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先行先试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工作
来源:钢联资讯|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据浙江在线报道,全面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两项国家水利改革试点,乘着中央2011年一号文件首次…
据浙江在线报道,全面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两项国家水利改革试点,乘着中央2011年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劲东风,我省立足民生,锐意改革,着力创新,农田水利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治水兴水的成果正在惠及全省人民。
核心提要
农田水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条件,是农村经济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其重要性居于治水安邦六大任务之首。2011年8月,浙江省政府下发《关于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的意见》,创造性地提出科学、统一的建设标准,全面加快和提升全省农田水利现代化进程。由此,浙江农田水利建设进入了崭新的科学发展新时代。
纲举目张力度空前
我省实施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以发展高标准旱涝保收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为核心,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管护运行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旱涝保收和稳产高产,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根据省政府下发的实施意见,“十二五”期间,全省新增旱涝保收面积325万亩,扩大灌溉面积300万亩,新增固定喷微灌10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区域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旱涝保收面积占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从60%提高到70%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从9%提高到20%,灌溉水利用率从0.56提高到0.58以上。到“十二五”末,全省60%以上有农田水利建设任务的县(市、区)实现农田水利标准建设目标。
为此我省强调各地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足额定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各级政府站在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把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摆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作为当地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切实抓紧抓好,确保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建立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考核制度,以县级为单位实施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新农村建设评比、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水利“大禹杯”评比的一项重要依据。
如火如荼绩效喜人
任务指标下达后,各地市根据《意见》要求,迅速将任务指标按年度分解到各县(市、区),以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为平台,掀起了新一轮农田水利建设的热潮。据统计,2011年度全省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共涉及项目1792个,其中水利项目1221个、农业项目474个、国土项目97个。全年共完成新增旱涝保收面积74.44万亩、扩大灌溉面积67.29万亩、新增固定式喷微灌面积27.18万亩、新渠道改造长度7124.89公里,其中5万亩以上灌区干支渠沟1058.62公里。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各项任务指标全面超额完成20%以上。
农业“两区”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加强。2011年,我省通过农业“两区”建设、“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百万造地保障工程”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措施,实际完成新增旱涝保收面积74.44万亩,比年度指标52万亩超额完成43.2%;实际完成扩大灌溉面积67.29万亩,比年度指标50万亩超额完成34.6%。
“百万亩低洼易涝圩区整治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按照“总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要求,结合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五大骨干工程建设,对易洪易涝问题突出的我省粮食主产区杭嘉湖圩区先行实施整治。2011年我省实际完成圩区整治面积49.56万亩,比年度指标41.21万亩超额完成20.3%。
“百万亩喷微灌工程”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不断深入。2011年全省实际完成新增固定式喷微灌面积27.18万亩,比省级指标18万亩超额完成51.0%。各地在加强灌区骨干渠道配套改造,积极推广节水省地的地下管道技术,不断完善田间配套设施的同时,大力开展作物灌溉和耐淹试验,许多地方还开展了墒情测报系统建设,努力提高灌区服务水平。2011年全省实际完成灌区渠道改造长度7124.89公里,比省级指标4705.17公里超额完成51.4%;其中5万亩以上灌区干支渠沟1058.62公里,比省级指标735.5公里超额完成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