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审委履职满月 IPO过会率高低难辨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近半个月来,原本就被市场广泛关注的IPO过会情况,因为大发审委开始履职而成为“关注+”,更由于这两周发审过会情况与此前相比发生较大变化进一步演变成为“关注++”。 一周前的11月7日…
近半个月来,原本就被市场广泛关注的IPO过会情况,因为大发审委开始履职而成为“关注+”,更由于这两周发审过会情况与此前相比发生较大变化进一步演变成为“关注++”。
一周前的11月7日夜,证监会官网披露当天首发企业的发审委审核结果,一家通过五家被否,被市场简称为“六过一”,并引发媒体对于发审趋严、高压态势等解读,还有媒体称之为“立冬惨案”;此后,11月10日,发审会审核了五家企业的首发申请,一家未通过,一家暂缓表决,三家通过;11月14日,发审会审核了六家企业的首发申请,其中四家企业通过,一家遭否,一家暂缓表决。两相比较,又有分析称,发审高压态势放缓?
其实,据此推测发审委态度的严与缓实属欠妥。一是大发审委履职时间尚短。屈指算来,10月17日召开第2次发审会至今,也就刚满月,这期间,大发审委审核的公司不过五六十家,且行业属性多样,从统计的角度看,样本性质不一,数量不足,统计区间也短,以此做出过会趋势判断难免有失偏颇;二是在统计样本不足、统计时间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以时间为自变量做横轴,IPO过会率这一数据指标为因变量做纵轴,可以发现,在第一象限散落的几个点,高高低低,并不会形成什么明显的趋势,而以一时高或低来推测发审委审核态度的严与缓也不足信,倒有点为赋新词强吸引眼球的意思了。相信发审委也不愿意看到因为一两次过会率的高与低变化而招致外界过度关注和解读,而一定程度上还有可能是误读。
相反,发审委审核过程中提及的一些具体问题,确实值得各环节参与者仔细品味。
毕竟,企业上市不是升学考试做客观题答卷,IPO审核也不应该像录取工作,有指标和比例等硬条件约束。尤其是大发审委履职以来,从发审结果等公开信息来看,此前保荐人等中介机构笃信和坚守的企业净利润指标大坝正被无情冲垮,更多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政府补贴、关联交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被问及,并可能适时发生决定性作用。这些以前基本不是问题的问题突然放大成为决定性因素,看似有些“不按常理出牌”,扰乱了投行工作的惯例和既定章法,其实,在笔者看来,这些更多“非主流”问题与加入更多主观因素的决断,一方面体现了发审委员的专业性提高,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主旨。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