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货币政策延续稳健 期待信贷“有扶有控”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时至年中,国内通胀压力未见明显减缓,下半年物价下行依旧不易。而经济的另一面,GDP延续下滑趋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摆在案头。这样的“两难”困境需要主管部门对货币政策更多思量。…
时至年中,国内通胀压力未见明显减缓,下半年物价下行依旧不易。而经济的另一面,GDP延续下滑趋势,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摆在案头。这样的“两难”困境需要主管部门对货币政策更多思量。
下半年,控制物价仍将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决定了货币政策将继续走在稳健的轨道上。同时,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保障房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货币政策的实施会更稳妥,对不同的领域,信贷将“有扶有控”。
上半年政策调控回归常态
今年一至七月,我国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巩固,物价较快上涨成为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面对持续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央行六度出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收紧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
细看央行的“大动作”,央行先后在2、4、7月份三次上调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同时在1—6月,每个月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穿插其间的,还有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汇率弹性的增强、信贷控制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
一系列操作成果斐然。最直接的表现在于,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M2增速和社会融资总量均回落至常态。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年末低3.8个百分点。其中M2的同比增速控制在年初制定的16%目标之内。
而作为今年刚入选为货币调控中间变量的指标,社会融资总量也显示出货币调控的效果。央行于本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847亿元。
同时,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也显示在多重政策施压下,货币信贷得到了有效控制。
政策基调将持续稳健
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上半年抑制通胀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而目前,通胀压力仍然处在高位,为巩固调控效果,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胀,当前的政策调控方向和基调不会轻易改变,即货币政策将继续走在稳健的轨道上。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指出,下一阶段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注意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管理流动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总量。
农行战略规划部总经理胡新智指出,下半年仍需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主基调,调控方向不宜贸然改变。中行战略规划部副总宗良也表示,要坚持货币政策总体回归稳健的方向不改变,“一定要让市场了解到政府坚定控制通胀的决心。”
但是,这并不代表货币政策不会出现微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最近连续召开的四次经济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并将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影响。
宗良指出,对部分政策工具可做出微调。由于银行可贷资金已经比较紧张,部分实体经济的正常贷款活动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已不大。解决全社会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应该通过发行央票、加快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等途径解决,而不是单纯依靠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来解决。
因此,下半年货币政策幅度较小,侧重微调,存款准备金和加息工具的使用将较少,公开市场业务将更加广泛地运用。
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认为,相比而言,利率工具可能更要走到前台来。一是利率为治理通货膨胀最有效手段,而准备金对付通货膨胀只能是“隔靴搔痒”。目前的管制利率水平不是很高,负贷款利率仍在加剧企业的投资冲动,负存款利率也在加剧居民大规模地进行理财产品投资。二是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接近。
下半年信贷或“有扶有控”
上半年,在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按日考核的存贷比等审慎的监管措施之下,银行的借贷能力受到限制。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其中,二季度共新增贷款1.93万亿元,较一季度少增3300亿元,贷款投放节奏基本平稳。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下半年准备金率可能继续上调、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的约束以及监管新规的准备实施将继续对信贷供给施加约束。但是,下半年预计诸如保障性住房投资等会带动贷款需求,同时信贷管控可能局部适度放缓。
某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下半年为了助力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地实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货币政策的实施会更稳妥,对实体经济的不同方面实现“有扶有控”,即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而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同时,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加强防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指出,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对“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其实目前监管部门已经有所动作。为支持银行贷款向小企业倾斜,缓解小企业“钱荒”问题,银监会从6月份开始,要求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视同零售贷款处理;支持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其中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同时,根据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成本和核销等具体情况,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
表外业务引起重视
在银行信贷额度减少的当下,企业融资不得不寻求更多表外业务的帮忙。以山东省为例,今年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累计开办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保理等表外业务7839.7亿元,同比增多2350.9亿元。
委托贷款就这样顺势而为、喷薄而出。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委托贷款增加7028亿元,同比多增3829亿元。这样算来,今年上半年新增委托贷款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20%。
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指出,一般通过委托贷款获取资金的企业,通过正规的信贷渠道拿不到钱,比如国家调控的房地产公司、制造业等,他们只能从其他渠道拿资金。同时,受监管环境的影响,部分平台公司,也做委托贷款,比如在进行高速公路建设时。
央行人士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今年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不错,尤其是银行业系统的表内贷款,但是表外贷款却在个别月份有相当大的反弹。
“当然不能说表外业务没有意义,它的增加对于金融机构定价能力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意义重大,但是对于我们执行宏观稳健的货币政策恐怕是一种阻碍。”这位宏观调控部门的人士坦言。
确实,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今年部分银行出现了依托理财产品资金池,发放委托贷款来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的违规现象。
这样的情况已然引起上层的关注。在最近连续召开的四次经济座谈会上,中央高层强调,要强化表外业务监督。有媒体报道,近期银监会不允许商业银行为委托贷款提供担保,不得承担委托贷款的任何风险,不得面向大众化客户发行标准化的理财产品以募集资金发放所谓的委托贷款。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下半年,控制物价仍将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决定了货币政策将继续走在稳健的轨道上。同时,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保障房建设、产业结构调整,货币政策的实施会更稳妥,对不同的领域,信贷将“有扶有控”。
上半年政策调控回归常态
今年一至七月,我国经济复苏态势进一步巩固,物价较快上涨成为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面对持续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央行六度出手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收紧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
细看央行的“大动作”,央行先后在2、4、7月份三次上调存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同时在1—6月,每个月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穿插其间的,还有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汇率弹性的增强、信贷控制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
一系列操作成果斐然。最直接的表现在于,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M2增速和社会融资总量均回落至常态。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年末低3.8个百分点。其中M2的同比增速控制在年初制定的16%目标之内。
而作为今年刚入选为货币调控中间变量的指标,社会融资总量也显示出货币调控的效果。央行于本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847亿元。
同时,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也显示在多重政策施压下,货币信贷得到了有效控制。
政策基调将持续稳健
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上半年抑制通胀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而目前,通胀压力仍然处在高位,为巩固调控效果,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胀,当前的政策调控方向和基调不会轻易改变,即货币政策将继续走在稳健的轨道上。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指出,下一阶段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注意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有效管理流动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总量。
农行战略规划部总经理胡新智指出,下半年仍需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主基调,调控方向不宜贸然改变。中行战略规划部副总宗良也表示,要坚持货币政策总体回归稳健的方向不改变,“一定要让市场了解到政府坚定控制通胀的决心。”
但是,这并不代表货币政策不会出现微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最近连续召开的四次经济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并将避免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多种因素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大的影响。
宗良指出,对部分政策工具可做出微调。由于银行可贷资金已经比较紧张,部分实体经济的正常贷款活动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已不大。解决全社会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应该通过发行央票、加快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等途径解决,而不是单纯依靠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来解决。
因此,下半年货币政策幅度较小,侧重微调,存款准备金和加息工具的使用将较少,公开市场业务将更加广泛地运用。
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认为,相比而言,利率工具可能更要走到前台来。一是利率为治理通货膨胀最有效手段,而准备金对付通货膨胀只能是“隔靴搔痒”。目前的管制利率水平不是很高,负贷款利率仍在加剧企业的投资冲动,负存款利率也在加剧居民大规模地进行理财产品投资。二是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接近。
下半年信贷或“有扶有控”
上半年,在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按日考核的存贷比等审慎的监管措施之下,银行的借贷能力受到限制。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其中,二季度共新增贷款1.93万亿元,较一季度少增3300亿元,贷款投放节奏基本平稳。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下半年准备金率可能继续上调、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的约束以及监管新规的准备实施将继续对信贷供给施加约束。但是,下半年预计诸如保障性住房投资等会带动贷款需求,同时信贷管控可能局部适度放缓。
某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下半年为了助力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地实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货币政策的实施会更稳妥,对实体经济的不同方面实现“有扶有控”,即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方面的信贷支持,而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同时,加强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加强防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指出,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对“三农”、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其实目前监管部门已经有所动作。为支持银行贷款向小企业倾斜,缓解小企业“钱荒”问题,银监会从6月份开始,要求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视同零售贷款处理;支持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其中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同时,根据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成本和核销等具体情况,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
表外业务引起重视
在银行信贷额度减少的当下,企业融资不得不寻求更多表外业务的帮忙。以山东省为例,今年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累计开办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保理等表外业务7839.7亿元,同比增多2350.9亿元。
委托贷款就这样顺势而为、喷薄而出。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委托贷款增加7028亿元,同比多增3829亿元。这样算来,今年上半年新增委托贷款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20%。
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指出,一般通过委托贷款获取资金的企业,通过正规的信贷渠道拿不到钱,比如国家调控的房地产公司、制造业等,他们只能从其他渠道拿资金。同时,受监管环境的影响,部分平台公司,也做委托贷款,比如在进行高速公路建设时。
央行人士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今年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不错,尤其是银行业系统的表内贷款,但是表外贷款却在个别月份有相当大的反弹。
“当然不能说表外业务没有意义,它的增加对于金融机构定价能力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意义重大,但是对于我们执行宏观稳健的货币政策恐怕是一种阻碍。”这位宏观调控部门的人士坦言。
确实,在利益的驱使之下,今年部分银行出现了依托理财产品资金池,发放委托贷款来满足客户融资需求的违规现象。
这样的情况已然引起上层的关注。在最近连续召开的四次经济座谈会上,中央高层强调,要强化表外业务监督。有媒体报道,近期银监会不允许商业银行为委托贷款提供担保,不得承担委托贷款的任何风险,不得面向大众化客户发行标准化的理财产品以募集资金发放所谓的委托贷款。
来源:上海证券报
延伸阅读
- 上一篇:举债上限:美国给自己下的“套”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