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来源:兰格钢铁|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二者需要良性循环。当下,经济运行稳中有…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二者需要良性循环。当下,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显得尤为关键。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向改革要动力。对此,金融业要从资源供给的角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服务好实体经济,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业需要精准发力,做到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结合当下实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力务必精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正是结合目前的流动性状况和宏观总量做出的政策判断。当下,流动性并不紧张,宏观总量也较为合理充裕,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多出在传导机制上,是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要保持定力,保持稳健,实施“定向宽松”,将流动性注入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日前央行创设的定向中期借贷便利以及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等工具,正是“定向宽松”的政策实践,旨在定向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发放贷款。而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要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将支小再贷款政策扩大到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和新型互联网银行。金融机构应当遵循精准、定向的政策思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强化小微企业、“三农”、民营企业等领域金融服务;监管方需做好配合,出台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成本和核销等情况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和管控,适当放宽对小微企业不良比率的容忍度。多方合力,精准发力,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使“宽货币”真正转为“宽信用”。
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金融业需要在供给侧存在短缺的行业上“保”和“进”,发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以及消费市场。民营及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对于他们的信贷需求,金融机构无疑要“保”。要根据企业生产、建设、销售的周期和行业特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还款方式,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避免贷款在同一时间集中到期而引发企业资金紧张,避免盲目抽贷、断贷。在“保”的同时,对于供给侧存在短缺的行业中的小微企业以及新动能企业,金融资源更要“进”。银行需要在增加信贷投入上多下工夫,调整经营思路,制定详细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计划,单列信贷规模。资本市场要通过深化改革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直接融资,依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加快民企上市和再融资审核,支持资管产品、保险资金依规参与处置化解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
农村市场和消费市场尚属“蓝海”,有待开发,由他们构成的广阔国内市场,正是我国经济潜力与韧性的来源。因此,要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金融业要助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在“三农”和消费市场的金融需求上有“保”有“进”。金融资源要多向“三农”企业倾斜,提高“三农”企业和农民的金融服务可得性。金融机构也需抓住机会,适度合宜地发展消费金融,将自身资源与消费者的需求更好地结合,挖掘内需,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
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金融业也要在供给过剩的企业行业上有所取舍,实现“压”和“退”,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实体经济需要,在“僵尸企业”上做到“退”,开发金融产品加快推动“僵尸企业”出清,释放转移沉淀在限控领域和低效项目的存量资金,腾出信贷空间,投向支持类领域和项目。运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率。同时,在一些供给产能过剩行业、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上,金融机构要“压”,压缩在这些行业上的金融资源投入,大力破除无效供给,转而多投向新动能,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优化金融资源供给,实现“实体为根基,金融为活水”的良性循环。
新时代,新作为,金融机构须竭尽全力,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