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地方政府欠债多靠卖地还债 房价难以下跌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据华商报报道,如果月收入5000元,你敢按揭一套月供10000元的房子吗?大概绝大多数人都不敢。即便你敢,银行也未必贷款给你。但不少地方政府敢。根据审计署数据,去年4个省本级、17个省会城市…
据华商报报道,如果月收入5000元,你敢按揭一套月供10000元的房子吗?大概绝大多数人都不敢。即便你敢,银行也未必贷款给你。
但不少地方政府敢。根据审计署数据,去年4个省本级、17个省会城市本级打算用卖地收入来还的债务,本息共计2315.73亿元,是实际卖地所得收入的1.25倍。
专家说,在债务压力面前,地方政府更加依赖土地财政,房价就难以下跌,对民生投入也有影响。
广东个别乡镇不吃不喝还债需400年
根据审计署6月公布的审计结果,截至去年年底,抽查的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85万亿元,其中有16个地区债务率超过100%,最高的达219.57%,有地方政府逾六成的年收入得用来还债。
据媒体此前报道,广东省省情研究中心调查了20个乡镇,政府欠债总额超过10亿元,个别乡镇不吃不喝还债需要400年。
地方政府欠债这么多,打算咋还?答案是主要靠卖地。根据审计结果,18个省会和直辖市中,有17个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债,比例高达95%。
如果把范围放大到全国,就会发现指望卖地还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根据财政部发布的《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收支情况》中的数据计算,去年全国实际使用土地出让收益为5814亿元。
而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此前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预测,全国地方政府目前总债务规模预计超过20万亿元。虽然审计署公布的地方债融资渠道有很多,借钱成本也不一,但就算都是以成本较小的银行贷款借来的,一年利息支出就得12000亿元(按一年期贷款利率6%计)。
不少地方政府靠借新债还旧债
在地王频出、土地底价飙升的“鼎盛”时期,地方政府借钱时往往底气十足。但随着地方债务这座“堰塞湖”越垒越高,已经有人嗅到了其间危险的气息。
不断累积的债务总额和每年必须支付的巨额利息,让“借新还旧”成为多数地方政府无奈的选择。审计结果显示,15个被抽查的省会城市中有5家去年超过20%的债务是靠借新债偿还的,最高的达38.01%。15日有消息称,国内某知名大型信托公司表示,目前拒绝为任何关于地方债的项目发行信托产品,这是国内首家拒接地方债信托产品的金融机构。“很多券商希望与我们合作发行地方债产品,但都被我们拒绝了。”该公司一位业务部门负责人说,“我们认为地方债的风险已经比较大了。”
事实上,地方政府大规模、“不分来路”地借钱亦是国家所不愿看到的。去年年底,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央行、银监会就联合发布通知,明令禁止地方政府向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借款,禁止通过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直接或间接融资。
地方政府欠债多房价难下跌
地方政府们不断借钱铺摊子,对普通人是有实际影响的。最直接的就是一直调控不下的房价。国土部16日发布的二季度全国105个城市地价监测报告显示,“二季度全国土地市场延续回升态势,其中94个城市住宅地价环比涨幅扩大。”
“房价下降,直接影响就是土地出让金大幅下滑,加剧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和银行系的不稳定,地方政府压力会更大。”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斌(微博)说。
对民生投入方面恐怕也有影响。“就像一个负债累累的父亲,再爱自己的孩子,也不可能在发愁如何还债的时候,还对孩子要吃要穿都一律满足。”一位研究地方经济的专家还表示,大量超发货币被地方政府融到手里去投资或还债,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对通货膨胀、物价高企也有助推作用。
问题之源
部分官员主要考虑当下政绩
“寅吃卯粮”、“借新还旧”,还不上还要继续借债。普通民众敢这样过日子的怕是很少。为什么地方政府们敢?
“部分地方政府的领导风险意识差,为官主要考虑当下政绩,明天之事明日再说,保不准即将升迁或调整更好岗位走人,并且越是在可见时间里可能提拔的人,借钱越无所顾忌。传统政绩导向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以GDP、城市建设、形象工程为导向的问题普遍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日前以《快出政绩靠借钱,只铺摊子不管还》为题,道破了地方政府借债“虱子多了不怕咬”的根源所在。
“其实地方债务已经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了。在缺乏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只顾个人政绩,而不考虑经济的安危,是对委托人的最大的不忠。”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马光远说。
解决之道
透明化是管住滥发债第一步
“地方政府发债是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一种方式,但在全面推广之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目前地方债的最大问题是债务不透明,“你要把债券卖给我,但却不让我看账本,谁敢买?”
地方债究竟有多么不透明?从审计署与银监会给出的不同的地方政府债务总额数据就可见一斑。不仅仅在债务总额上说法不一,对于普通人即便是各级人大机关而言,地方债务的详细信息也常常是“雾里看花”。
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教授俞光远表示:“对地方政府而言,地方债务现在一般不放到预算里,基本没有列到人大审查的范围。政府在操作中,不跟人大汇报,只是讲了年终有多少赤字,有赤字就要弥补赤字,就得发债。”
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透明和强制力的信息披露机制,地方债务只有一本大账,而缺乏明细,黑暗滋生腐败,阳光化成为地方债务市场化的当务之急。
“你不给它发债权,但实际上它已经有债了,私底下发得乱七八糟,也没有任何监督。与其让它暗箱操作,不如拿到台面上,给它发债权。但要有一定的范围、限度,才能够控制住。给了权限后,要加强监督。”俞光远说。
长远之计
搞好中小企业为经济造血
专家指出,发债转型毕竟还在未来,目前大多数城市应该尽快通过招商引资,做大实体经济以渡过难关。“虽然痛苦,但这是必由之路。”
“目前最大的风险倒不是未来如何,而是地方债是否可持续。因为借债总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以后还要借,就必须找到一个可以持续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款保证的机制。”马光远表示,“这一机制仅靠地方财政,是很危险的。至于实际的未来风险如何,取决于能不能下决心摆脱地方土地财政的依赖,如果摆脱不了,风险无疑是较大的。如果能有一套解决方案,使地方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搞好实体经济,风险就不会很大。”
“对于仍能较快增长的地方经济而言,债务规模本身无论是10万亿,还是20万亿,其实并不可怕,只要实体经济造血功能够强、中小企业生机勃勃,还债就有保证,但如果一股脑寄托于土地财政模式,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最坏的选择。”马光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