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可能把西方拖入漫长停滞期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今年以来,西方三大经济体的日子更不好过了:美国主权债务难以为继,失业率上升,房价下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希腊“国家破产”阴霾挥之不去;日本债务缠身,灾后经济恢复缓慢。在…
今年以来,西方三大经济体的日子更不好过了:美国主权债务难以为继,失业率上升,房价下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继续蔓延,希腊“国家破产”阴霾挥之不去;日本债务缠身,灾后经济恢复缓慢。在日前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和中国对外经贸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对外经贸2011夏季形势分析会上,来自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对外经贸大学的专家、学者、官员认为,美欧日均面临棘手的债务难题,今后数年内经济可能持续不振。
美国:进入漫长的调整过程
主权债务的可持续性面临重大挑战
美国目前的赤字约有1.6万亿美元,占GDP比例从2007年危机前的2.7%上升到10.8%;国家债务总额为14.29万亿美元,正接近危机前的2倍,占GDP比例从2007年的62.2%上升到91.7%。
其一,“法定支出”不断增长,却很难削减。专家分析认为,政府债务的累积是持续财政赤字的结果。美国财政支出主要分为如下三种类别:自主性支出,法定支出和利息支出。其“法定支出”占三大类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也成为财政赤字的重要来源。
“法定支出”包括社会保障及医疗与健康支出。这部分支出占美国GDP比例从1980年的2.0%上升到去年的5.6%。它指通过立法给予公民的福利支出。这种支出是刚性的,短期内很难削减,而中长期削减也必须经过政府,纳税人及福利享受者之间重新签订新的制度安排。“这需要大变革,甚至还需要类似里根,撒切尔式的政治人物的出现。”
其二,债务融资能力受限,考验美国主权债务的可持续性。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专家认为,美国债务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可负担性;债务的可逆性,债务的期限结构及再融资能力,而关键则在于其再融资能力,也就是说美国能否继续以低成本筹集到相应的资金。
至今年一季度,美国9.5万亿美元国债中,国外投资者持有4.4万亿美元,占46.8%;美联储通过两轮量化宽松持有1.3万亿美元,占14.1%;国内机构与个人投资者持有3.7万亿美元,占39.1%。以此判断,外国投资者的态度对美国债务融资举足轻重。以往,外部资金主要来自新兴市场的外汇储备和石油出口国的石油美元。而对这些外国投资者而言,美国主权违约风险、美国债务的货币化倾向,美元是否持续贬值,和能否找到替代性投资品,决定其是否继续投资美国国债。
目前来看,各国外汇储备分散化的努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趋势,以及美元长期贬值的风险等都在威胁美国的债务融资能力。
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
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第一季度GDP增长仅为1.9%,第二季度也不足2%,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的3.1%的水平。其它各项经济指标也大多悲观:制造业数据、消费者信心指数和房屋销售数据等均全线下滑。
美国劳工部6月份的就业报告显示,美国的失业率仍维持在9.1%高位,其中,重点创造就业的制造业,就业机会在连续7个月增长后,6月份首次出现缩减。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解释说:“在美国,就业数据是具有迷惑性的:如果一个人一段时间不找工作,他就不再被视为劳动力。因此,失业率并不是简单地比较就业数据。”他说,自2008年6月到今年6月间,美国就业人数下降了600万人,同时其劳动力年龄人口增加了600万人。但是,美国劳工数据则表示,自2008年美国劳动力仅减少了100万。这就是人们不再找工作所造成的。“考虑到这一因素,美国目前的失业率应该为1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赵晋平认为,无就业的复苏将增加经济下行风险:“失业将威胁衡久性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消费需求放缓影响企业投资,从而影响就业和经济恢复。”
房地产市场再次下滑
美国住宅价格在去年出现小幅回升之后,今年又开始下跌。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今年一季度下跌2.5%,同比跌幅为5.5%。
美国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曾经给美国房主带来复苏期待。去年,他们一度暂停出售房产的现象让市场信心有所恢复。随着今年经济不稳定,他们再次失去负资产变正的希望,又开始违约,或将房产交给抵押贷款银行,以清除自身的债务。银行收回的房产越来越多。由于害怕银行抛售所持房源,房地产市场再次下滑。目前美国已约有25%业主的房产价值为负数。但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房价仅大约下降了一半。
来自对外经贸大学的教授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可以拖延房价的全面调整,但是无法避免其发生。由此可见,美国房地产市场仍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
欧元区:欧洲将继续苦撑“破产”国家
欧元区债务大幅攀升
无论从总量,还是从各个部门来看,过去的十几年中,欧元区的债务水平都在大幅上升,已经从1999年初的占GDP约300%,上升到目前的450%左右。具体到相关国家:葡萄牙、爱尔兰、希腊三国的国债总额:5610亿欧元;西班牙:5300亿欧元;希腊:3270亿欧元。PIGS各国今年面临极其巨大的债务到期压力,仅今年8月就有560亿欧元的债务到期。以上因素直接导致了去年初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及今年上半年葡萄牙被市场抛弃。
希腊“国家破产”阴霾挥之不去
专家介绍,对于国家破产也即主权债务重组,学术界尚无明确并被广泛认同的定义。2001年IMF定义:国家资不抵债,或者负债规模高于其产出即为国家破产。从资产负债表上看,目前,希腊的公共债务总规模为3270亿欧元,为其GDP的140%还多,为此,希腊在技术上已经破产。同时,因经济仍在下行,希腊在未来的到期债务中,也很难履行支付责任,希腊破产或是唯一归途。
而根据历史经验,一旦一个经济体面临破产风险,可能引发如下三种类型的危机:由于资产减计导致的银行或金融危机;由于资源配置紊乱及私人部门总需求萎缩导致的经济危机;以及外国投资者信心崩溃引发的货币危机。“为此,如果希腊进行债务重组,需要警惕其对希腊及欧元区经济、金融乃至欧元体系的冲击。”
有专家进一步指出,“事实上,希腊只是一个人口不足500万,经济总量仅占欧洲2%;总负债不足欧洲信贷总额2%的小国。但是,欧洲政府却苦撑其主权债务,除了因为债务重组的过程漫长而复杂之外,更重要的是重组可能引发欧洲银行系统的危机。在希腊主权债务中,有2/3以上是欠欧洲其他国家的银行的,如果持有债权的欧洲银行按市价计值,它们现在都必须进行资产重组,重组过程中的资本损失大约为相关债权债务50%左右,如此大的数额可能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不断蔓延
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认为,欧元区暂时稳住了希腊。但是,当下一个国家,或下一期债券到期,同样的闹剧又会上演。而发新债还旧债事实上就是破产,欧洲政府这样做只不过是自欺欺人或是勉为其难,不得已而为之罢了。他说,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风险是,债务危机的深入会造成相关国家的政府频繁更迭,这类的政治风险也会给经济复苏前景带来不确定性。除此之外,欧洲拖延解决债务危机对经济复苏的负面影响还包括,公司和投资者无时不在担心危机会最终发生,这将抑制他们的投资和消费。
日本:债务负担沉重震灾雪上加霜
日本政府债务前景堪忧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债务的情况更令人担忧。其赤字占GDP的比重为7.3%;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高居发达国家榜首达220%。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过去20年持续的经济衰退,日本政府不断加大支出,使日本政府债务呈现不断上升态势;随着日本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和居民储蓄率的下降,日本国内债券市场已难以承受不断增大的公共债务压力;目前95%的日本国债由国内投资者持有,但未来日本要到国际市场上寻求投资者,这将破坏日本经济多年享受的低利率环境,融资成本上升将不利于经济恢复。
核风险影响灾后重建,拖累经济复苏
日本地震对于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地震和海啸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万亿日元,巨额的重建成本将拖累日本经济复苏。
其次,灾后重建将增加对于能源和大宗原材料的需求,并带动其他地区对日本的出口,在世界范围内提升通胀压力。
三是,与以往的常规地震相比,核危机扩散范围还不清楚,余震及核风险带来的损失难以预估,各相关行业对灾后重建都有迟疑。
四是,日本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在高端制造业一些关键部件的生产上具有产品质量、供应和价格方面的综合优势,如汽车电子部件、精密仪器元件等。受核电危机影响,日本电力不足放缓了制造业的发展,企业需要时间调整和解决生产问题。在此期间,相关的客户只能减产。在未来数月内,如果核风险或地震风险进一步扩大,预计市场供应链可能会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并进一步推高全球通胀。
五是,当重建开始后,融资将会成为大问题,日本的债务已大得惊人,日本央行一旦为重建提供融资,日元将会下跌。
面对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
专家建议把握欧债危机蕴藏的投资机遇
记者 金辉 孙时联北京报道
一些欧洲国家陷入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区经济形势严峻;对中国企业而言,则蕴藏着投资机遇。日前,在中国国家贸易学会主办的中国对外经贸2011夏季形势分析会上,部分与会官员和学者认为,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存在巨大潜力,当前宜把握机遇,在收购问题国家国债的同时,尽快提升国际并购能力,抓紧时间积累合作经验。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企业蕴含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赵晋平、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陈涛涛等专家认为,当前欧洲国家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形势不明朗,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则蕴含着投资机遇。
欧洲仍未完全走出低谷,对外来资本需求强烈,经济疲软使一些国家放松对外资的审批。各欧美成员国在欢迎外资的时候,有一个基于自身考虑的优先顺序,这些国家首先希望中国的外汇储备去购买本国金融资产,尤其是国债等政府背景的金融产品,其次希望绿地投资(即在当地建独资或合资企业),最后才是并购。而从中国的利益出发,在购买国债等金融产品要谨慎,同时可适当考虑绿地投资和并购,呼吁欧盟各成员国对中国企业到欧洲并购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
危机带来生产价格的低谷,这对我企业直接投资是难得的机会。如德国、意大利、瑞士有着中国企业急需的技术、品牌和工业设计能力。
和北美、澳洲相比,欧洲一些国家的公司所得税比较低。除像法国和德国的公司所得税率为34.4%和30.2%之外,波兰、爱尔兰和希腊的公司所得税税率还是比较低。同时,中国企业也可以选择到瑞士、卢森堡等一些对离岸公司有税率优惠的国家设离岸公司。
我对欧直接投资比重尚不足3%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多采用并购方式。近几年我国企业对欧并购的数量和价值量都有明显增长,范围涵盖英、法、德等多个国家,并购对象以拥有良好技术的中小企业、品牌和战略资产为主。
然而,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总体迅速增长的态势相比,对欧投资仍只占很小份额。据商务部2009年统计,我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欧盟所占比重一直低于3%,而港澳台地区则占到60%。
专家认为,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并不顺利,失败案例较多,究其原因,既有企业内部原因,也有外部不利因素。
陈涛涛说,中国企业自身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尚未建立科学系统的海外并购战略。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增加主要是在危机之后的两年,被欧洲人怀疑利用投机资本。
二是缺乏国际化运作能力。欧洲历来是国际并购的主战场,竞争异常激烈。中国企业作为投资的后来者,需要进一步熟悉操作惯例,尤其是民营企业还需要增强对话能力。
三是适应欧洲风土文化难。欧盟与中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中国企业面临挑战。
四是全球化意识不够强。企业一旦进入国际市场就应具备全球视野,并购的目的并非把全球性品牌或公司中国化,而是把中国企业提升为全球性企业。如果公司过于注重体现中国特色,原品牌的价值会被冲淡。
五是缺乏熟悉跨国并购的高素质人才。跨国并购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和跨国并购的程序等。
同时,中国企业也面临外部环境问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许京总结认为,中国企业面临的外部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部分欧洲国家政府、企业、民众对中国政府和企业存在偏见和抵制;有些国家出于经济和安全利益考虑,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甚至散步“中国威胁论”;欧洲民众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心理矛盾,以前欧洲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在被中国抢了风头,失落感强烈,导致负面反应增强。
积累合作经验及早建立信任
赵晋平、陈涛涛等专家认为,中国企业不但需要提高自身能力,还要努力寻找办法应对外部冲击。
一是迅速提高自身能力,熟悉欧洲环境,尤其是积累合作以及并购的能力。在投资过程中,逐步搭建信任的关系。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初日本对欧美投资的时候也被看成威胁,但是它现在很受欢迎,其投资给欧美带来好处,中国也有这样的潜质,需要时间锻炼。
二是努力实现本土化,尤其要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使当地人认为投资项目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利,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就会。企业本身也要融入当地的社会和文化。
三是在所属国家成立相应的公司,用信托的方式进行并购,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看不出并购主体,便于创造一种和谐的并购气氛,规避政治封锁。
四是由政府出面,在世界各地建立中国企业离岸服务中心,用离岸服务平台的名义提供一套从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到投行的系统服务,形成缓冲地带,帮助中国资本完成国际品牌合作。
五是中国企业可以在欧洲重要城市,如米兰、巴黎、伦敦等地建立自主采购中心,介入产业链,实现商品就地采购。
来源:经济参考报
美国:进入漫长的调整过程
主权债务的可持续性面临重大挑战
美国目前的赤字约有1.6万亿美元,占GDP比例从2007年危机前的2.7%上升到10.8%;国家债务总额为14.29万亿美元,正接近危机前的2倍,占GDP比例从2007年的62.2%上升到91.7%。
其一,“法定支出”不断增长,却很难削减。专家分析认为,政府债务的累积是持续财政赤字的结果。美国财政支出主要分为如下三种类别:自主性支出,法定支出和利息支出。其“法定支出”占三大类财政支出的主要部分,也成为财政赤字的重要来源。
“法定支出”包括社会保障及医疗与健康支出。这部分支出占美国GDP比例从1980年的2.0%上升到去年的5.6%。它指通过立法给予公民的福利支出。这种支出是刚性的,短期内很难削减,而中长期削减也必须经过政府,纳税人及福利享受者之间重新签订新的制度安排。“这需要大变革,甚至还需要类似里根,撒切尔式的政治人物的出现。”
其二,债务融资能力受限,考验美国主权债务的可持续性。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专家认为,美国债务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可负担性;债务的可逆性,债务的期限结构及再融资能力,而关键则在于其再融资能力,也就是说美国能否继续以低成本筹集到相应的资金。
至今年一季度,美国9.5万亿美元国债中,国外投资者持有4.4万亿美元,占46.8%;美联储通过两轮量化宽松持有1.3万亿美元,占14.1%;国内机构与个人投资者持有3.7万亿美元,占39.1%。以此判断,外国投资者的态度对美国债务融资举足轻重。以往,外部资金主要来自新兴市场的外汇储备和石油出口国的石油美元。而对这些外国投资者而言,美国主权违约风险、美国债务的货币化倾向,美元是否持续贬值,和能否找到替代性投资品,决定其是否继续投资美国国债。
目前来看,各国外汇储备分散化的努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趋势,以及美元长期贬值的风险等都在威胁美国的债务融资能力。
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
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第一季度GDP增长仅为1.9%,第二季度也不足2%,明显低于去年四季度的3.1%的水平。其它各项经济指标也大多悲观:制造业数据、消费者信心指数和房屋销售数据等均全线下滑。
美国劳工部6月份的就业报告显示,美国的失业率仍维持在9.1%高位,其中,重点创造就业的制造业,就业机会在连续7个月增长后,6月份首次出现缩减。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霍建国解释说:“在美国,就业数据是具有迷惑性的:如果一个人一段时间不找工作,他就不再被视为劳动力。因此,失业率并不是简单地比较就业数据。”他说,自2008年6月到今年6月间,美国就业人数下降了600万人,同时其劳动力年龄人口增加了600万人。但是,美国劳工数据则表示,自2008年美国劳动力仅减少了100万。这就是人们不再找工作所造成的。“考虑到这一因素,美国目前的失业率应该为1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赵晋平认为,无就业的复苏将增加经济下行风险:“失业将威胁衡久性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消费需求放缓影响企业投资,从而影响就业和经济恢复。”
房地产市场再次下滑
美国住宅价格在去年出现小幅回升之后,今年又开始下跌。与去年第四季度相比,今年一季度下跌2.5%,同比跌幅为5.5%。
美国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曾经给美国房主带来复苏期待。去年,他们一度暂停出售房产的现象让市场信心有所恢复。随着今年经济不稳定,他们再次失去负资产变正的希望,又开始违约,或将房产交给抵押贷款银行,以清除自身的债务。银行收回的房产越来越多。由于害怕银行抛售所持房源,房地产市场再次下滑。目前美国已约有25%业主的房产价值为负数。但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房价仅大约下降了一半。
来自对外经贸大学的教授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可以拖延房价的全面调整,但是无法避免其发生。由此可见,美国房地产市场仍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
欧元区:欧洲将继续苦撑“破产”国家
欧元区债务大幅攀升
无论从总量,还是从各个部门来看,过去的十几年中,欧元区的债务水平都在大幅上升,已经从1999年初的占GDP约300%,上升到目前的450%左右。具体到相关国家:葡萄牙、爱尔兰、希腊三国的国债总额:5610亿欧元;西班牙:5300亿欧元;希腊:3270亿欧元。PIGS各国今年面临极其巨大的债务到期压力,仅今年8月就有560亿欧元的债务到期。以上因素直接导致了去年初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及今年上半年葡萄牙被市场抛弃。
希腊“国家破产”阴霾挥之不去
专家介绍,对于国家破产也即主权债务重组,学术界尚无明确并被广泛认同的定义。2001年IMF定义:国家资不抵债,或者负债规模高于其产出即为国家破产。从资产负债表上看,目前,希腊的公共债务总规模为3270亿欧元,为其GDP的140%还多,为此,希腊在技术上已经破产。同时,因经济仍在下行,希腊在未来的到期债务中,也很难履行支付责任,希腊破产或是唯一归途。
而根据历史经验,一旦一个经济体面临破产风险,可能引发如下三种类型的危机:由于资产减计导致的银行或金融危机;由于资源配置紊乱及私人部门总需求萎缩导致的经济危机;以及外国投资者信心崩溃引发的货币危机。“为此,如果希腊进行债务重组,需要警惕其对希腊及欧元区经济、金融乃至欧元体系的冲击。”
有专家进一步指出,“事实上,希腊只是一个人口不足500万,经济总量仅占欧洲2%;总负债不足欧洲信贷总额2%的小国。但是,欧洲政府却苦撑其主权债务,除了因为债务重组的过程漫长而复杂之外,更重要的是重组可能引发欧洲银行系统的危机。在希腊主权债务中,有2/3以上是欠欧洲其他国家的银行的,如果持有债权的欧洲银行按市价计值,它们现在都必须进行资产重组,重组过程中的资本损失大约为相关债权债务50%左右,如此大的数额可能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不断蔓延
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认为,欧元区暂时稳住了希腊。但是,当下一个国家,或下一期债券到期,同样的闹剧又会上演。而发新债还旧债事实上就是破产,欧洲政府这样做只不过是自欺欺人或是勉为其难,不得已而为之罢了。他说,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风险是,债务危机的深入会造成相关国家的政府频繁更迭,这类的政治风险也会给经济复苏前景带来不确定性。除此之外,欧洲拖延解决债务危机对经济复苏的负面影响还包括,公司和投资者无时不在担心危机会最终发生,这将抑制他们的投资和消费。
日本:债务负担沉重震灾雪上加霜
日本政府债务前景堪忧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债务的情况更令人担忧。其赤字占GDP的比重为7.3%;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高居发达国家榜首达220%。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过去20年持续的经济衰退,日本政府不断加大支出,使日本政府债务呈现不断上升态势;随着日本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和居民储蓄率的下降,日本国内债券市场已难以承受不断增大的公共债务压力;目前95%的日本国债由国内投资者持有,但未来日本要到国际市场上寻求投资者,这将破坏日本经济多年享受的低利率环境,融资成本上升将不利于经济恢复。
核风险影响灾后重建,拖累经济复苏
日本地震对于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地震和海啸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万亿日元,巨额的重建成本将拖累日本经济复苏。
其次,灾后重建将增加对于能源和大宗原材料的需求,并带动其他地区对日本的出口,在世界范围内提升通胀压力。
三是,与以往的常规地震相比,核危机扩散范围还不清楚,余震及核风险带来的损失难以预估,各相关行业对灾后重建都有迟疑。
四是,日本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在高端制造业一些关键部件的生产上具有产品质量、供应和价格方面的综合优势,如汽车电子部件、精密仪器元件等。受核电危机影响,日本电力不足放缓了制造业的发展,企业需要时间调整和解决生产问题。在此期间,相关的客户只能减产。在未来数月内,如果核风险或地震风险进一步扩大,预计市场供应链可能会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并进一步推高全球通胀。
五是,当重建开始后,融资将会成为大问题,日本的债务已大得惊人,日本央行一旦为重建提供融资,日元将会下跌。
面对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
专家建议把握欧债危机蕴藏的投资机遇
记者 金辉 孙时联北京报道
一些欧洲国家陷入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区经济形势严峻;对中国企业而言,则蕴藏着投资机遇。日前,在中国国家贸易学会主办的中国对外经贸2011夏季形势分析会上,部分与会官员和学者认为,中国企业对欧洲投资存在巨大潜力,当前宜把握机遇,在收购问题国家国债的同时,尽快提升国际并购能力,抓紧时间积累合作经验。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企业蕴含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副部长赵晋平、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陈涛涛等专家认为,当前欧洲国家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形势不明朗,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则蕴含着投资机遇。
欧洲仍未完全走出低谷,对外来资本需求强烈,经济疲软使一些国家放松对外资的审批。各欧美成员国在欢迎外资的时候,有一个基于自身考虑的优先顺序,这些国家首先希望中国的外汇储备去购买本国金融资产,尤其是国债等政府背景的金融产品,其次希望绿地投资(即在当地建独资或合资企业),最后才是并购。而从中国的利益出发,在购买国债等金融产品要谨慎,同时可适当考虑绿地投资和并购,呼吁欧盟各成员国对中国企业到欧洲并购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
危机带来生产价格的低谷,这对我企业直接投资是难得的机会。如德国、意大利、瑞士有着中国企业急需的技术、品牌和工业设计能力。
和北美、澳洲相比,欧洲一些国家的公司所得税比较低。除像法国和德国的公司所得税率为34.4%和30.2%之外,波兰、爱尔兰和希腊的公司所得税税率还是比较低。同时,中国企业也可以选择到瑞士、卢森堡等一些对离岸公司有税率优惠的国家设离岸公司。
我对欧直接投资比重尚不足3%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多采用并购方式。近几年我国企业对欧并购的数量和价值量都有明显增长,范围涵盖英、法、德等多个国家,并购对象以拥有良好技术的中小企业、品牌和战略资产为主。
然而,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总体迅速增长的态势相比,对欧投资仍只占很小份额。据商务部2009年统计,我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欧盟所占比重一直低于3%,而港澳台地区则占到60%。
专家认为,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并不顺利,失败案例较多,究其原因,既有企业内部原因,也有外部不利因素。
陈涛涛说,中国企业自身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尚未建立科学系统的海外并购战略。中国企业对欧投资增加主要是在危机之后的两年,被欧洲人怀疑利用投机资本。
二是缺乏国际化运作能力。欧洲历来是国际并购的主战场,竞争异常激烈。中国企业作为投资的后来者,需要进一步熟悉操作惯例,尤其是民营企业还需要增强对话能力。
三是适应欧洲风土文化难。欧盟与中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中国企业面临挑战。
四是全球化意识不够强。企业一旦进入国际市场就应具备全球视野,并购的目的并非把全球性品牌或公司中国化,而是把中国企业提升为全球性企业。如果公司过于注重体现中国特色,原品牌的价值会被冲淡。
五是缺乏熟悉跨国并购的高素质人才。跨国并购的专业人才应通晓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和跨国并购的程序等。
同时,中国企业也面临外部环境问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副会长许京总结认为,中国企业面临的外部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部分欧洲国家政府、企业、民众对中国政府和企业存在偏见和抵制;有些国家出于经济和安全利益考虑,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甚至散步“中国威胁论”;欧洲民众对来自中国的投资心理矛盾,以前欧洲国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现在被中国抢了风头,失落感强烈,导致负面反应增强。
积累合作经验及早建立信任
赵晋平、陈涛涛等专家认为,中国企业不但需要提高自身能力,还要努力寻找办法应对外部冲击。
一是迅速提高自身能力,熟悉欧洲环境,尤其是积累合作以及并购的能力。在投资过程中,逐步搭建信任的关系。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初日本对欧美投资的时候也被看成威胁,但是它现在很受欢迎,其投资给欧美带来好处,中国也有这样的潜质,需要时间锻炼。
二是努力实现本土化,尤其要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使当地人认为投资项目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利,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就会。企业本身也要融入当地的社会和文化。
三是在所属国家成立相应的公司,用信托的方式进行并购,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看不出并购主体,便于创造一种和谐的并购气氛,规避政治封锁。
四是由政府出面,在世界各地建立中国企业离岸服务中心,用离岸服务平台的名义提供一套从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到投行的系统服务,形成缓冲地带,帮助中国资本完成国际品牌合作。
五是中国企业可以在欧洲重要城市,如米兰、巴黎、伦敦等地建立自主采购中心,介入产业链,实现商品就地采购。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