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调新思路渐显:定向宽松?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时值宏观紧缩政策引发“超调”争议之际,一种宏观政策新思路日渐形成——相对紧缩、定向宽松。
时值宏观紧缩政策引发“超调”争议之际,一种宏观政策新思路日渐形成——相对紧缩、定向宽松。
近日,有关部门在其组织的经济学家座谈会上提出了这种概括性思路。
这一新思路的具体内涵是:在资本流入、外汇占款格局依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保持整体流动性调控的相对紧缩,但在诸如中小企业融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链、汽车产业等领域,推动政策定向宽松。
记者了解到,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月初在主持召开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上即强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缓解小企业融资难。
“目前经济运行中确实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政策需要一定调整以防止出现大幅下滑。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货币政策应该进入稳定期和观察期。”一位政策咨询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本月,国务院将召开常务会议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并定调下半年政策思路;全国人大财经委也将召开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
通胀拐点预期
事实上,中国宏观紧缩政策目前已经基本进入稳定期、观察期,这源于对外部和内部经济形势的重新评估。
2月底,央行一位副行长在参加一场小型宏观沟通会时曾提出,美国经济进入实质性复苏。当时美国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下降,被市场认为经济复苏确认。当时沟通会认为,美国失业率会进一步下滑,到2011年底回落到8%以下。
对美经济形势的评估,也意味着对美联储政策方向的重估,当时讨论会认为,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加大了美国现行量化宽松政策转向的可能,预期2011年底或2012年初美联储会启动加息,且加息幅度较大、频率较快。
然而,进入5月份尤其是6月份以来,美国经济数据转淡,国际市场纷纷下调了美国经济增长预期。美联储在结束第二轮量化宽松(QE2)政策之后,推行了维持当前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变相QE3”政策。
“随着美、欧、日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形势都不乐观,不确定性较大,年初对美国经济的乐观态度,实际上已经有所转化。”前述人士告诉记者,“这一转变,预示中国出口下半年将面临更大压力。因此,这成为中国紧缩性调控政策可能出现松动,进入稳定期、观察期的外部环境支撑。”
另一个基础判断是,中国通胀水平有可能已经进入顶点。
上周六,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即对记者表示,虽然6月份CPI可能再度创出新高,但将是年内高点,到12月份CPI会降低到4%以下,明年二季度会到3%以下。大和资本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也对此表示认同。
高善文还强调,当前经济增长的动量的确是在下降。
先行指标确显隐忧。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9%,连续第三个月回落,并且创下28个月以来新低。
紧缩宽松之辨
“总体来看,在资本继续流入的背景下,即便还会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提高的频率也会明显降低。”一位官方人士对记者表示。
他给出的理由是,下半年央票及正回购到期资金规模为10170亿元,不足上半年到期总量37030亿元的30%。这意味着下半年流动性调控压力其实已经大大减轻。
今年上半年,央行累计6次上调准备金率,一共300个基点。
在信贷总量规模上,全年累计信贷拟投放约7.5万亿元,业内人士预期上半年投放4.2万亿元,意味着下半年还有信贷投放规模空间达3.3万亿元。一般按照下半年40%的投放比例计算,这一规模水平还高出3000亿元。信贷规模属于正常规模状态。
央行数据显示,5月货币信贷增速继续“双降”,其中5月末,M2(广义货币)15.1%的同比增速跌落两年多的新低,并已连续两个月低于16%的预期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中的部分表述已被外界视作“紧缩或进入尾声”的信号。
文章指出,从2010年1月以来,银行准备金率和基准存贷款利率分别上调了12次和4次。货币和信贷供应因此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事实上,在维持相对紧缩的同时,针对经济中出现的下滑风险,定向宽松政策其实已经开始推出。
上述官方人士和记者列述多个“定向”之处。
第一,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一点,银监会已经发布了关于支持银行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
第二,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金流压力,国家发改委已经发文,允许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并要求将筹措的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第三,汽车产业政策。前5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同比增长3.19%和4.06%,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回落52.4个和49.19个百分点。为了遏制汽车消费的下滑态势,有关政策已在酝酿之中。
第四,个税改革已经推进,这是刺激消费的重要举措。在最新调整之后,个税起征点已经由2000元上调至3500元。关于奢侈品领域减税的政策辩论还在继续,如果能够推进,也有利于放大该领域的消费。
第五,有助于“进口战略”加快实施的关税下调政策,在7月1日起已经进入实施阶段,相关油品、有色金属原料,以及其他技术装备类等的进口关税都得到下调,这将促进进口增长。
“目前政策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在‘稳健’方向的连续性,即便是基于对‘超调’风险的担忧,也不会逆转至大幅扩张的宏观政策,国家不会再推出类似4万亿这种经济刺激计划,而针对个别紧张领域里的‘定向宽松’政策,则可以在这种‘相对紧缩’的环境里推出。”上述官方人士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近日,有关部门在其组织的经济学家座谈会上提出了这种概括性思路。
这一新思路的具体内涵是:在资本流入、外汇占款格局依旧,通胀压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保持整体流动性调控的相对紧缩,但在诸如中小企业融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链、汽车产业等领域,推动政策定向宽松。
记者了解到,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月初在主持召开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上即强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缓解小企业融资难。
“目前经济运行中确实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政策需要一定调整以防止出现大幅下滑。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货币政策应该进入稳定期和观察期。”一位政策咨询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本月,国务院将召开常务会议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并定调下半年政策思路;全国人大财经委也将召开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
通胀拐点预期
事实上,中国宏观紧缩政策目前已经基本进入稳定期、观察期,这源于对外部和内部经济形势的重新评估。
2月底,央行一位副行长在参加一场小型宏观沟通会时曾提出,美国经济进入实质性复苏。当时美国失业率连续两个月下降,被市场认为经济复苏确认。当时沟通会认为,美国失业率会进一步下滑,到2011年底回落到8%以下。
对美经济形势的评估,也意味着对美联储政策方向的重估,当时讨论会认为,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加大了美国现行量化宽松政策转向的可能,预期2011年底或2012年初美联储会启动加息,且加息幅度较大、频率较快。
然而,进入5月份尤其是6月份以来,美国经济数据转淡,国际市场纷纷下调了美国经济增长预期。美联储在结束第二轮量化宽松(QE2)政策之后,推行了维持当前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变相QE3”政策。
“随着美、欧、日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形势都不乐观,不确定性较大,年初对美国经济的乐观态度,实际上已经有所转化。”前述人士告诉记者,“这一转变,预示中国出口下半年将面临更大压力。因此,这成为中国紧缩性调控政策可能出现松动,进入稳定期、观察期的外部环境支撑。”
另一个基础判断是,中国通胀水平有可能已经进入顶点。
上周六,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即对记者表示,虽然6月份CPI可能再度创出新高,但将是年内高点,到12月份CPI会降低到4%以下,明年二季度会到3%以下。大和资本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也对此表示认同。
高善文还强调,当前经济增长的动量的确是在下降。
先行指标确显隐忧。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0.9%,连续第三个月回落,并且创下28个月以来新低。
紧缩宽松之辨
“总体来看,在资本继续流入的背景下,即便还会继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提高的频率也会明显降低。”一位官方人士对记者表示。
他给出的理由是,下半年央票及正回购到期资金规模为10170亿元,不足上半年到期总量37030亿元的30%。这意味着下半年流动性调控压力其实已经大大减轻。
今年上半年,央行累计6次上调准备金率,一共300个基点。
在信贷总量规模上,全年累计信贷拟投放约7.5万亿元,业内人士预期上半年投放4.2万亿元,意味着下半年还有信贷投放规模空间达3.3万亿元。一般按照下半年40%的投放比例计算,这一规模水平还高出3000亿元。信贷规模属于正常规模状态。
央行数据显示,5月货币信贷增速继续“双降”,其中5月末,M2(广义货币)15.1%的同比增速跌落两年多的新低,并已连续两个月低于16%的预期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中的部分表述已被外界视作“紧缩或进入尾声”的信号。
文章指出,从2010年1月以来,银行准备金率和基准存贷款利率分别上调了12次和4次。货币和信贷供应因此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事实上,在维持相对紧缩的同时,针对经济中出现的下滑风险,定向宽松政策其实已经开始推出。
上述官方人士和记者列述多个“定向”之处。
第一,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一点,银监会已经发布了关于支持银行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
第二,针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现金流压力,国家发改委已经发文,允许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并要求将筹措的资金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第三,汽车产业政策。前5月,全国汽车产销分别同比增长3.19%和4.06%,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回落52.4个和49.19个百分点。为了遏制汽车消费的下滑态势,有关政策已在酝酿之中。
第四,个税改革已经推进,这是刺激消费的重要举措。在最新调整之后,个税起征点已经由2000元上调至3500元。关于奢侈品领域减税的政策辩论还在继续,如果能够推进,也有利于放大该领域的消费。
第五,有助于“进口战略”加快实施的关税下调政策,在7月1日起已经进入实施阶段,相关油品、有色金属原料,以及其他技术装备类等的进口关税都得到下调,这将促进进口增长。
“目前政策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在‘稳健’方向的连续性,即便是基于对‘超调’风险的担忧,也不会逆转至大幅扩张的宏观政策,国家不会再推出类似4万亿这种经济刺激计划,而针对个别紧张领域里的‘定向宽松’政策,则可以在这种‘相对紧缩’的环境里推出。”上述官方人士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