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进入观察期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安然度过了端午节小长假和5月份数据公布前一个周末这两个敏感时期,本周末将是本月又一个“加息靴子”可能落地的时点,市场预期继续在“是”或“不”的选择之间纠结。结合目前可利用的信息来…
安然度过了端午节小长假和5月份数据公布前一个周末这两个敏感时期,本周末将是本月又一个“加息靴子”可能落地的时点,市场预期继续在“是”或“不”的选择之间纠结。结合目前可利用的信息来判断,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开始进入观察期,本周末乃至未来出台更加严厉的紧缩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加息已接近尾声。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的逻辑。首先,目前加息的目的主要在于抑制通货膨胀及管理通胀预期。尽管刚刚公布的5月份CPI数据创下34个月以来的新高,市场也普遍认为6月份物价仍将高企,甚至可能达到6%左右,但可以看到的是,待6月CPI高点确认之后,通胀形势将趋于乐观。我们推断7-10月的CPI都会在5%左右,11、12月会回落到4%附近,而CPI回落的趋势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不同的只是对回落幅度的推断而已。既然届时通胀预期趋于缓和,管理通胀预期的目的可自然达到,那么现在加息必要性并不大。
第二,加息具有抑制消费、降温经济的作用,若通胀伴随的是经济过热,那么使用这一政策工具“一石二鸟”,但现在经济是否过热却是个问题,这剂药若下得太猛便会产生副作用。国内经济增速目前已经进入回落的通道是不争的事实,GDP增速不断下滑,一季度已降至9.7%,年内还将继续下行;工业增加值和PMI等月度数据也不断印证着经济稳步回落的局面,实现经济的“软着陆”是自上而下都乐见的结果。从更长的周期着眼,货币政策目前步入“边走边看”,略为放缓调控的步伐也是正常的逻辑,毕竟还要防止政策过严拖动经济过度下滑,背上“超调”的嫌疑。
第三,外围经济环境不确定性较大。近来公布的欧美等国PMI、失业率等数据显示出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伐再趋缓,世行也下调了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预期至3.2%;希腊再掀罢工浪潮,欧元区财长会议仍未就希腊援助新计划达成一致,该国债务问题可能引发政治经济的动荡的担心,始终笼罩在市场投资者的心上。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若外围经济出现问题,中国更加难以独善其身,经济发展总要为这样的可能预留空间。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维持低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再加息会进一步扩大中美利差,进而导致更多的跨境套利资金流入,使得外汇占款增加而影响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扩大,这无疑又会加大央行货币政策的难度。所以从外围角度分析,同样是制约着我国加息政策的实施。
另外目前来看,央行或许也更倾向于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数量工具作为常规的政策手段,来对冲过多的流动性,控制货币供应和信贷,为抑制通货膨胀创造相应的货币环境。
当然未来也随时可能有其他超预期的事情发生。比如,猪肉上涨、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电荒、旱涝灾害等客观因素可能对物价产生短期的冲击,再如,二、三季度若投资加速可能带动经济有所回升……不过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并不能防止当前加息可能造成的超调结果,而只是给了政策稳住的理由。若年内有超预期的事情出现,央行最多也就会再加息一次而已,若没有,那么加息的窗口已经关闭。
来源:上海证券报
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的逻辑。首先,目前加息的目的主要在于抑制通货膨胀及管理通胀预期。尽管刚刚公布的5月份CPI数据创下34个月以来的新高,市场也普遍认为6月份物价仍将高企,甚至可能达到6%左右,但可以看到的是,待6月CPI高点确认之后,通胀形势将趋于乐观。我们推断7-10月的CPI都会在5%左右,11、12月会回落到4%附近,而CPI回落的趋势是大家普遍认可的,不同的只是对回落幅度的推断而已。既然届时通胀预期趋于缓和,管理通胀预期的目的可自然达到,那么现在加息必要性并不大。
第二,加息具有抑制消费、降温经济的作用,若通胀伴随的是经济过热,那么使用这一政策工具“一石二鸟”,但现在经济是否过热却是个问题,这剂药若下得太猛便会产生副作用。国内经济增速目前已经进入回落的通道是不争的事实,GDP增速不断下滑,一季度已降至9.7%,年内还将继续下行;工业增加值和PMI等月度数据也不断印证着经济稳步回落的局面,实现经济的“软着陆”是自上而下都乐见的结果。从更长的周期着眼,货币政策目前步入“边走边看”,略为放缓调控的步伐也是正常的逻辑,毕竟还要防止政策过严拖动经济过度下滑,背上“超调”的嫌疑。
第三,外围经济环境不确定性较大。近来公布的欧美等国PMI、失业率等数据显示出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伐再趋缓,世行也下调了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预期至3.2%;希腊再掀罢工浪潮,欧元区财长会议仍未就希腊援助新计划达成一致,该国债务问题可能引发政治经济的动荡的担心,始终笼罩在市场投资者的心上。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若外围经济出现问题,中国更加难以独善其身,经济发展总要为这样的可能预留空间。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维持低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再加息会进一步扩大中美利差,进而导致更多的跨境套利资金流入,使得外汇占款增加而影响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扩大,这无疑又会加大央行货币政策的难度。所以从外围角度分析,同样是制约着我国加息政策的实施。
另外目前来看,央行或许也更倾向于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数量工具作为常规的政策手段,来对冲过多的流动性,控制货币供应和信贷,为抑制通货膨胀创造相应的货币环境。
当然未来也随时可能有其他超预期的事情发生。比如,猪肉上涨、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电荒、旱涝灾害等客观因素可能对物价产生短期的冲击,再如,二、三季度若投资加速可能带动经济有所回升……不过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并不能防止当前加息可能造成的超调结果,而只是给了政策稳住的理由。若年内有超预期的事情出现,央行最多也就会再加息一次而已,若没有,那么加息的窗口已经关闭。
来源:上海证券报
延伸阅读
- 上一篇:叶檀:央行为什么如此害怕加息?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