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激增 美联储QE3概率50%
来源:经济参考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继上周欧洲央行、中国央行、丹麦央行相继降息,英国央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后,本周全球货币政策将依旧高唱宽松颂歌。市场预计,韩国、巴西等多家央行将在货币政策决策会议后宣布降息,而日本央…
继上周欧洲央行、中国央行、丹麦央行相继降息,英国央行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后,本周全球货币政策将依旧高唱“宽松”颂歌。
市场预计,韩国、巴西等多家央行将在货币政策决策会议后宣布降息,而日本央行将放弃观望姿态,推出新的债券购买计划,并可能向市场发出干预汇市的强烈信号。此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将于本月底议息,存在为本轮宽松上演压轴大戏的可能性。
印证“二次探底”风险激增
5日,为提振各自经济,欧洲央行、中国央行以及英国央行不约而同地推出货币宽松政策,其中欧洲央行将欧元区主导利率从1%下调25个基点至0.75%的历史最低水平,这是欧洲央行自去年11月以来第三次降息。中国人民银行将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则宣布扩容量化宽松政策500亿英镑(约合78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4个月内完成。一天之后,丹麦央行加入降息行列,决定自7月6日起,将贷款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0.2%,再创历史新低。
全球主要央行纷纷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印证了经济“二次探底”风险正在激增这一悲观论断。
根据摩根大通5日公布的企业调查显示,受制造业疲软和美国经济减速拖累,6月份全球所有行业产出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50.3,5月份为52.1,而当月全球企业订单指标也出现减速。路透社援引摩根大通分析师大卫·亨斯雷的话说,产出和新订单两项指标均略高于停滞水平,暗示全球二季整体经济增长有可能是近三年来最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总裁拉加德(微博)6日在东京表示,该组织将下调全球增长预期。她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全球经济前景将“向下倾斜”,虽然变化幅度并不太大,但这样的变化仍是“负面”的。拉加德还说,尽管自己不清楚5日欧洲央行、中国央行以及英国央行在采取宽松政策前是否进行过协调,但这样的“集体行动”已经表明,各家央行正面临着相似的难题。
在4月份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IMF称201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5%,高于年初预计的3.3%。最新的展望报告将于7月16日发布。
巴西韩国或跟随降息
本周,全球将有多家央行议息。据不完全统计,本周举行货币政策会议的央行有匈牙利央行、巴拉圭央行、巴西央行、斯里兰卡央行、克罗地亚央行、莫桑比克央行、韩国央行、印度尼西亚央行、秘鲁央行、拉脱维亚央行、智利央行及日本央行等。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韩国、巴西等主要央行将步上周欧洲央行后尘,利用降息提振经济,同时确保本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韩国央行将在12日举行货币政策会议,自去年7月以来,韩国央行已连续12个月维持3.25%的基准利率不变。分析人士指出,此前韩国央行“按兵不动”,主要是在国内物价压力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之间难作抉择,而目前形势渐趋明朗,韩国央行的降息意愿也日益强烈。统计数字显示,韩国6月份预期通货膨胀率为3.7%,为这一数据连续第4个月低于4%,预计全年消费者物价上涨率将仅为2.8%;另一方面,韩国政府日前将韩国今年经济增长率预期由此前的3.7%降至3.3%。瑞士信贷银行预计,在本次货币政策会议上,韩国央行将在通胀率回落的前提下宣布降息。
“金砖国家”巴西央行也在酝酿新一轮降息。高盛集团经济学家阿尔伯托·拉莫斯认为,短期通胀形势有所改善,而经济增长乏力前行,再加上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激增,都会令巴西央行在未来数月内继续推行宽松政策。巴西当地分析人士普遍预计,在7月11日举行的货币政策会议上,巴西央行将降息50个基点。
巴西央行曾于5月31日下调基准利率50个基点至8.5%,为2011年8月以来连续第7次降息,目前巴西国内基准利率已处于历史最低水平。
市场猜测美联储月底压轴
美国劳工部6日公布的最新就业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失业率为8.2%,与前一个月持平。这一数字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9个百分点,但已是连续第41个月保持在8%以上。总失业人数约为1270万,每10个失业者中大约有4个失业时间超过27周,与前一个月相比变化不大。失业率停留在原位,新增就业岗位弱于预期,劳动力市场动力减弱得到了更多印证。
就业数据公布后,各方针对美联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讨论再次升温。美联储的下一次利率决策会议将在7月31日至8月1日举行。
美联储在最近一次货币政策例会上决定延长旨在压低长期利率的“扭转操作”,但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强调,如果就业市场改善不能持续,美联储将考虑采取更多货币政策措施。路透社对华尔街债券经纪商的调查显示,美联储将推出新一轮宽松政策的概率为50%。
不过,一些金融机构分析师认为,从现在情况来看,就业数据虽没能带来好消息,但尚不足以作为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充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