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四川“六大亮点”兴水利 5年累计投入达到982亿

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据四川日报报道,2007年以来的5年,是四川水利发展形势最好、发展步伐最快、发展成效最大、惠及民生最多的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水利紧紧围绕两个加快总体部署及再造一个都江…

据四川日报报道,2007年以来的5年,是四川水利发展形势最好、发展步伐最快、发展成效最大、惠及民生最多的5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水利紧紧围绕“两个加快”总体部署及“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核心目标,攻坚克难,坚韧不拔地向前推进,水利灾后重建取得历史性胜利,水利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了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高;水利投资实现历史性增长,水利投入累计达到了982亿元,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59年水利投资的2倍;骨干工程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建成、在建或开工大中型水库达58座,相当于过去59年的53%;水利工程效益实现历史性提升,新增有效灌面395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2080万人。四川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大提升,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六大亮点”兴水利

亮点之一:超前谋划奠定发展格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超前谋划,坚持把水利建设作为保障和支撑“两个加快”大局的战略任务,在解决“蜀道难”的同时,集中力量突破“蜀水难”问题。

早在2008年,省政府出台1号文件,要求加快水利发展。2011年,省委又出台1号文件,做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4年间,省政府与水利部两次签署合作备忘录,实现了中央部署与四川实际的有效对接。2009年,省政府印发了《“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用8年时间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86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69万亩(相当于都江堰灌区现有灌面)。先后召开省委水利工作会议、全省水利工作会和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等10余个大型会议。

亮点之二:抗灾减灾展现水利忠诚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水利造成严重损失。为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水利部调集全国3500名水利干部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四川水利紧急行动,全力抗灾,有效防范地震次生灾害,实现了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堰塞湖排险避险无一人伤亡,灾区群众应急供水得到有效保障,创造了世界上处置大型堰塞湖的奇迹,谱写了水利抗灾史上的新篇章。

接着,全面排查地震灾区和防汛重点市(州)防汛隐患,精心组织重点区域防汛避险演练,强化落实防汛避险抢险责任和措施,数次成功迎战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胜利保卫了映秀、龙池镇灾后重建成果。在2010年“8.13”特大洪水泥石流发生之前,绵竹市清平乡5400名群众按预案紧急转移,创造了临灾避险的奇迹。

水利灾后重建锁定“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39个国家级重灾县水利灾后恢复重建累计完成规划项目1641个,完成规划投资215.36亿元,661.68万灾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得以解决,1222座震损水库完成除险加固,810公里震损堤防恢复重建,113座堰塞湖整治销号。

亮点之三:大规模投入体现发展决心

2007年以来,四川水利投入累计达到982亿元(含灾后重建216亿元),相当于建国59年(1949-2007年)水利投资(485亿元)的2倍。其中,中央常规水利资金234亿元,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连续四年位居西部第一。2011年,全省落实常规水利资金规模达到214亿元,比2010年增长84%,其中省级资金28.85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今年全省落实常规水利资金规模再创新高,其中省级资金达31.66亿元,比去年增长10%,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势头。

亮点之四:骨干工程书写历史跨越

2007年以来,全省建成大桥灌区一期、中江黄鹿水库等7处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武都水库、新华水库、玛依河引水工程等13处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建设;亭子口、小井沟、向家坝首部取水隧洞、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5处大型工程开工建设,圆了几代人的梦想;通江二郎庙、宣汉白岩滩等33处中型水利工程全面开工,惠及万千群众。5年来,水利建设超车提速,四川建成、在建或开工的大中型水库达58座,相当于建国后59年(1949-2007年)的53%。加快推进前期工作,目前我省在建和储备的水利项目总投资达600多亿元,“十二五”规划投资1567亿元,为四川水利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亮点之五:农田水利彰显民生情怀

农田水利建设在制度创新、服务民生上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群众在水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新建饮水安全工程19万处,累计解决208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整治病险水库4014座。大力推进灌区节水配套、增效示范和末级渠系改造等项目建设,新增有效灌面395万亩。

亮点之六:科学管水赢得社会公认

坚持依法治水、科学管水,推进改革创新,涉水事务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出台四川省防洪法实施办法、水文条例实施办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规,修订了四川省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涉水行政审批不断规范,审批效能不断提高。全面实施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加强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和入河排污口监管,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加强。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计划用3年时间分批启动建设100个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县(市、区)。全省21个市(州)和181个县(市、区)全部组建水务局,初步形成了水资源统一管理格局;四川省水务投资集团挂牌成立,9个市、54个县组建了水务投资集团公司。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省农民用水户协会5944个。行业行风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贯彻惩防体系建设规划,经政风行风网评群众满意率达到97.62%。

四川水利5年发展历程,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一个侧面,是四川“两个加快”实践的一个缩影。这一发展历程,体现了“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不仅有“量”的扩张,而且有“质”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走出了一条具有四川水利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发展必须科学规划

按照省委“新增10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目标任务,针对四川已成灌区配套不足的现状,2009年9月,我省编制了《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纲要》。规划总投资522亿元,相当于新中国成立至“十五”末期四川水利建设投资总和的两倍。规划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86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69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0万亩。规划目标实现后,全省耕地有效灌溉率将由2008年的42%提高到54%,人均有效灌溉面积可达0.55亩。加上其它措施,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亿斤,相当于规划实施前全省粮食产量的14%,改写四川“靠天吃饭”的历史。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成为四川水利建设史上投资额度最大、覆盖面积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工程。“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以其大投入、大规模、大效益,翻开了四川水利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我省还编制实施了汶川地震水利灾后重建规划、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成都经济区水资源配置战略规划、渠江流域防洪规划、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建设规划、成渝经济区水利专项规划、四川藏区水利发展规划、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安宁河谷水利建设规划、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水利建设规划等60余项重要规划。这5年是规划编制最多、审批最多的5年,是规划实施最快、执行最有力的五年,也是规划引领水利建设、规范涉水管理、争取中央支持效益最显著的5年。科学发展必须凝聚力量

科学发展必须统筹兼顾

我省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平原与丘陵、老旱区与洪灾多发区、城市与农村所面临的水问题千差万别。四川水利部门结合各自实际,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流域与区域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度统一。

成都经济区(天府新区)是四川“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五大经济区”之一,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人口、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的33%、50%。随着成渝经济区的规划建设,人口、经济快速增长,需水量刚性增加,原规划的水源工程不能完全满足用水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配置方案。今年2月以来,组织编制完成了《成都经济区水资源配置战略规划》,提出了水资源保障及引青(衣江)济岷(江)初步方案,可从根本上满足成都经济区及天府新区长远发展的水资源需求。

在抓好重点区域的同时,注重兼顾丘陵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水库淹没区等特殊区域,深入开展藏区水利、彝家新寨、富民安康、连片扶贫、牧民定居行动等一系列水利建设,极大改善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了水利区域发展布局。

科学发展必须狠抓落实

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为水利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随之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课题。为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四川逐条研读1号文件,逐项分解责任分工,把每项政策都落到实处。

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全省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省级投资支持原则及筹措方案》,落实了“十二五”全省水利规划投资1567亿元。出台了《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具体事项的通知》,明确按不少于土地出让收益的10%比例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其中省级统筹30%。出台了《四川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办法》,明确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短缺的城市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20%的资金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和水源工程建设。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成立了四川省水务投资集团。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管理办法》、《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使中央战略部署在四川落地生根。

科学发展必须优化方法

在水资源条件深刻变化、经济社会深刻转轨转型的过去5年里,四川水利面临许多过去没有遇到的新情况,面临许多没有现成经验可资借鉴的新问题,这些都要求四川水利人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能力。

一是敢于创新。面对长期以来的“多龙管水”的体制,我省自加压力,力推水务体制改革,提出“2009年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水务局组建”的工作目标。一年之内,全省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全部组建了水务局,初步形成了水资源统一管理格局。

二是勤于总结。注意认真总结群众的创造和基层的探索,将其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中,总结出参与式方法,构建了与群众有效沟通的途径。在农村水利建设中,总结出政府主导,农民投入、社会投入、信贷投入补充的“一主导,三补充”投入机制,解决了农建投入难的问题。在实施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过程中,创造了“竞争立项、集中投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的农建新机制及“三项原则”、“三主思想”、“七步工作法”等做法。这些经验不仅在其它省市水利系统推广,也在省内其它行业广泛推行。

三是善于引导。注意围绕中心抓典型,由抓点到扩面,帮助典型自我加压,带动全局整体推进,让典型在更大的范围内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在重点工作方面,开展了12个全域灌溉试点县建设、30个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县建设。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着力打造安宁河谷农建综合示范片、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示范片、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片、旱山村雨水集蓄利用“一线两片”示范片“四大农建样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抓好广安、达州、凉山等地水土保持大示范建设,启动成渝线水土保持大示范建设。这些典型,通过传思想、给政策、教方法,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 

延伸阅读
上一篇:陕西省建行累计授信18亿元支持水利建设
下一篇:江西:调整高速公路规划 2020年将突破六千公里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四川 六大 亮点

行业相关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