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息预期感染全球期市大宗商品高位跳水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靴子还是落地。 但“落地的”,并不是中国央行再度加息的预期,而是中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抑制通胀的决心——然而,在全球大宗商品屡创新高期间,它的影响力,与美元二次…
靴子还是落地。
但“落地的”,并不是中国央行再度加息的预期,而是中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抑制通胀的决心——然而,在全球大宗商品屡创新高期间,它的影响力,与美元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一样“难以量化”。
在11月12日全球大宗商品集体性大跌的背后,投机客获利回吐热情、期货交易所提高保证金抑制投机、现货商释放隐性库存,正在上演着一轮看不见的激烈“厮杀”,而博弈筹码,不仅仅局限在所谓的“中国因素”……
加息预期并非“筹码”
仅仅用了两个交易日的大跌,纽约洲际交易所(ICE)糖期货便“抹平”了最近一个月的涨幅。
截至11月15日16点,ICE糖3月合约报收26.30美分/磅,较11月11日创下的30年新高33.38美分/磅大跌近20.12%。
这只是11月12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全线骤跌的一个缩影。截至当日收盘,全球铜铝黄金等贵金属跌幅均超过3%,而大豆、棉花、玉米、糖等农产品跌幅普遍超过5%。
引发这次离奇大跌的始作俑者,不仅仅是所谓的中国再度加息预期。
“早在11月11日,ICE期糖合约就开始冲高回落了,已经暗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回调。”一家美国商品期货基金经理张宏表示,“在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与中国央行货币紧缩政策交锋后,市场不同参与者思考的,不再是大宗商品能涨多高,而是如何锁定高额利润。”
至少,印度糖企联盟已行动起来,他们迫切希望政府能在11月底前批准发放200万吨的2010/2011年度糖出口公开许可证(OGL),充分利用糖价创新高的“交易窗口”锁定高额利润。而欧盟近期也可能批准最多35万吨白糖出口许可。
让投机客更措手不及的,还有ICE骤然将原糖与棉花期货的保证金水平大幅上调65%至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以此“抑制”投机。
“期货交易保证金提高,意味着投机客利用资金杠杆效应买涨大宗商品的空间被大幅收缩。举例而言,以往花1000万美元可以抬高糖期价5美分/磅,但现在只能推高2美分/磅。”一位美国投资银行期货经纪商表示,在投机买涨成本以及现货供应都迅速增加的双重夹击下,投机资本已开始不惜成本地寻求“落袋为安”。
“恐慌性卖盘始终笼罩在12日的大宗商品市场,只要某个交易品种价格跌破某个技术性支撑价,短短0.5-1秒内就会涌出数千笔大额卖单,大部分卖单来自止损卖单。”张宏表示,“所谓的中国加息预期所引发的大宗商品需求或将放缓担忧,则是市场参与者进行一轮财富大换手的催化剂。”
不过,恐慌效应还能持续多久,仍是未知数。
“目前大宗商品的供需状况与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的美元贬值趋势均没有改变。”一位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经理表示。
“中国需求”变数大跌之日起,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似乎不能只看“美元贬值”脸色。
在张宏看来,美联储持续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已悄然交锋。尽管它们的影响力目前还是“分开反映的”。
“如果11月初全球棉花、糖与白银等大宗商品创30年以来新高,属于市场对美元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担心。那么12日大宗商品集体大跌,实质是对中国等新兴市场货币紧缩政策引发大宗商品需求增速放缓的担心。”他分析说。
只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货币政策“狭路相逢”的背后,投机力量与现货商的淘金策略同样在悄然改变。
早在11月10日,ICE棉花12月合约触及150年新高157.23美分/磅时便开启漫漫下跌通道,截至11月15日16点,收在138.63美分/磅,连续三个交易日跌幅达到近18.3%。
始作俑者,除了11月初中国开始打击棉花囤积投机行为,还有棉花隐性库存的“骤然大增”。在11月8日之后的三个交易日内,ICE可交割的2号期棉合约库存从19099包迅速上涨至33790包,其间库存增幅超过1/3。
这在以往,很难想象!
记者了解到,在中国出台一系列货币紧缩政策前,对冲基金界流行一条不成文的投资金律——如果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过预期,他们便买涨铜铝等金属商品;即使得不到中国方面的经济数据动态,他们就干脆买涨农产品与黄金,看好中国经济高增长。
“现在,中国决心将抑制通胀放在促进经济高增长更重要的位置,对冲基金们不得不重新考量中国因素对大宗商品长期上涨的推动力。相比于美联储,中国需求增减反而成为期货市场最难以捉摸的变数。”张宏指出。
延伸阅读
- 上一篇:韩国拟出手遏制过量资本流动 下一篇:斯特拉塔将在毛里塔尼亚投巨资生产铁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