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企重组:现实与目标差距太大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中钢协会长朱继民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支持工信部等12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透露工信部将牵头研究国企兼并重组,出台行业企…
中钢协会长朱继民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支持工信部等12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透露工信部将牵头研究国企兼并重组,出台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实施细则、进行制度设计的信息。
兼并重组任务艰巨
1月22日,工信部联合发改委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意见》,对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和农业产业化共九大行业和领域的兼并重组工作提出了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其中特别明确了2015年要达到的产业集中度要求。《意见》中,工信部对钢铁行业的要求是:到2015年,前10家钢铁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达到60%左右,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6~7家具有较强区域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2011年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前10家钢企集中度达到60%的要求。
中钢协副会长张长富说,截止到2012年年底,中国前10家钢企粗钢产量占总产量的45.94%,前20家占比为60.98%。这距离2015年“前10家达到60%”的目标有很大差距。
根据中钢协公布的数据,会员企业2012年生产粗钢5.8905亿吨,同比下降0.6%;其他企业生产粗钢1.2749亿吨,同比增长24.8%。“会员企业减产,而其他企业增产,兼并重组任务艰巨、复杂。”张长富说。
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
朱继民对国际商报记者说,支持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兼并重组是提升产业素质、调结构的重要措施:“不仅是产能过剩的企业,其他即使不过剩的产业,也需要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产业素质。”
朱继民说,企业兼并重组是正常的事情,不但在中国,在全球亦是如此。“应突破大企业重组的禁区,鼓励大企业兼并重组。”日本的新日铁和GFE都在重组,日本钢铁行业已在进行第四轮重组。
“只有重组,资源才能得到整合与有效利用,才能提高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朱继民说,中国钢铁工业近年的进步虽令人刮目相看,但产业素质并不高,布局不合理、太分散,目前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集团来从事技术研发、海外投资研究以及未来标准的制定等。
朱继民提出,若能像日韩一样形成几大钢铁集团,再带动一批企业,那么中国钢铁产业素质将得到明显提升。
兼并重组任务艰巨
1月22日,工信部联合发改委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意见》,对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和农业产业化共九大行业和领域的兼并重组工作提出了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其中特别明确了2015年要达到的产业集中度要求。《意见》中,工信部对钢铁行业的要求是:到2015年,前10家钢铁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达到60%左右,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6~7家具有较强区域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2011年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前10家钢企集中度达到60%的要求。
中钢协副会长张长富说,截止到2012年年底,中国前10家钢企粗钢产量占总产量的45.94%,前20家占比为60.98%。这距离2015年“前10家达到60%”的目标有很大差距。
根据中钢协公布的数据,会员企业2012年生产粗钢5.8905亿吨,同比下降0.6%;其他企业生产粗钢1.2749亿吨,同比增长24.8%。“会员企业减产,而其他企业增产,兼并重组任务艰巨、复杂。”张长富说。
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
朱继民对国际商报记者说,支持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兼并重组是提升产业素质、调结构的重要措施:“不仅是产能过剩的企业,其他即使不过剩的产业,也需要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产业素质。”
朱继民说,企业兼并重组是正常的事情,不但在中国,在全球亦是如此。“应突破大企业重组的禁区,鼓励大企业兼并重组。”日本的新日铁和GFE都在重组,日本钢铁行业已在进行第四轮重组。
“只有重组,资源才能得到整合与有效利用,才能提高产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朱继民说,中国钢铁工业近年的进步虽令人刮目相看,但产业素质并不高,布局不合理、太分散,目前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集团来从事技术研发、海外投资研究以及未来标准的制定等。
朱继民提出,若能像日韩一样形成几大钢铁集团,再带动一批企业,那么中国钢铁产业素质将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