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利率突破上行 境外热钱流入加压流动性紧缩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5月2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涨28个基点至6.4921,创下汇改以来新高。
5月26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涨28个基点至6.4921,创下汇改以来新高。
市场人士认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盘整后,人民币兑美元重启升势,可能有助于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但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外汇流入规模仍将较大,央行将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流动性,这将对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持续构成压力。
实际上,在上周的存款准备金缴款日过后,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不但未见缓解,反而持续紧张。5月26日,资金利率有所回落,指标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下降15-20个基点,但仍处于5%左右的高位。
多数分析人士认为,银行间市场利率这一波上涨更多是受到财政存款增多和月末临近等短期因素影响,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紧张值得关注。“尽管央票到期和外汇占款带来的流动性需要对冲,但对冲的力度也需要考虑存量资金的变化情况,比如存款创造货币功能的下降等。”
本周净投放590亿元
5月25日,银行间市场利率全面上涨至5%以上,到26日稍微回落,截至北京时间15:30,除了21天期回购利率继续上升7个基点至5.4800%外,1天期、7天期和14天期回购利率分别回落17、40、15个基点,报4.8300%、4.9000%和5.5500%。
“银行间回购利率在高位徘徊,主要是由于近两周银行连续准备金缴款和税款清缴的工作对资金面造成冲击而引起。接下来还有月末因素影响,资金面仍会偏紧。”国海证券分析师陈滢表示。
根据税法,单季结束后的15天内企业要预缴上季度的所得税款;年度结束后的五个月内,则需要向税务机关报送全年终审报表,并清缴上年度所得税。这笔税款将体现在央行报表的“财政性存款”子科目。据中金公司预计,财政存款5月份将增加4000亿元左右,回笼的流动性甚至比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都多。
连平亦指出,财政存款的上升是造成银行间资金利率高企的重要短期因素之一。“从最近一周的情况看,不管是上调存款准备金还是财政存款的因素,都导致从市场抽走的资金要多于注入市场的资金。另外商业银行从6月起要执行日均存贷比考核,也要未雨绸缪。”
根据银监会最新监管要求,6月起商业银行日均存贷比将不得高于75%,加上当前执行的21%的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资金头寸腾挪余地将更局促。“银行将更要加大力度揽存,本来一些头寸比较多的银行可以融出资金,但考虑到日均考核,为了留出余地,融出的力度也会减弱。”连平称。
在市场资金水位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也在减弱。5月26日央行招标发行10亿元三个月期央票,发行利率连续第七次持平于2.9168%;此外,当日没有发行三年央票和进行正回购操作。本周公开市场净投放590亿元,上周亦净投放670亿元。
6月份“提准”存疑
多数机构认为,由于6月份将有6000多亿元资金到期,加上3000亿-4000亿元的外汇占款,将有近万亿资金“输血”市场,因此央行仍有可能上调存款准备金来对冲增加的流动性。
“既然央行已经通过减弱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来平衡市场,那么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我认为央行调控不能只看到期的资金量和外汇占款,还要看到随着货币乘数的下降以及理财产品的增加,银行存款创造货币的功能已经下降,而且同业存款还不能算在银行存款中,都导致资金偏紧。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冲力度要减弱,频率要降低。”连平表示。
在围绕6.50关口盘整多日后,人民币兑美元5月25日重拾升势,中间价报6.4949,较24日升89个基点,26日再升28个基点,两个交易日内已累计上涨117个基点。
“美元前期的大幅反弹对人民币汇价有点压制作用,这两天美元有所回落,为人民币兑美元重新打开上行通道。但接下来的表现还是要美元走势。”一外资银行交易员表示。
自去年6月19日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经累计升值5%左右。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的重启,是资本流入的加大。外汇占款今年以来都维持在3000亿-4000亿元的高位。连平预计,5月份的外汇占款将超过4月份的3107亿元,因4月结售汇顺差超过3月份。
5月25日,外管局公布数据显示,4月银行代客结汇1298亿美元,代客售汇852亿美元,结售汇顺差447亿美元,高于3月份409亿美元的顺差水平。
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资本流入境内的压力仍将较大,但连平指出,一方面国内包括股市和楼市在内的资产价格低迷,另一方面是资金持续流入境内,“从表面上来看,这好像有点说不通。”
“既然这么多资金流入,那说明除了股市和楼市,资金在境内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谋利。从目前的情况看,最有可能是通过民间借贷市场,现在民间30%-50%的年利率都已经司空见惯,而且还不一定能借到,那就有可能求救于境外资金,这么高的收益率,资金持续流入也就不足为奇。”连平表示,央行的调控难以遏制这类资金,人民币升值亦受到掣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市场人士认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盘整后,人民币兑美元重启升势,可能有助于缓解输入性通胀压力,但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外汇流入规模仍将较大,央行将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对冲流动性,这将对银行间市场资金面持续构成压力。
实际上,在上周的存款准备金缴款日过后,银行间市场资金面不但未见缓解,反而持续紧张。5月26日,资金利率有所回落,指标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下降15-20个基点,但仍处于5%左右的高位。
多数分析人士认为,银行间市场利率这一波上涨更多是受到财政存款增多和月末临近等短期因素影响,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间市场资金面的紧张值得关注。“尽管央票到期和外汇占款带来的流动性需要对冲,但对冲的力度也需要考虑存量资金的变化情况,比如存款创造货币功能的下降等。”
本周净投放590亿元
5月25日,银行间市场利率全面上涨至5%以上,到26日稍微回落,截至北京时间15:30,除了21天期回购利率继续上升7个基点至5.4800%外,1天期、7天期和14天期回购利率分别回落17、40、15个基点,报4.8300%、4.9000%和5.5500%。
“银行间回购利率在高位徘徊,主要是由于近两周银行连续准备金缴款和税款清缴的工作对资金面造成冲击而引起。接下来还有月末因素影响,资金面仍会偏紧。”国海证券分析师陈滢表示。
根据税法,单季结束后的15天内企业要预缴上季度的所得税款;年度结束后的五个月内,则需要向税务机关报送全年终审报表,并清缴上年度所得税。这笔税款将体现在央行报表的“财政性存款”子科目。据中金公司预计,财政存款5月份将增加4000亿元左右,回笼的流动性甚至比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都多。
连平亦指出,财政存款的上升是造成银行间资金利率高企的重要短期因素之一。“从最近一周的情况看,不管是上调存款准备金还是财政存款的因素,都导致从市场抽走的资金要多于注入市场的资金。另外商业银行从6月起要执行日均存贷比考核,也要未雨绸缪。”
根据银监会最新监管要求,6月起商业银行日均存贷比将不得高于75%,加上当前执行的21%的法定准备金率,商业银行资金头寸腾挪余地将更局促。“银行将更要加大力度揽存,本来一些头寸比较多的银行可以融出资金,但考虑到日均考核,为了留出余地,融出的力度也会减弱。”连平称。
在市场资金水位明显降低的情况下,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也在减弱。5月26日央行招标发行10亿元三个月期央票,发行利率连续第七次持平于2.9168%;此外,当日没有发行三年央票和进行正回购操作。本周公开市场净投放590亿元,上周亦净投放670亿元。
6月份“提准”存疑
多数机构认为,由于6月份将有6000多亿元资金到期,加上3000亿-4000亿元的外汇占款,将有近万亿资金“输血”市场,因此央行仍有可能上调存款准备金来对冲增加的流动性。
“既然央行已经通过减弱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来平衡市场,那么是否还有必要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我认为央行调控不能只看到期的资金量和外汇占款,还要看到随着货币乘数的下降以及理财产品的增加,银行存款创造货币的功能已经下降,而且同业存款还不能算在银行存款中,都导致资金偏紧。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冲力度要减弱,频率要降低。”连平表示。
在围绕6.50关口盘整多日后,人民币兑美元5月25日重拾升势,中间价报6.4949,较24日升89个基点,26日再升28个基点,两个交易日内已累计上涨117个基点。
“美元前期的大幅反弹对人民币汇价有点压制作用,这两天美元有所回落,为人民币兑美元重新打开上行通道。但接下来的表现还是要美元走势。”一外资银行交易员表示。
自去年6月19日重启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经累计升值5%左右。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的重启,是资本流入的加大。外汇占款今年以来都维持在3000亿-4000亿元的高位。连平预计,5月份的外汇占款将超过4月份的3107亿元,因4月结售汇顺差超过3月份。
5月25日,外管局公布数据显示,4月银行代客结汇1298亿美元,代客售汇852亿美元,结售汇顺差447亿美元,高于3月份409亿美元的顺差水平。
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资本流入境内的压力仍将较大,但连平指出,一方面国内包括股市和楼市在内的资产价格低迷,另一方面是资金持续流入境内,“从表面上来看,这好像有点说不通。”
“既然这么多资金流入,那说明除了股市和楼市,资金在境内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谋利。从目前的情况看,最有可能是通过民间借贷市场,现在民间30%-50%的年利率都已经司空见惯,而且还不一定能借到,那就有可能求救于境外资金,这么高的收益率,资金持续流入也就不足为奇。”连平表示,央行的调控难以遏制这类资金,人民币升值亦受到掣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延伸阅读
- 上一篇:中国或购买欧洲援助债券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