就使用方式、投放对象等问题达成一致,“最后批给环保部的财政专项资金就不了了之”。
赛迪顾问的《中国环保产业研究报告》指出,大型环保企业数量占全国环保企业比重不足5%,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85%以上。一位业内专家表示:“这些中小企业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拿不到高额度授信,如今又缺乏政府在财税方面的有力支持,作为轻资产公司,它们的现金流非常紧张。”
资金困局显示在方方面面。上述专家担忧的是,产业资金的久拖未决,耽误环保企业的技术创新。
陈尚芹表示,环保技术和设备也是一分钱一分货,有时候项目业主为了省钱,导致少数制造商和运营商在材质、施工方面偷工减料“当前环境工程招投标制度往往是‘经济标’压倒‘技术标’,导致竞标企业无序压价甚至低于成本价,或推广适用性、稳定性较差的环保技术。”
陈尚芹透露,环保企业中标后,业主仅支付中标额10%-20%的项目启动金,在经过1-2年的现场参数勘测和工程建设后,业主才追加支付中标额的50%,直到项目竣工运营,业主仍赊账中标额的10%-15%作为押金,“环保设备和工程企业的资金回笼非常困难”。她为此建议,环保企业应该从“建设-运营-移交”的BOT模式,转向“业主自建-环保企业运营”的合作模式。
呼吁:经济杠杆须到位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报告强调,当前须重点突破影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多个“瓶颈”政策:其一是价格政策,包括实施脱硝电价补贴政策,对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等,应适用优惠电价;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水处理成本,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收费价格。
其二是促进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专业化和社会化,尽快制定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条例》,鼓励单位和个人委托专业环保公司或机构承担环境污染治理方案的实施或环境设施、设备与器具的运营。
其三是建立相关投资政策,包括:建立国家环保产业引导基金,为环保企业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也可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增加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应主要用于对环保企业贷款提供贴息,为社会资本进入“挪位子”;重点为符合标准的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提供财政补贴。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关于“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建议,设立环保产业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加速推进环保产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加快环保产业的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立足自主研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环保产品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的制订。
该协会相关人士同时表示,应以环保骨干企业为主体,以污染治理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示范工程为纽带,形成一批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多渠道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应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成套装备及配套设备研发,推动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成套化、集成化发展。
来源:经济参考报
延伸阅读
- 上一篇:中小企业患上周期性“紧缩症”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