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稳定物价仍是首要任务 下半年宏观政策或仅微调

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半年多前实施的北京汽车限购政策是否要暂缓执行?

半年多前实施的北京汽车限购政策是否要暂缓执行?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7月8日发布的数据,在连续两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后,6月汽车产销小幅回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表示,6月产销量小幅回升,证明我国汽车产销未有进一步的恶化。但他仍把全年汽车2位数的产销增长更改为5%的增长预期。

“5%的增长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是好事,能够促使汽车企业在保持产销量增长的同时练好内功。”他在近期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中国汽车产销的萎靡不振,其实是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同比增速逐渐下行的表现。

眼下,稳物价,还是保增长似乎正成为宏观调控政策取舍博弈的两个方向。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没有必要过分担心经济增速,即使全年经济增速有下滑,但是仍在9%-9.5%左右,下半年只需要对政策进行微调。

“国家可以加大水利投资力度,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步伐,这可以防止经济增速下滑过快,所以整体经济不用太多担忧。”陈东琪在7月9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举行的论坛上说。

7月9日至1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来到陕西等地调研指出,下一步仍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宏观调控的取向不变,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统筹做好关系全局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国家统计局将在7月13日公布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国务院也可能在同日召开常务工作会议,讨论上半年的经济形势。

稳定物价仍是首要任务

根据巴黎百富勤经济学家陈兴动的看法,5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折算成年率只有12%,按此测算目前整个中国经济增速可能正在滑向9%以下。

为此,包括他,还有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等人认为,中国目前需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从防通胀的首要任务转到保增长上来。

不过,中国目前经济下滑的速度仍有限,相比目前的通胀形势而言,保持物价稳定,仍是最主要的任务。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陈东琪指出,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达到6.4%,正在处于上升的阶段,而GDP下行有限,目前稳定物价仍最为重要。

特别是从短期而言,今年整个中国经济增速仍在9%以上,尽管存在下行的因素,但是考虑到政策的影响,全年经济增速不会太低。“即使经济增速降到9%,甚至8.5%也不用担心。”他说。

根据统计局发布的数字,受汽车产销负增长的影响,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

增长13.3%,增速比4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曾指出,从去年6月份以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平稳的,基本上是在13%—14.8%这样一个区间内运行。

从钢材、水泥等产量来看,“总的判断,工业实体经济仍然保持着比较好的平稳增长状态。”

1-5月份,全国发电量1.8万亿千瓦时,同比增加12%以上。粗钢产量为2.9亿吨,同比增长8%以上。水泥产量为7.5亿吨,同比增加19%以上。

下半年宏观政策或微调

尽管国家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但是部分政策可能会微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7月9日至10日陕西等地进行调研时指出,当前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运行的情况总体是好的。同时,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不少。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7月8日曾指出,中国政策的四个调控目标为低通胀、经济增长、较高就业及国际收支大体平衡。

他在最近的《中国金融》上撰文指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通胀压力依然较大、通胀预期依然较强,要进一步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多运用市场化的工具和手段,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切实把好流动性总闸门,避免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陈东琪判断,从中期而言,中国经济存在下滑的可能,短期内经济下滑有限,为了避免短期的下滑力度过大,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出现微调。

比如水利投资和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建设会加快,同时个税起征点调高也会促进消费的增加。“保障性住房投资建设要真正动起来会是在第三、第四季度。”他说。

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高路易则指出,目前中国物价增速达到6%以上,75%以上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这些与美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关系不是很大。

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快,核心仍是供求关系不平衡导致的。这方面要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所以中国需要将调控政策转入正常状态,比如货币政策不需要过度收紧,财政政策则需要有灵活性。”他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延伸阅读
上一篇:高通胀是利率市场化的契机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稳定 物价 仍是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