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十年回眸
来源:中国经济网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10年来,我国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屡创新高,仅2011年就落实建设投资3452亿元;三峡工程、治淮工程等开始发挥巨大的防洪抗旱减灾效益;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助力我国粮食半个世纪以来首次…
10年来,我国投入水利建设的资金屡创新高,仅2011年就落实建设投资3452亿元;三峡工程、治淮工程等开始发挥巨大的防洪抗旱减灾效益;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助力我国粮食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八连增;世界上施工规模最大、供水规模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座座水库大坝,镇守江河之上,护卫着万千百姓;
一个个灌溉设施,密布田野之中,润泽着万亩良田;
一批批调水工程,跨越南北之间,贯通着发展活力。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水利部门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推进民生水利,谱写了水利改革发展新篇章。
治洪旱百姓安
每一次灾害的出现,都是对水利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保障能力的巨大考验。在天灾面前,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是水利人肩负的重要使命。
80岁的丁一德老人在荆州生活了60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历史上荆江河段每6年就要溃堤一次。老人亲历过1954年和1998年两次长江大洪水,“洪水像咆哮而来的猛兽,人见到腿都会抖。”7月24日,长江上游形成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然而,这一次,三峡工程没有给滔滔洪水肆虐的机会,通过拦洪削峰,洪水平稳下泄,老人稳坐江边安然乘凉。
水旱灾害频发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在不确定的灾害面前,有备才能无患。按照“除害与兴利结合”的方针,我国对大江、大河、大湖进行了全面系统治理,长江三峡、治淮19项骨干工程、嫩江尼尔基等一批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居世界前列。长江下游河势控制、黄河堤防建设稳步推进,已建成江河堤防近30万公里。防洪薄弱环节逐步加强,1000多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工程全面展开。2008年至2010年,全国7356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完成除险加固,保障了水库下游1.44亿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基本解除了637座县级以上城市、1.61亿亩农田以及大量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溃坝洪水威胁。逐步完善和加强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成为应对灾害的基础。
水文、气象、预警预报、方案预案、队伍、物资等非工程措施的进步,则意味着防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防办主任吴道喜介绍,“仅长江流域已有1600多个自动监测点,实现水位、雨量自动采集、自动传输和自动转发,水量预报精确度达到了几百立方米以内,水位预报达到厘米以内。”7月24日的长江洪峰,水利部水文局、长江委水文局提前几天预报出入库洪峰流量,误差率仅为1%,这正是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的基础。
数据显示,我国防洪减灾效益逐年上升,2011年,洪涝灾害损失主要指标比1990年以来均值偏少4至8成。更为难得的是,10年来,我国应对灾害的防控思路逐渐转变:“在防汛抗洪中,既有效控制洪水又给洪水以出路,合理利用洪水资源;在抗旱减灾中,开源与节流并重,蓄、引、提、调、节等措施并举,既保障生活生产用水安全,又满足生态用水需求。”这种转变,让除害与兴利实现真正结合,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相处。
兴农水粮食丰
在干旱等不利条件影响下,我国粮食生产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八连增,夏粮9年丰收,水利功不可没!
2011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山东省桓台县连续170多天无有效降水,大地“张着嘴”在“喊渴”。正值小麦返青后期,果里镇郝圆村村民杜荣华的脸上却看不出焦虑,“干旱对我们没啥影响,多亏了村里这些年建的灌溉设施,轻轻松松给麦苗浇上返青水,丰收没问题。”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据测算,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多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目前我国有效灌溉面积为9.05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49%的灌区,生产了约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核心在灌区。”“十一五”期间,国家安排投资314亿元,对408处大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全国99处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已经启动。
我国水资源短缺,干旱灾害频发,必须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2000年至2011年,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由2.46亿亩增加到4.3亿亩,其中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由0.88亿亩增加到1.87亿亩。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在连续30多年灌溉用水总量保持零增长的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1.72亿亩,粮食总产量增加了5000多亿斤,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3提高到0.51。
尽管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然而,我们依然面临一些困难,不少农田灌排设施需要升级换代,节水灌溉技术需要进一步推广。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突破资金投入欠缺的瓶颈。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明确“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不久前还明确由中央财政按照20%的比例统筹。
保供水活力现
10年来,我国水资源调控能力不断提高,目前,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7000多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的工地上,工人们一刻不敢松懈地忙碌着,倒计时牌上的时间在一分一秒地减少,提醒着人们距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竣工的日子已经越来越近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一直困扰着我国。2002年,为缓解北方地区干旱缺水的状况,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一举创下多项纪录:世界上施工规模最大、供水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
今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进入冲刺阶段,河南段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主战场。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张野不久前宣布,河南段工程建设已完成任务超六成。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将于2013年底实现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丹江口水库的清水将源源输向北方地区。
10多年来,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代表,我国先后实施了一批引水、调水工程,新辟潘庄线路,多次实施引黄济津应急调水,帮助天津等地渡过缺水难关;采取大规模的“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措施,缓解珠三角地区多个城市发生的“咸潮”……这标志着我国水资源调控能力正在不断提高,目前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7000多亿立方米。
水利促发展,水利惠民生。“现在不管天晴下雨、农忙农闲,我们都不用去挑水了,回家一合电闸,方便、干净的自来水就来了!”重庆市垫江县永安镇凤凰村龙会湾村民王国才说。垫江县水务局从永安镇水厂铺设10多公里供水管道,通过自吸泵加压,清澈的自来水源源不断流入各家各户,地处高台地区,水源极度匮乏的龙会湾村民从此告别了四处找水的历史。
在广大农村地区,饮水安全工程被视作“民心工程”。2005年,党中央提出要用两个五年计划时间解决全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自此,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入新的阶段。“十一五”时期,中央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补助资金590亿元,新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22万处,让2.1亿农村居民告别了饮水不安全的历史。今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力度还会加大。据介绍,到2015年,我国要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
水利跨越发展的大幕已经拉开,盛世兴水的步伐铿锵有力,我们正向着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