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GDP损失或1% 经济将遭受“余震”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日本东北部地区11日遭遇强震和海啸,虽然目前难以估算损失规模,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此次地震破坏力大,涉及领域众多,日本将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东京市政府曾在2006年3月说,如果一场里氏7…
日本东北部地区11日遭遇强震和海啸,虽然目前难以估算损失规模,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此次地震破坏力大,涉及领域众多,日本将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东京市政府曾在2006年3月说,如果一场里氏7.3级地震袭击东京,很可能造成超过5600人死亡、近16万人受伤,经济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而此次地震达里氏8.9级,美国经济学家温伯格说:“这是日本糟糕的一天,日本经济将遭受余震。”分析师开始评估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阻碍日本经济复苏
日本在1991年到2000年初期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由于资本市场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经济骤然减速,经济几乎长期停滞不前,被经济学家们称为“失去的十年”。
而这次地震无疑对刚刚从衰退中恢复的日本经济形成巨大打击。新加坡的经济分析人士预期,“短期来看,这次地震可能会使日本全国GDP降低1%。长期来看,由重建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将会使经济恢复,这或许需要12个月。”
日本瑞穗证券研究咨询公司资深经济学家山本康夫说:“我们尚不清楚地震给日本经济带来多大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会制定紧急预算案。我们预计消费会下降,可能暂时拉低国内生产总值。”
市场人士预计,受地震打击,日本经济很可能重回负增长。由于日本经济占全球GDP总量达到2.2%,日本经济受损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
金融市场剧烈震荡
日本金融市场对地震反应最迅速。11日发生地震后两三分钟,日经股指快速下跌,收盘创5周以来新低,较前一个交易日下跌179.95点,跌幅为1.72%。日经股指6月期货夜间交易时段已暴跌至9950点。分析师认为,下周可能引发恐慌性抛售。
日元兑其他主要货币飙升,由于灾后重建需要大量资金,市场预期日本公司将汇回日圆用于弥补地震损失以及支付保险索赔。地震发生后,日元对美元一开始大幅走低,稍晚在海外日本企业置换外币资产的支撑下,日元对美元骤然上扬,一度到82日元对1美元的近期高点。而日元长期以来一直弱势,随着在全球广泛流通的日元回笼到日本帮助重建,这一局面有望改变。
日本中央银对外称,将竭尽全力维持金融市场稳定,把原定本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金融政策会议缩短为14日一天。日本央行同一天发表声明说,为确保金融市场和资金调剂的稳定,日本央行将采取包括扩大流动性在内的做法,以期万全。
支柱产业遭重创
由于发生大地震的日本东北地区和关东地区是日本工业集中地带,大量钢铁业、石化业、制造业、核电工业等日本重点产业和支柱行业都在此扎住。地震发生后,震区以及地震波及地带许多工厂出现重大损失,被迫停工,预计恢复作业需要一段时间。受此影响,刚刚出现复苏势头的日本经济短期内可能遭受重创。
COSMO石油公司位于千叶县市原市的一处炼油厂因天然气储气罐发生火灾和爆炸而被迫停业,而该炼油厂是该公司最大的炼油厂,日处理原油能力达22万桶。东京电力公司位于福岛县的核电站受到重创,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的功能也部分受损。东京电力公司12日说,由于大地震导致发电厂受损严重,电力供应难以满足需求。
化工和钢铁等日本材料产业是世界最领先的产业,而这些产业这次所受的打击也是相当大。三井化学、三菱化工、JFE制铁公司、住友金属工业、丸善石油公司等日本大企业的多处工厂也因遭灾或停电等因素停工。
汽车工业作为日本主要经济支柱之一,部分生产被迫中断。丰田汽车公司的第三大生产基地位于此次震灾最严重的宫城县大衡村,同时关东地区最大的工厂位于岩手县金崎町,这两家工厂的车间和生产线损失严重,已经无法使用。而本田公司目前在枥木县的研究所和零部件工厂因为遭受损坏而实施了封闭。这两大日本汽车公司对媒体称,下周一(14日)实施停产,何时重新生产,目前还没有时间表。
在经历了去年第四季度的小幅下滑之后,日本经济原本有望在2011年初实现增长,受益于出口和工业生产的复苏,但此次地震至少会给多家大型企业的短期前景带来不确定性。
分析人士认为,日本经济自去年秋天以来处于停滞状态,而大地震迫使很多企业停止生产,这将直接影响经营业绩,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影响职工收入,降低消费意愿。这会进一步加剧通缩,对日本当前疲弱的经济复苏极为不利。
金融债务堪忧
由于日本债务总水平很高,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总量的200%。分析师提醒,地震和海啸可能使日本财政状况恶化。日本债市完全可能影响全球市场,造成连锁反应,全球金融界可能因日本大地震而引发巨大动荡。
美国国债受影响最明显,由于日本是美国的第三大债主,发生地震后将会减少对美国国债的购买,美国国债需求会有所下降。
英国咨询机构资本经济公司经济学家朱利安·杰索普和戴维·雷撰写报告说:“日本政府正努力控制公共债务,而这次灾后重建所需的大部分资金可能由地方政府、最终由中央政府承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