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通胀需用组合拳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近期,国内经济学家群体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分歧加大:目前中国经济减速是宏观调控所乐见,还是存在滞胀风险。从很多人依据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尤其是企业盈利数据来看,我认为恰恰说明了滞胀隐…
近期,国内经济学家群体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分歧加大:目前中国经济减速是宏观调控所乐见,还是存在滞胀风险。从很多人依据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尤其是企业盈利数据来看,我认为恰恰说明了滞胀隐患的存在。理由是:在增长9.7%的GDP中有大约10%来自企业追加库存所致,而这些库存属于风险库存;同时,在中国企业近35%的利润增长中,有15%左右属于“资源补贴”,比如电价,电厂的成本与销售之间大约每度差距7分钱,电力行业90%亏损支撑着很多企业获得虚假盈利。
我预计,随着电价的逐步调整,下半年CPI难以回落到5%以内。相反,由于能源价格还会上涨,企业利润会降低。如果更多的企业用不起电或因亏损导致逼迫关门,GDP增速会继续下降,今年可能会到8%以下。到那时,同意中国经济存在滞胀风险的经济学家会大幅增加。
提前预防对症下药
我认为可以这样为“滞胀”下定义:宏观经济出现了低增长,企业盈利普遍下滑,失业率增加,股市房市长期萎靡不振,甚至出现熊市。这种组合型经济现象,就是典型的滞胀。
很多经济学家并不担心目前的状况,理由是两点:中国有强大的政府干预机制,可以随时启动超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旦发现经济增速真的出现危险的下行态势,政策面会随即松动,放开贷款和投资,于是中国经济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立即会恢复高速增长态势;二是全球经济刚刚开始复苏,出口会继续拉动中国经济。但我认为,未必。首先是因为滞胀加剧后必然会产生一个最典型的经济现象,就是对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很麻木——滞胀发生后再启动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只会刺激进一步通胀,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反而很差。我认为,未来的任何刺激政策都只会微调,不会再现流动性大泛滥。因此,除非经济下行很多,否则政策面会选择牺牲经济发展,忍受通胀上升,于是滞胀环境反而会“被延长”。同时,滞胀在新的经济时代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中国进入滞胀区,会影响到很多国家。无论全球经济未来怎么样,中国商品不会再很便宜。一旦中国经济出问题,世界高增长的发动机失效,全球经济都难以维持正增长。
何谓对症下药?就是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式通胀的成因,看准中国与他国的区别,才能对症下药。
抗通胀必须运用组合拳,千万别指望货币紧缩单打独斗,因为中国式通胀的深层次原因并非货币泛滥,而是由于中国经济处于成本和需求都在高涨的周期。我经常举这样的例子:中国加上印度有相当于欧美两大经济体5倍的人口,却在过去近10年的时间内以高于欧美两大经济体4-5倍的速度在发展经济,这种超高速发展不仅仅只体现在GDP上,更体现在消费需求的快速提升周期提前到来。27亿人要加快改善生活质量,于是到处建房子,每个人都想买汽车,比如中国,过去5年私人小汽车保有量增加了7倍、住房面积增长了近5倍。即使是这样的发展,我们认为还不够,还要加快收入提高步伐,可以想见将增加多少需求,这些需求将配套多少货币发行,消耗多少资源。也许我们没有觉得怎么样,这个世界却已经无法承受,于是资源品价格暴涨。
治理高通胀预期,必须适度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当我们真的想将经济增速降下来的时候却突然间发现:降低经济增速非常难。
降低经济增速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将前几年按照“超高速”发展模式开工的许多基建项目都停下了。但如果将2009-2010年上马的项目停下来一半,中国将形成多少烂尾工程,中国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将“被闲置”多少?关键是会有多少人失去工作。
保增长就是抗通胀
要想连根拔除中国式通胀,必须容忍一定程度的高通胀,必须保持“高增长”。必须承认,中国式通胀的主要推手是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这种需求由于经济还处于成本上升期中,很难压下来。为了减少通胀上升对收入和财富缩水的影响,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收入,发放补贴,而这需要企业有盈利,国家有财政收入。因此,为了避免滞胀风险,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才能减少由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的高通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个过程短期很难改变,因此负利率环境也很难改变。指望货币环境一下子收得很紧,不现实。
高通胀和滞胀风险是长时间积累所形成,不能急刹车。在这个过程中收入水平会提高,但物价很难稳定在低水平。为了保证绝大多数企业能够有钱给员工涨工资,必须保持略高一点点的经济增速和货币投放量。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经济结构调整,不能忘记科学发展观,不能忘记要逐渐地降低经济增速。但降太快了肯定不行。降低经济增速也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要抓住导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大源头,即需求太旺、欲望太高。先要尽快调整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不能为了保住CPI而一味管制物价,尤其是人为地维持较低的资源品价格。相反,必须通过提高资源品价格来抑制盲目的高消费、高需求,通过一点点地降低需求增长预期来降低经济增速,同时也会慢慢地降低通胀率和高通胀预期,这样才能实现软着陆。
来源:中国证券报
我预计,随着电价的逐步调整,下半年CPI难以回落到5%以内。相反,由于能源价格还会上涨,企业利润会降低。如果更多的企业用不起电或因亏损导致逼迫关门,GDP增速会继续下降,今年可能会到8%以下。到那时,同意中国经济存在滞胀风险的经济学家会大幅增加。
提前预防对症下药
我认为可以这样为“滞胀”下定义:宏观经济出现了低增长,企业盈利普遍下滑,失业率增加,股市房市长期萎靡不振,甚至出现熊市。这种组合型经济现象,就是典型的滞胀。
很多经济学家并不担心目前的状况,理由是两点:中国有强大的政府干预机制,可以随时启动超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旦发现经济增速真的出现危险的下行态势,政策面会随即松动,放开贷款和投资,于是中国经济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立即会恢复高速增长态势;二是全球经济刚刚开始复苏,出口会继续拉动中国经济。但我认为,未必。首先是因为滞胀加剧后必然会产生一个最典型的经济现象,就是对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很麻木——滞胀发生后再启动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只会刺激进一步通胀,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反而很差。我认为,未来的任何刺激政策都只会微调,不会再现流动性大泛滥。因此,除非经济下行很多,否则政策面会选择牺牲经济发展,忍受通胀上升,于是滞胀环境反而会“被延长”。同时,滞胀在新的经济时代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中国进入滞胀区,会影响到很多国家。无论全球经济未来怎么样,中国商品不会再很便宜。一旦中国经济出问题,世界高增长的发动机失效,全球经济都难以维持正增长。
何谓对症下药?就是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式通胀的成因,看准中国与他国的区别,才能对症下药。
抗通胀必须运用组合拳,千万别指望货币紧缩单打独斗,因为中国式通胀的深层次原因并非货币泛滥,而是由于中国经济处于成本和需求都在高涨的周期。我经常举这样的例子:中国加上印度有相当于欧美两大经济体5倍的人口,却在过去近10年的时间内以高于欧美两大经济体4-5倍的速度在发展经济,这种超高速发展不仅仅只体现在GDP上,更体现在消费需求的快速提升周期提前到来。27亿人要加快改善生活质量,于是到处建房子,每个人都想买汽车,比如中国,过去5年私人小汽车保有量增加了7倍、住房面积增长了近5倍。即使是这样的发展,我们认为还不够,还要加快收入提高步伐,可以想见将增加多少需求,这些需求将配套多少货币发行,消耗多少资源。也许我们没有觉得怎么样,这个世界却已经无法承受,于是资源品价格暴涨。
治理高通胀预期,必须适度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当我们真的想将经济增速降下来的时候却突然间发现:降低经济增速非常难。
降低经济增速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将前几年按照“超高速”发展模式开工的许多基建项目都停下了。但如果将2009-2010年上马的项目停下来一半,中国将形成多少烂尾工程,中国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将“被闲置”多少?关键是会有多少人失去工作。
保增长就是抗通胀
要想连根拔除中国式通胀,必须容忍一定程度的高通胀,必须保持“高增长”。必须承认,中国式通胀的主要推手是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这种需求由于经济还处于成本上升期中,很难压下来。为了减少通胀上升对收入和财富缩水的影响,必须大幅度地提高收入,发放补贴,而这需要企业有盈利,国家有财政收入。因此,为了避免滞胀风险,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才能减少由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的高通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个过程短期很难改变,因此负利率环境也很难改变。指望货币环境一下子收得很紧,不现实。
高通胀和滞胀风险是长时间积累所形成,不能急刹车。在这个过程中收入水平会提高,但物价很难稳定在低水平。为了保证绝大多数企业能够有钱给员工涨工资,必须保持略高一点点的经济增速和货币投放量。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经济结构调整,不能忘记科学发展观,不能忘记要逐渐地降低经济增速。但降太快了肯定不行。降低经济增速也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要抓住导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大源头,即需求太旺、欲望太高。先要尽快调整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不能为了保住CPI而一味管制物价,尤其是人为地维持较低的资源品价格。相反,必须通过提高资源品价格来抑制盲目的高消费、高需求,通过一点点地降低需求增长预期来降低经济增速,同时也会慢慢地降低通胀率和高通胀预期,这样才能实现软着陆。
来源:中国证券报
延伸阅读
- 上一篇:电价上调未解电厂经营困局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