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5月18日电(安娜、王春霞、谈瑞)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4月份,在调控持续加码的背景下,二手房价格呈现企稳趋势,但新房依然保持较高热度,各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同比涨幅均较3月有所扩大。专家认为,下一阶段,稳房价仍不能松懈。
新房涨幅继续扩大 一线城市涨势最强
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绳国庆介绍,4月份,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同比涨幅均呈扩大态势。
环比看,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6%,涨幅比3月扩大0.2个百分点;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6%,涨幅比3月扩大0.1个百分点;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0.4%,涨幅比3月扩大0.1个百分点。
同比看,4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5.8%,涨幅比3月扩大0.6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售价格上涨4.9%,涨幅比3月扩大0.1个百分点;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3.9%,涨幅与3月相同。
无论从环比还是同比数据来看,均不难发现,一线城市新房价格涨势依然是各线城市中最强的。
从新房价格上涨城市数量来看,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说,4月份,70城中,新建商品住宅上涨城市数量62个,较3月持平;持平城市3个,较3月增加1个;下跌城市5个,较3月减少1个。
“整体来看,各线城市价格涨幅均有所扩大,一线城市热度逐渐传导至二三线城市。”陈霄说。
值得注意的是,4月份新房价格的涨势,是在房地产调控持续加码的背景下实现的。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介绍,4月单月房地产调控刷新年内新高记录,达到了51次。从前4个月数据看,3月份调控 48次, 2月份调控 45次,1月份调控42次,年内累积房地产调控次数已高达186次。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虽然近期各大热点城市纷纷收紧了房地产调控政策,但是从70城数据看,部分政策相对宽的松城市或仍有炒作现象,导致房价反弹。
二手房价格呈企稳趋势 仍有过热隐忧
相对于新房的热度不减,4月份,二手房价格则呈现出企稳趋势。
从70城平均房价来看,严跃进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发现,4月份,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环比涨幅为0.4%,同比涨幅为3.4%,前者与3月持平,后者较3月扩大0.1个百分点。
从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上涨城市数量来看,陈霄说,4月份,上涨城市数量为54个,比3月减少4个;持平城市2个,较3月减少1个;下跌城市14个,比3月增加5个。
从各线城市的情况来看,据绳国庆介绍,4月份,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8%,涨幅比3月回落0.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5%,涨幅比3月扩大0.1个百分点;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与3月相同。
同比看,4月份,二三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涨幅分别上涨3.4%、2.5%,涨幅比3月扩大0.1、0.2个百分点;一线城市价格同比涨幅则较3月回落0.1个百分点,但仍处于11.3%的高位。
“整体来看,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涨幅仍然领先,但是涨幅呈现持续放缓趋势,随着北上广深纷纷加码调控,楼市热度有所回调,市场逐渐转稳。同时,二三线城市二手房市场热度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陈霄说。
严跃进认为,二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涨幅有所扩大,一方面是因为一手房的房源相对紧俏,另一方面是因为二线城市二手房的管控相对少,使得其二手房价格涨易跌难。
此外,严跃进注意到,目前70城中,有28个城市二手房价格同比涨幅超过5%,数量超过3月份。
“这也说明,二手房也要警惕过热的现象,各地要严管市场价格秩序,尤其是与学区房有关的房源。”严跃进说。
房价仍有上行可能 稳房价宜多管齐下
展望后期,张大伟认为,当前虽然各地调控政策加码,信贷政策逐渐收紧,但房屋供应量短期很难增加,预计2021年上半年房价整体继续微涨,但越来越收紧的调控政策有望让市场保持平稳,房价涨势将逐渐放缓。
分城市类别来看,张大伟表示,一线城市已经成为一季度房价上涨龙头,但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强监管二手房价格、经营贷,后续市场有望逐渐平稳。
专家认为,还应该看到,近一年来,一些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受“学区房”炒作推动,这也是下一步“稳房价”的施政重点。
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
“基础教育事关公平与国家长远发展,不应该成为炒作对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切中时弊,对于遏制当前房地产结构性炒作具有积极意义。”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组长邹琳华说,从长远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将从根本上消除“学区房”炒作的土壤。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建议,稳房价宜多管齐下,除了从需求端发力,还应增加有效供给。比如,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加土地供应;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修建一线城市的周边城市到一线城市中心的一站式通勤地铁等,以便分流一线城市的购房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