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预期6月CPI已见顶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6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4%,这一增幅创下近36个月以来新高。市场认为6月份CPI同比涨幅或已达全年高点,随后可能缓步回落。
6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4%,这一增幅创下近36个月以来新高。市场认为6月份CPI同比涨幅或已达全年高点,随后可能缓步回落。
有分析称,虽然第三季度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但考虑到近期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渐显,下半年宏观政策有望出现微调。
乐观
CPI或已达年内高点
国家统计局9日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6.4%。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4%,拉动CPI上涨4.26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3.0%,拉动CPI上涨2.14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分析,6月CPI同比继续走高的主要原因是:猪肉与鲜蛋价格快速上涨推高食品类价格较快上涨,而非食品类价格持续平稳增长。
北京领先国际金融资讯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董先安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6月食品、居住对CPI同比的拉动分别为4.4%和1.08%,食品分项对CPI同比涨幅贡献为今年来的高点。食品分项中,肉类涨幅维持高位,6月猪肉价格同比57.1%,对食品同比涨幅的贡献约9%,创今年来的高点。5月份生猪存栏4.53亿头,同比4.4%,同比自今年2月转正以来持续上升。
尽管再创新高,但市场对未来物价形势判断却趋于乐观,因为6月份6.4%的同比涨幅可能已达到了全年最高点。
陆志明表示,6月份CPI同比涨幅基本已达年内高点,预计下半年将逐步回落。他给出四点分析原因:
首先,4至5月份,猪肉价格环比已出现回落,而6月份很可能是猪肉价格同比涨幅的年内高点。猪肉价格涨幅趋缓对于缓解食品价格快速上涨非常重要。
其次,由于受能源供给不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货币政策长期偏紧、消费需求放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未来三季度的GDP增速很可能继续维持下滑的趋势。总需求的放缓将有利于缓解较高的通胀压力。
再次,欧洲央行近期加息25个基点至1.5%、美国也不太可能新推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因而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上行的货币因素已有所缓解。工业生产者价格从3月的7.3%回落至5月的6.8%、PMI中的购进价格连续四个月大幅下滑,均表明输入性通胀压力已开始减轻。
最后,还应考虑到下半年翘尾因素将逐步降低归零,政府对物价的调控措施也在逐步发挥作用。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她表示,6月份的消费物价指数很可能成为最近一轮通胀升温的顶部,总体消费物价指数将会在未来数月降温,尽管最初的下降步伐将会较慢。消费物价指数将会自10月份开始降至5%以下,并将于年底前逼近4%。
严峻
未来通胀压力仍大
虽然6月CPI涨幅可能见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物价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至少在3季度,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非常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9日在Mysteel夏季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如果7月农产品价格仍然不出现回落,CPI还将保持在6%以上的高位,整个三季度物价可能还处于高位。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主任胡迟持同样观点。他表示,6月份CPI高达6.4%,表明在实施了一个时期的“抗通胀”政策之后,通胀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人们所熟知的流动性充裕、成本推动、翘尾因素以及输入性推动等原因依旧在推高物价水平,而当前稳定物价的许多有利因素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且紧缩性政策的效力与拉高通胀的因素相比,仍然力量不足。紧缩政策的未来道路依然艰辛而漫长。
考虑到一些涨价因素的惯性还比较强,年内我国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未来一个时期物价还会继续在高位,甚至跨越到明年。因此,对今年高物价形势的预计一定要有足够的准备,而绝不可盲目乐观,轻言“拐点”的到来。
中国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也认为:“今年三季度,全国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他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分析,导致物价走高的因素一是短期来看,受自然灾害、游资炒作等因素的影响,大米、蔬菜和中药材等价格短期内很难大幅下降。二是猪肉在我国消费篮子中的比重高达9%,近期肉价大幅上涨对物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三是中长期来看,受刘易斯拐点的临近、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面临长期上涨压力。四是流动性总体过剩的局面不会改变,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和基础依然存在。五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仍然较快,前5月上涨7%,向下游传导过程还将持续。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更是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6月CPI难言见顶。”
他说,从CPI环比来看,整体环比自2010年7月以来,除2010年9月份外持续高于历史正常水平。其中,食品和非食品环比都创下了1995年来同期次高水平。环比并未显示出放缓迹象。考虑到季节性因素及近期食品细项走势,预计7月食品环比较6月大幅回落的可能性并不大。只要7月食品环比高于0.7%,则7月CPI同比就可能创新高,从目前态势来看,无法排除这种可能。
权衡
调控政策或现微调
基于一方面物价涨幅未来可能回落,一方面通胀压力仍存的通盘把握,同时考虑到当前经济出现了增长速度放缓的趋势,市场判断虽然下半年仍可能加息,但是相较于上半年,宏观政策可能出现微调。
这是两个方面的判断。首先,单从物价方面看,加息仍可能继续。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通过其微博称,6月份CPI涨幅中2/3来自于食品的贡献,1/5来自于猪肉价格的上涨。不出重大意外,下半年这两项会下来。再有,如果剔出翘尾因素,6月份的环比CPI为0.277%,折年率3.5%左右,并不吓人。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减少存款负利率,防止高CPI引发超前消费或投资所带来的二轮通胀。
巴曙松也表示,如果三季度3个月的CPI都在5%以上,应该有一到两次加息。一方面,物价涨幅仍然处于高位,加息有利于抑制通胀的预期;同时,由于市场上真实的资金利率水平有明显上升,加息只是矫正负利率,缩小和市场融资利率差距的政策动作,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有限。
但如果加入对经济增长的考虑,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微调。董先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政府强调保持经济增长走势,后期通胀将可控回落,国内政策内生放松方向已经明确。”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也认为,由于经济往下走,未来可能还要继续往下走,似乎进一步紧缩的必要性不是太大了,经济到了观察期,宏观政策可能需要适当调整。
宋立表示,国家之前采用的调控政策都是需求管理政策,现在要关注的是劳动力成本的变化,食品供应体系的变化,国际上流动性造成的输入性通胀压力问题,这些都是供给方面的冲击,所以政策下一步可能需要从供给方面做文章。
政策也可能需要分化。因为实现不同的政策目标,需要不同的工具,一个政策目标只能用一个工具。现在经济增长往下走,物价往上走,这时候必须对工具进行分化。下一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承担不同的角色,就是在货币政策内部,反通胀的政策也不应触及经济的增长,这意味着需要不对称地使用政策工具。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9日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说,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意味着宏观调控将从反通胀转向保增长,反通胀的手段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有分析称,虽然第三季度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但考虑到近期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渐显,下半年宏观政策有望出现微调。
乐观
CPI或已达年内高点
国家统计局9日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6.4%。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4%,拉动CPI上涨4.26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3.0%,拉动CPI上涨2.14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陆志明分析,6月CPI同比继续走高的主要原因是:猪肉与鲜蛋价格快速上涨推高食品类价格较快上涨,而非食品类价格持续平稳增长。
北京领先国际金融资讯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董先安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6月食品、居住对CPI同比的拉动分别为4.4%和1.08%,食品分项对CPI同比涨幅贡献为今年来的高点。食品分项中,肉类涨幅维持高位,6月猪肉价格同比57.1%,对食品同比涨幅的贡献约9%,创今年来的高点。5月份生猪存栏4.53亿头,同比4.4%,同比自今年2月转正以来持续上升。
尽管再创新高,但市场对未来物价形势判断却趋于乐观,因为6月份6.4%的同比涨幅可能已达到了全年最高点。
陆志明表示,6月份CPI同比涨幅基本已达年内高点,预计下半年将逐步回落。他给出四点分析原因:
首先,4至5月份,猪肉价格环比已出现回落,而6月份很可能是猪肉价格同比涨幅的年内高点。猪肉价格涨幅趋缓对于缓解食品价格快速上涨非常重要。
其次,由于受能源供给不足,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货币政策长期偏紧、消费需求放缓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未来三季度的GDP增速很可能继续维持下滑的趋势。总需求的放缓将有利于缓解较高的通胀压力。
再次,欧洲央行近期加息25个基点至1.5%、美国也不太可能新推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因而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上行的货币因素已有所缓解。工业生产者价格从3月的7.3%回落至5月的6.8%、PMI中的购进价格连续四个月大幅下滑,均表明输入性通胀压力已开始减轻。
最后,还应考虑到下半年翘尾因素将逐步降低归零,政府对物价的调控措施也在逐步发挥作用。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摩根大通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她表示,6月份的消费物价指数很可能成为最近一轮通胀升温的顶部,总体消费物价指数将会在未来数月降温,尽管最初的下降步伐将会较慢。消费物价指数将会自10月份开始降至5%以下,并将于年底前逼近4%。
严峻
未来通胀压力仍大
虽然6月CPI涨幅可能见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物价问题将很快得到解决,至少在3季度,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非常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9日在Mysteel夏季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如果7月农产品价格仍然不出现回落,CPI还将保持在6%以上的高位,整个三季度物价可能还处于高位。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主任胡迟持同样观点。他表示,6月份CPI高达6.4%,表明在实施了一个时期的“抗通胀”政策之后,通胀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人们所熟知的流动性充裕、成本推动、翘尾因素以及输入性推动等原因依旧在推高物价水平,而当前稳定物价的许多有利因素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且紧缩性政策的效力与拉高通胀的因素相比,仍然力量不足。紧缩政策的未来道路依然艰辛而漫长。
考虑到一些涨价因素的惯性还比较强,年内我国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未来一个时期物价还会继续在高位,甚至跨越到明年。因此,对今年高物价形势的预计一定要有足够的准备,而绝不可盲目乐观,轻言“拐点”的到来。
中国银行总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也认为:“今年三季度,全国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他向《经济参考报》记者分析,导致物价走高的因素一是短期来看,受自然灾害、游资炒作等因素的影响,大米、蔬菜和中药材等价格短期内很难大幅下降。二是猪肉在我国消费篮子中的比重高达9%,近期肉价大幅上涨对物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三是中长期来看,受刘易斯拐点的临近、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面临长期上涨压力。四是流动性总体过剩的局面不会改变,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和基础依然存在。五是工业品出厂价格增长仍然较快,前5月上涨7%,向下游传导过程还将持续。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更是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6月CPI难言见顶。”
他说,从CPI环比来看,整体环比自2010年7月以来,除2010年9月份外持续高于历史正常水平。其中,食品和非食品环比都创下了1995年来同期次高水平。环比并未显示出放缓迹象。考虑到季节性因素及近期食品细项走势,预计7月食品环比较6月大幅回落的可能性并不大。只要7月食品环比高于0.7%,则7月CPI同比就可能创新高,从目前态势来看,无法排除这种可能。
权衡
调控政策或现微调
基于一方面物价涨幅未来可能回落,一方面通胀压力仍存的通盘把握,同时考虑到当前经济出现了增长速度放缓的趋势,市场判断虽然下半年仍可能加息,但是相较于上半年,宏观政策可能出现微调。
这是两个方面的判断。首先,单从物价方面看,加息仍可能继续。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通过其微博称,6月份CPI涨幅中2/3来自于食品的贡献,1/5来自于猪肉价格的上涨。不出重大意外,下半年这两项会下来。再有,如果剔出翘尾因素,6月份的环比CPI为0.277%,折年率3.5%左右,并不吓人。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减少存款负利率,防止高CPI引发超前消费或投资所带来的二轮通胀。
巴曙松也表示,如果三季度3个月的CPI都在5%以上,应该有一到两次加息。一方面,物价涨幅仍然处于高位,加息有利于抑制通胀的预期;同时,由于市场上真实的资金利率水平有明显上升,加息只是矫正负利率,缩小和市场融资利率差距的政策动作,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有限。
但如果加入对经济增长的考虑,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微调。董先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政府强调保持经济增长走势,后期通胀将可控回落,国内政策内生放松方向已经明确。”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也认为,由于经济往下走,未来可能还要继续往下走,似乎进一步紧缩的必要性不是太大了,经济到了观察期,宏观政策可能需要适当调整。
宋立表示,国家之前采用的调控政策都是需求管理政策,现在要关注的是劳动力成本的变化,食品供应体系的变化,国际上流动性造成的输入性通胀压力问题,这些都是供给方面的冲击,所以政策下一步可能需要从供给方面做文章。
政策也可能需要分化。因为实现不同的政策目标,需要不同的工具,一个政策目标只能用一个工具。现在经济增长往下走,物价往上走,这时候必须对工具进行分化。下一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承担不同的角色,就是在货币政策内部,反通胀的政策也不应触及经济的增长,这意味着需要不对称地使用政策工具。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9日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说,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减速意味着宏观调控将从反通胀转向保增长,反通胀的手段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
来源:经济参考报
延伸阅读
- 上一篇:“紧货币”岂可轻言松动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