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监会急查信贷“消规模”票据“暗香”成暗伤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半年考核的压力已让银行如坐针毡,而日前一份印有“特急”字样文件的下发,更是雪上加霜。
半年考核的压力已让银行如坐针毡,而日前一份印有“特急”字样文件的下发,更是雪上加霜。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6月27日)获悉,银监会要求各家商业银行立即对2011年的票据业务展开逐笔自查,于7月4日前将自查报告上报至对口监管处。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份名为《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文件下发的原因,或是前段时间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河南等地农信社帮助大行“消规模”一事的暴露。
不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该文件在具体的操作方面存有疑问。
没有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通知》中,银监会要求各家商业银行重点检查会计科目设置与执行的规范性、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贴现资金流向的合规性及是否通过票据贴现逃避信贷规模进行自查。
银行票据专家徐星发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各家银行的会计科目都不一样,按哪个会计科目来自我审查,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不仅是农信社和商业银行中所应用的会计科目完全不一样,各家商业银行之间所采用的会计科目也大相径庭。
农信社使用的会计科目下,对卖断和回购票据业务并没有做出明确区分,所以都不需要计入表内,这就使银行在信贷资产出现了“零”占用。
商业银行则是把这块计入信贷资产中。银行收取票据需要进表,计入在“票据融资”,这就需要占用信贷规模。转贴或者卖断票据则是出表,回购转让,则仍需要留在表内。
沪上一国有大行工作人员直言:“会计科目的制定是由财政部来指导,所以银行具体用哪一个,监管部门目前也没有一个标准出台。”
知情人士表示:“此次让银行自查,主要是河南农信社帮助大行规避信贷规模,而宜兴票据又出事,才导致监管层发文。”
“但仔细回过头来看,这两件事并不是票据市场本身出了问题。一个是会计科目的问题,另一个是诈骗的问题。”该人士坦言。
“滚动签发”概念未曾明示
根据徐星发调研的数据,2010年4个季度全国银行票据贴现转贴现金额分别为6.2万亿元、5.9万亿元、6万亿元和7.9万亿元,余额则分别为1.8万亿元、1.7万亿元、1.6万亿元和1.5万亿元。
“从这些数据来看,票据的经营越来越难,但是资金周转却越来越快,”徐星发表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简直是一个谜团。银行和监管部门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事实上,票据的流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全国银行资金紧张的局面。”沪上一家票据中介权威人士表示。
一份来自银行的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银行承兑汇票总量达到12.2万亿元,增长18.45%;转贴现总量达26万亿元,增长12.06%。
值得注意的是,在《通知》的第二页上,银监会清楚写出要对“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融资”进行检查。这一条对票据市场来说,似乎直指“硬伤”。
“银行承兑汇票一旦签发,那么这张票就是‘信用货币’。”一位票据专家坦言,“你拿着这张授信的票据,去全国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贴现。一些偏远地区的信贷额度可能用不完,用票据贴现去调用他们的资金,把资金利用到发达地区,这是票据存在的一个意义。”
“银监会目前没有具体明示‘滚动签发’的概念,让银行和中介机构都很难去做。”他表示,“是不能转贴现了,还是根本就停止了?”
是谁在囤票?
根据央行发布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0年末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已达5.6万亿元;而央行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提供的另一个数据是,2010末国内票据融资额达1.48万亿。
巨大的反差,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除了企业持有到期、背书转让之外,其余的票据去了哪里?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或许年初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小行开票大行收票。但是随着利率一再飙升,格局出现了变化。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数据显示,截至6月27日16:30,共有61家金融机构发送了74笔报价,金额累计258.94亿元。
同日,回购报价利率最高为7.62%,最低为7.32%;逆回购最高为9.67%,最低为7.68%,而转贴利率已经攀上9.54%的高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拿到的一份数据显示,2010年贴现占贷款比重最高的是外资行,占到13.75%,随后是城商行和农商行,分别为6.17%和6.08%。而农发行和恒丰银行的占比也分别为5.87%和5.41%。
“银行‘自开自贴’套取保证金也将纳入此次监管,这对银行的存款无疑是比较重的打击。”一国有银行人员表示,这几天利率太高了,手里有票的银行日子不再好过。一旦被喊停,损失的将不是几亿这么简单。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昨日(6月27日)获悉,银监会要求各家商业银行立即对2011年的票据业务展开逐笔自查,于7月4日前将自查报告上报至对口监管处。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份名为《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文件下发的原因,或是前段时间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河南等地农信社帮助大行“消规模”一事的暴露。
不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该文件在具体的操作方面存有疑问。
没有统一的会计科目
在《通知》中,银监会要求各家商业银行重点检查会计科目设置与执行的规范性、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背景的真实性、贴现资金流向的合规性及是否通过票据贴现逃避信贷规模进行自查。
银行票据专家徐星发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各家银行的会计科目都不一样,按哪个会计科目来自我审查,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不仅是农信社和商业银行中所应用的会计科目完全不一样,各家商业银行之间所采用的会计科目也大相径庭。
农信社使用的会计科目下,对卖断和回购票据业务并没有做出明确区分,所以都不需要计入表内,这就使银行在信贷资产出现了“零”占用。
商业银行则是把这块计入信贷资产中。银行收取票据需要进表,计入在“票据融资”,这就需要占用信贷规模。转贴或者卖断票据则是出表,回购转让,则仍需要留在表内。
沪上一国有大行工作人员直言:“会计科目的制定是由财政部来指导,所以银行具体用哪一个,监管部门目前也没有一个标准出台。”
知情人士表示:“此次让银行自查,主要是河南农信社帮助大行规避信贷规模,而宜兴票据又出事,才导致监管层发文。”
“但仔细回过头来看,这两件事并不是票据市场本身出了问题。一个是会计科目的问题,另一个是诈骗的问题。”该人士坦言。
“滚动签发”概念未曾明示
根据徐星发调研的数据,2010年4个季度全国银行票据贴现转贴现金额分别为6.2万亿元、5.9万亿元、6万亿元和7.9万亿元,余额则分别为1.8万亿元、1.7万亿元、1.6万亿元和1.5万亿元。
“从这些数据来看,票据的经营越来越难,但是资金周转却越来越快,”徐星发表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简直是一个谜团。银行和监管部门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
“事实上,票据的流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全国银行资金紧张的局面。”沪上一家票据中介权威人士表示。
一份来自银行的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银行承兑汇票总量达到12.2万亿元,增长18.45%;转贴现总量达26万亿元,增长12.06%。
值得注意的是,在《通知》的第二页上,银监会清楚写出要对“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融资”进行检查。这一条对票据市场来说,似乎直指“硬伤”。
“银行承兑汇票一旦签发,那么这张票就是‘信用货币’。”一位票据专家坦言,“你拿着这张授信的票据,去全国任何一家银行都可以贴现。一些偏远地区的信贷额度可能用不完,用票据贴现去调用他们的资金,把资金利用到发达地区,这是票据存在的一个意义。”
“银监会目前没有具体明示‘滚动签发’的概念,让银行和中介机构都很难去做。”他表示,“是不能转贴现了,还是根本就停止了?”
是谁在囤票?
根据央行发布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0年末未到期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已达5.6万亿元;而央行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提供的另一个数据是,2010末国内票据融资额达1.48万亿。
巨大的反差,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除了企业持有到期、背书转让之外,其余的票据去了哪里?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或许年初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小行开票大行收票。但是随着利率一再飙升,格局出现了变化。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数据显示,截至6月27日16:30,共有61家金融机构发送了74笔报价,金额累计258.94亿元。
同日,回购报价利率最高为7.62%,最低为7.32%;逆回购最高为9.67%,最低为7.68%,而转贴利率已经攀上9.54%的高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拿到的一份数据显示,2010年贴现占贷款比重最高的是外资行,占到13.75%,随后是城商行和农商行,分别为6.17%和6.08%。而农发行和恒丰银行的占比也分别为5.87%和5.41%。
“银行‘自开自贴’套取保证金也将纳入此次监管,这对银行的存款无疑是比较重的打击。”一国有银行人员表示,这几天利率太高了,手里有票的银行日子不再好过。一旦被喊停,损失的将不是几亿这么简单。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