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4月20日电(记者 陈碧琪 马悦然 李唐宁) 宏观经济论坛•博鳌峰会于20日在海南博鳌举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局副主任、总经济师陈文玲在主题发言中指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将为中国长周期发展创造持续可利用的独特优势。完备和超大规模的制造能力是中国作为大国的核心竞争力。
陈文玲认为,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国过程。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中国重回历史本位,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大的变化是东升西降、南升北降。” 陈文玲介绍,从2008年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占比达到30%。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中国经济增长将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主张、中国文化将奠定今后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中国的历史地位。
二是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将为中国长周期发展创造持续可利用的独特优势。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得早、走的快、走得好。“铁路网、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港口网、航空网等硬基础设施建设已完全实现互联互通。北斗卫星、超算能力、5G和6G网络体系、云服务体系、人工智能等软基础设施建设,即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超常发展,并作为重大项目将在十四五期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为中国经济未来实现数字化转型创造先发优势。”陈文玲说。
另外,硬基础设施与数字化基础设施叠加,有助于打造智能电网体系;立体化、智能化交通体系;畅通无阻的现代物流体系等。这样的基础设施体系,将支持中国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
三是创新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创新的重大方向明确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明确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0%。锻长板、补短板,从技术到产业,中国创新按下快进键,创新能力排至世界第14位。
同时,企业的创新水平在迅速提高。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最新评选,全球69家灯塔企业当中,中国入选21家,占比1/3,排在全球首位。在最新的世界500强评价中,中国内地企业占到129家居世界首位,美国121,首次低于中国。
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崭新布局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纵深。近八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国家未来在区域实现内外互动、东西互进的重大战略,已得到了全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的响应,和141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本。
此外,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按照方位板块提出的区域布局进一步得到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长三角长江流域战略,黄河流域战略等新的区域发展战略连续推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保税港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等特殊功能经济区已经形成。崭新的区域发展布局,将激发区域发展的巨大潜力,提升中国经济增长韧性。
五是超大规模市场和持续增长的消费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中国未来的最大潜力是市场红利。中国对全球投资最大的吸引力之一是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持续增长的巨大的国内需求。陈文玲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刚性消费和传统消费是基础,新型消费和超前消费是增长点,合理的公共消费可以随着国力增长进行升级。”
“十二五”期间中国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年均增长15.6%,“十三五”规划年均增长10%左右,陈文玲预计未来15年,年均增长为7%-10%,到203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万亿元人民币。
六是完备和超大规模的制造能力是中国作为大国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占到全球的30%,49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一应俱全。疫情期间,我国出口口罩2420亿只,世界上超过一半的医疗用品来自中国。同时,完备的制造能力也是我国将来军工能力提高的基础。
七是碳排放、碳中和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同时,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自主贡献目标。陈文玲指出,这对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来说非常不易。但提前实现碳排放,将会使绿水青山更快地转化为金山银山,为我国环保产业、生态产业提供巨大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