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福建两省领衔地方版4万亿投资 鼓励民间投资
来源:证券日报|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自今年7月中央定调“保下限”以来,“温和投资”稳步推进,各地方普遍提升了投资建设的力度。近日,四川省、福建省分别发布各自投资计划和已完成投资情况,被认为是地方版的“四万亿”投资计…
自今年7月中央定调“保下限”以来,“温和投资”稳步推进,各地方普遍提升了投资建设的力度。近日,四川省、福建省分别发布各自投资计划和已完成投资情况,被认为是地方版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四万亿”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地方版”四万亿元投资不同以往
本月22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发改委发布了《四川省重大投资项目名录(2013-2014年)》今明两年计划实施4.26万亿元的重大项目投资,超过2008年中央政府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成为近年来已知的地方政府最大投资计划;继四川之后,福建也推出了庞大的投资计划,该省发改委网站公布的项目投资数据接近4万亿元。
2013年以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而出口增长低于预设目标;与此同时,投资需求也有所上升。于是,投资驱动再次被地方政府视为重要的拉动因素。“经济下行压力大,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又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没有产业支撑是得不到保障的。”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就本省的情况介绍道。
在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基调下,地方政府的万亿级投资计划引起相关人士的担忧和警惕。业内专家认为,此前中央“四万亿”投资计划造成的产业阵痛至今尚未消化,各地应该在坚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谨慎推出大规模的基建计划。
专家表示,对于投资,重点要看投资地区和投资结构,不能盲目地一概否定投资的必要性,也不必过度担忧地方政府万亿元投资计划会阻碍经济转型。“从出台投资计划的地方来看,大多数分布在中西部。这符合国家经济转型和区域发展布局的安排。”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魏悦分析称,东南沿海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不是太强,即使有投资,也是遵循结构调整大方向,即第三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新一届政府主导下的投资,是符合国家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方向,是能够吸纳就业和发展民生的投资。”魏悦表示,从投资主体来看,不论中央政府改革投资审批制度,还是地方政府的万亿投资计划,都将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在首要位置,也就是改变过去由政府和国有企业主导的局面,而转向注重对民间投资的激活和引导。
魏悦预测,有效地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各领域建设,将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地方版巨额投资“有进有退”
近期地方政府频现巨额投资计划,投资热情高涨,地方投资拉动经济的决心可见一斑。从各地政府公布的规划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投资趋于务实,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盈利较差的行业已经不再列入规划。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从投资内容上看,基础设施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了各地政府鼓励的投资重点,投资多集中在基建、产业投资、民生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基础设施方面,在四川省4.26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中将最大的蛋糕分给了基础设施建设,共计有基础设施类项目710个,投资额为20469亿元。而在浙江省的10万亿投资蓝图中,基础设施投资则是一个万亿板块,按照《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411”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7年)》,该省将力争五年新建(改建)铁路15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140公里,高速公路1000公里;沿海港口新增吞吐能力2.4亿吨;新增民用机场旅客吞吐能力2000万人次;新增4G网络基站5万个。
在产业投资方面,这一轮地方投资计划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广受推崇。重庆市政府发布的工业领域主要产业的三年振兴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全市工业将累计投入1.5万亿元,建成7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此外,江西省在中博会发布的1200个招商项目中,主要是今年全省重大产业招商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重点招商项目,涉及现代物流、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服务外包、金融等十大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省市还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推出了针对区域市场自身特点的投资项目,如贵州推出了大批旅游项目;江苏省南京市发布《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黑龙江省政府公布的《关于促进全省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旨在鼓励企业增加生产、帮助企业开拓市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和减轻企业负担。
民间资本作用增强资金投向“软肋区域”
■本报记者夏青
对于本轮地方版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业内关注最多的还是资金来源。有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区经济,相继推出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与投资计划,相对于此前中央的“四万亿”投资计划由中央政府投入加地方筹措而言,地方版“四万亿”更多强调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2008年启动的4万亿元投资,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充当了主角。业内人士分析,由此产生了四种后果:一是加重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迫使地方政府靠出让土地收入来获得配套资金,提高了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二是形成了政府投资一家独大的局面,削弱了公平市场竞争,导致了资金低效配置。三是催生了地方政府投资攀比、重复建设及资金浪费行为,加剧了产业结构失衡和产能过剩。四是政府在资金不足时,倒逼银行实施宽松信贷政策,推高了物价涨幅,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猛增。也正是因此,导致了当前对再次大规模投资的担忧。
此外,审计署前不久对36个城市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在膨胀,危机在扩大。因此,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在本轮地方投资中显得至关重要。
四川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民间资本有效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近期,各地方政府都在积极鼓励和激活民间投资。
10月14日,北京市公布16条政策,为民间投资进入文化创意产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政策重点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文化主导行业,引导民间资本在设计服务、广告会展、动漫网游等创意主体行业规模化发展、品牌化运营。此外,为解决民营文化企业设施不足的问题,北京市还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改造旧厂房、特色工业遗址、老旧商业设施等,政府给予总投资20%—30%资金补贴,单体改造项目补贴资金不超过1000万元。
而10月27日,安徽省政府也出台20条意见,其中提出尽快在铁路、卫生、教育、养老等领域推出一批适合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进入的项目,以提升资金供给保障能力。
对于民间资本来说,当前也急需投资渠道。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有40多万亿元居民存款以及30多万亿元民间资本,这为地方大规模筹资提供了可能。
业内专家表示,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既可抑制货币增发引发通货膨胀和民众财富缩水,又可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平衡当期消费与远期投资关系,改变国民储蓄率长期偏高对内需和再生产的抑制局面。
“目前,各地方出台的是初步的产业发展规划及投资目标,但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8年-2009年中央的“四万亿”投资计划使GDP增速曾经一度反弹到10%以上,但这也被业内认为是过度地刺激了经济。
由于此前中央“四万亿”投资计划给后续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小负担,因此业内人士表示,各地方相继推出的投资规划,初衷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但同时要防止产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从2008年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至今,各级投资几乎都流向了建筑、钢铁、铁路、公路等基础行业和重工行业,而一些轻工行业则危机重重。
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尽管这些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但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
从项目的选择上来看,这次与“四万亿”相同的地方依然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不过,此次地方投资规划主要集中在官方认为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比如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审批权下放到地方,轨道交通将是继高铁之后的第二个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此外,各地方也将目光开始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省市区县的2013-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研究报告中,也都提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国约有40万亿元民间资金,长期缺乏稳定的实业投资渠道。尽管国务院出台了民间投资的“新36条”,但由于国外经济环境的波动和国内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理想,民间资本仍然面临诸多障碍。为此,应将民间资本优势和新兴产业优势结合起来,让民间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获得充分的利用平台。
地方版“四万亿”能否引发新一轮牛市存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