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水利跨越式发展中规划计划工作应着力把握的几个问题
来源: 水利部网站|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部署及2012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要…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部署及2012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要求,全面总结2011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科学谋划2012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思路和重点,奋力推进水利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辽宁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王珉书记对开好会议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今天又与政高省长、化明副省长百忙之中莅临会议指导。刚才,政高省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态势、水利改革发展的良好势头,听后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取得良好开局的一年,也是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水利规划计划部门把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突出亮点:一是水利建设投资大幅增加。2011年中央水利投资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41亿元,较上年增加15.9%;地方水利投资规模首次突破两千亿元,达到2311亿元。二是各项水利投资政策相继出台。延长了水利建设基金,13个省份出台了实施细则;计提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了省级统筹;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了省级水利投融资平台。三是新一轮水利建设全面展开。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江西峡江、河南河口村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四是重大水利项目审批步伐加快。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重点水利项目46项,总投资1842亿元,是近几年批复立项、新开工重点项目较多的一年。五是重点水利规划编制扎实推进。17项重点水利规划得到审批,《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报送国务院审批,七大流域综合规划进入协调报批阶段,启动了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完成了一批水利建设专项规划。六是水利改革发展试点全面启动。针对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部分省市、流域开展了推进水利现代化、加快水利改革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三类试点工作。一年来水利改革发展成绩来之不易,各级水利规划计划部门的同志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与会代表和全国从事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抢抓机遇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负重前行突破水利深层次制约的攻坚时期。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松懈抓好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稳定和巩固治水兴水的大好形势;乘势而上解决好事关水利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新局面。下面,我就规划计划工作应着力把握的几个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统筹谋划,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
我国国情特殊、水情复杂,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下,水利工作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搞好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是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一,充分认识加强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是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强调要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对做好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治水兴水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规划,科学确定水利发展长远目标、建设任务、投资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二是实施好大规模水利建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中央明确提出,要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组织实施好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必须首先搞好顶层设计,统筹考虑流域与区域、东中西部、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行业对水利的需求,正确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开发与保护等各种关系,自上而下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各类水利建设,确保大规模水利建设举措有力、推进有序、成效显著。三是破解水利重点领域改革难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已进入攻坚时期,改革任务艰巨、影响极为广泛。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对水利改革发展中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对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行统筹谋划,理清改革思路,明确政策措施,提出总体制度架构,加快水利改革攻坚步伐。
第二,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和科学内涵。一是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要求,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水情和水利工作实际,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自上而下构建涵盖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具有方向性、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总体框架,为实现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提供实施依据。二是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落实中央关于水利的方针部署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导向,系统谋划和有序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上下互动,把水利改革发展作为有机整体,充分考虑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要素的关系,充分吸收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经验,确保顶层设计既能体现国家和政府意志又能体现基层和群众的意愿;坚持整体推动、集中突破,注重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对水利改革发展进行通盘考虑,抓住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力争取得新突破;坚持立足实际、注重实效,从国情民情水情出发,从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结合各地水利发展实际,科学设计方案,强化分类指导,突出可操作性。三是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目前,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方略已经明确,水利规划体系、水法规体系、相关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完善,水利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基础已经形成。当务之急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以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为引领,以建立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等四大体系为目标,以水利规划、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为支撑,构建目标清晰、层次分明、支撑有力的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总体框架。
第三,突出抓好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四项重点工作。一是以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做好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顶层设计。构建以流域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全国抗旱规划为基础,以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专项规划为依托的规划支撑体系;以水法、防洪法为基础,以防汛抗旱、河道管理、蓄滞洪区管理等法规规章为依托的法律支撑体系;以加强蓄滞洪区管理、抗旱管理、调度管理、城市防洪排涝等政策措施为依托的政策支撑体系。二是以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和用水效率为重点,做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顶层设计。构建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饮水安全规划、灌溉发展总体规划、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为主要依托的规划支撑体系;以水法为基础,以节约用水、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量分配、农田水利、地下水管理等法规规章为主要依托的法律支撑体系;以加强供水安全保障、强化节约用水等政策措施为依托的政策支撑体系。三是以改善水生态环境为重点,做好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体系顶层设计。构建以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为基础,全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坡耕地综合整治等相关专项规划为主要依托的规划支撑体系;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为基础,以流域管理、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等法规规章为主要依托的法律支撑体系;以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为主要依托的政策支撑体系。四是以加快水利改革为重点,做好水利科学发展制度体系顶层设计。构建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推进水价改革、提高水利行业能力等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为主要依托的政策支撑体系。
第四,着力完善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战略规划体系。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我部组织研究提出了《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框架方案》,提出了近期做好顶层设计的安排,当前关键要着力抓好一些重点领域的顶层设计,完善水利规划体系、水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体系。其中,水利规划是做好顶层设计的重要抓手,要加快推进以下五项重大水利规划编制工作:一是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针对流域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和控制性指标,对今后一个时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旱灾害防治做出总体部署。二是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在深入分析现状和未来国家、流域和区域水供求态势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优化供水布局、调整水源结构、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保障率的对策措施,切实保障城乡居民、重点区域、重要城市、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的供水安全。三是全国灌溉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两大目标,研究提出今后我国灌溉面积发展的总体规模和空间布局,提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措施以及资金需求。四是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以维护河湖健康、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改善人居水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提出水资源保护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五是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研究提出水土流失总体防治目标,明确分区防治方略、重点治理任务和实施安排。同时,要高度重视水利战略研究,紧紧围绕保障国家水安全总体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二、全力推进,科学实施大规模水利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重要机遇期。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加强民生水利建设,突出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前期论证,注重生态保护,提高投资效益,确保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
第一,推进大规模水利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民生优先。在大规模水利建设中,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全面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一是重点围绕四大体系建设,推进水利科学发展。中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体系,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在水利建设中,要把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行业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全力推动四大体系的逐步建立。二是重点围绕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推进民生水利加快发展。中央提出加强农田水利等五大薄弱环节建设,充分体现了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念和要求。在水利建设中,要全面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西南地区重点水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三是重点围绕加快水利改革,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水利建设中,要重视体制机制创新,重视完善工程项目法人、资金筹措、水价机制、征地移民、运行管理等建设条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期发挥效益。
第二,推进大规模水利建设,必须以规划为依据。实施各类水利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通过科学制定规划,提出水利建设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和实施重点。一是针对水利重点建设领域夯实规划基础。近几年,我们下大力气组织编制了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西南地区重点水源、蓄滞洪区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等多项建设规划,下一步要加快组织编制大中型水库建设、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等专项规划,为有序实施水利建设、拓宽水利建设领域、扩大水利投资规模打好规划基础。二是水利建设项目要以规划确定的战略布局为依据加快推进。东北地区要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灌区建设,着力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粮食主产区用水需求;西北地区要大力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和生态脆弱流域修复治理,适度建设引调水工程,着力解决资源性缺水和生态退化问题;西南地区要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中部地区要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着力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东部地区要增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强水环境治理,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三是水利建设投资要以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依据科学安排。目前,“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和有关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五年估算总投资1.8万亿元,其中中央水利投资约8000亿元,其余1万亿元由地方政府多渠道筹集。各地要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分年度落实好水利建设投资,做到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资金安排相协调,切实防止盲目建设和投资浪费。四是水利建设成效要以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为依据全面评估。要对照规划目标检查和评估水利建设成效,重点对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第三,推进大规模水利建设,必须强化前期工作。前期工作是确保水利建设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强重大水利项目前期论证。“十二五”期间,争取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骨干工程开工建设,包括黄河古贤、珠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等控制性工程,引汉济渭、滇中引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这些重大水利工程涉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技术等诸多方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要针对工程建设的重大制约因素,从建设条件、技术经济指标、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方案比选、优化布局,尽可能减少建设用地和移民数量,千方百计保护好耕地和水资源,为重大水利工程立项建设创造条件,促进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二是加快民生水利前期工作。近年来,中央对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利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完成时限和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大前期工作投入力度,超前安排项目前期工作,创新前期工作组织模式,优化配置技术力量,积极开放水利勘测设计市场,充分利用全社会勘测设计力量,全面加快民生水利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三是着力提高水利前期工作质量。近年来,申请中央立项的水利项目中,能一次通过技术审查的项目较少,客观上反映出项目前期工作还存在深度不够、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推进大规模水利建设,不仅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满足及时开工建设的要求,更要关注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质量。勘测设计单位要保证必要的前期工作周期,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开展前期工作,对提交的前期成果质量终生负责;审查单位要加强工程现场查勘,全面复核设计成果,对出具的审查意见负总责。要加强水利工程节约集约用地,认真做好用地审批工作,坚决杜绝“未批先用”现象。同时,要加快出台水利前期工作成果质量评价管理办法,及时对前期工作成果进行质量评价,建立通报制度和奖惩机制,促进前期工作成果质量的提高。
第四,推进大规模水利建设,必须确保投资效益。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要突出重点,强化管理,确保工程如期建成,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抓住难得机遇,建成一批事关流域和区域发展全局的骨干水利项目。重大水利工程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但同时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制约因素多。因此,在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中,一定要抢抓机遇,统筹安排,确保投资需求,确保工程在合理工期内按时完成,避免半拉子工程、胡子工程。二是发挥县市主体作用,加快面广量大的民生水利项目建设。各地要针对民生水利工程项目数量多、工程规模小、完成时限紧,且主要由县级组织实施的特点,针对基层水利建设管理力量较为薄弱的实际,采取以县为单位统一组建项目法人、项目打捆招标等方式,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强化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等过程管理,将民生水利工程建成精品工程、群众放心工程。三是加强投资监管,确保水利资金安全。新一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大,且80%以上的中央水利投资用于面广量大的中小型工程,进一步增加了投资监管的难度。要继续强化监督检查和审计稽察,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对小型项目要积极探索和完善报账制、先建后补等资金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第五,推进大规模水利建设,必须重视生态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水争地、侵占河湖、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日益突出,给河湖生态带来重大影响。新一轮水利建设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着力维护河湖健康。一是在江河治理中要防止人为侵占河湖。要科学编制河湖治理、岸线利用与保护规划,按照规划治导线实施江河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防止以城市建设、河湖治理等名义盲目裁弯取直、围垦水面和侵占河道滩地。同时,要严格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坚决查处未批先建和不按批准建设方案实施的行为。二是在河流开发中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都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水库建设中,要优化工程建设方案,科学制定调度方案,合理配置河道生态基流,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对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在河湖整治中,要处理好防洪除涝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防止过度“硬化、白化、渠化”,积极采用生物技术护岸护坡,注重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促进水体流动和水量交换,构建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三是在地下水利用中要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补给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遭受破坏恢复十分困难,同时地下水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应急水源,特别要加强涵养和保护。在灌区建设中,凡是通过开发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的,都要充分论证地下水储量和补给状况,科学合理开采地下水,实现采补平衡。要尽快建立国家地下水监测网络,划定限采区和禁采区范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防止超采区进一步扩大和出现新的地下水超采区。
三、优化结构,确保各项水利建设投资需求
大建设需要大投入,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投资规模,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各项水利建设协同推进。
第一,用好用足政策,保证大规模水利建设投资需求。2011年,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在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要乘势而上,进一步增加中央和地方水利投入,发挥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一是积极争取增加中央水利投入。近两年中央水利投入稳步增加,要在稳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新的投资领域,争取增列农村河道综合整治、高效节水灌溉、革命老区水土保持等财政专项;扩大中央财政贴息力度,吸引更多的金融资金投入水利;落实好土地出让收益中的中央统筹部分,有效缓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短缺问题。针对土地出让收益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财政部、水利部正在研究制定中央统筹使用部分土地出让收益的办法。二是加大地方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要用足用好中央明确的各项政策,关键要出台一些刚性的政策措施。在这方面,有的省份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如甘肃明确各级财政每年新增水利投入按新增财政收入的5-10%提取,广西提出“十二五”期间财政预算用于水利的资金年平均增幅在10%以上,其他省份也要抓紧出台一些可操作性强的规定。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明确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比例,但据统计,2011年实际计提的资金仅270亿元,规模明显偏小,且只有17个省份实行了省级统筹。下一步,各地要抓紧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在足额计提资金上下功夫,没有实行省级统筹的省份要抓紧研究出台具体政策。目前,部分地区已出台了新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实施细则,提出了拓宽征收来源渠道的措施。如山东省明确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中提取3%,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中提取15%作为水利建设基金;湖南提出新增建设用地的单位和个人,按缴纳新增建设用地费的10%缴纳水利建设基金。尚未出台实施细则的地区,要在原有征收渠道基础上,借鉴其它地区好的做法和经验,尽快出台本地区拓宽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渠道、扩大征收规模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水利建设基金的作用。
第二,优化投资结构,统筹推进各项重点水利建设。从目前投资落实情况看,要完成好中央明确的各项水利建设目标任务,除了要继续争取增加投资规模外,现有的投资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一要统筹考虑各类水利建设投资需求。根据测算,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需求总规模约4万亿元。从近几年中央水利投资安排情况看,投资结构总体比较合理,重点向民生水利倾斜,尤其是中央有明确时限要求的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建设资金落实情况比较好,年度投资强度较大,基本满足了投资需求;但从长远发展看,还需要建设一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目前投资强度相对不足,与完成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相比,投资缺口较大。对此,我们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确保民生水利工程投资需求的同时,积极扩大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加大骨干水利工程投资强度,大力推进各类水利工程建设。二要足额落实好中央投资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2011年,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水利投入,年度投资规模已突破两千亿元,但中央投资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仍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些地方水利投入总量不足,配套资金到位率低;有些地方虽然水利投资规模较大,但没有优先满足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需求,摊子铺得过大、战线拉得过长,致使资金使用分散,配套资金到位率较低。因此,各地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优先落实中央投资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水利投资效益,这是硬任务、硬要求。三要整合使用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目前,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有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10多项,涉及多个部门,这些资金使用的政策要求、管理方式、投入标准等差异较大。各地要加强县级统筹,进一步发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作用,集中投入,整片推进,有序实施,做到建设一片、见效一片,充分发挥涉水资金整体效益。
第三,抓住政策机遇,拓宽地方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是解决地方水利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各地要切实落实好中央确定的支持水利建设有关金融政策,千方百计扩大水利投融资规模。一是搭建水利投融资平台。目前,各地通过政府注入资本金、土地储备、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已组建省级水利投融资公司24个、市县级水利投融资公司154个。各地要继续争取政府支持,出台优惠政策,为投融资平台配置可有效运作的资源,保障良性运转,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二是用好用足金融支持政策。长期以来,中央财政对部分水利工程建设贷款实行贴息政策,但目前贴息规模还不大,覆盖面还较窄,下一步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扩大贴息范围和规模。各地也要积极落实好水利项目的财政贴息政策。同时,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收益权、储备土地质押等方式,创新水利项目贷款模式。要继续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尽快出台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三是积极争取地方债券用于水利建设。国务院已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融资投向重点之一是中央投资公益性项目的地方配套。有关地方要充分利用地方债券发行权试点的契机,积极争取加大地方债券用于水利建设额度。
四、强化基础,发挥水利统计支撑服务作用
统计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全面、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是制定政策、加强管理、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必须着力强化水利统计的支撑作用。
第一,全面加强统计监测,着力构建现代水利统计体系。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必须建立现代水利统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指标体系。当前,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求水利统计数据信息的提供更加全面、准确、及时,特别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利建设投入、掌握重点工程建设进度、跟踪全国水利“十二五”规划的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实现程度等,对水利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以全局视野和前瞻性眼光,把握新时期水利管理的统计需求,不断拓宽统计范围,完善月报、季报、年报统计制度,建立一套体系完整、口径一致、涵义清晰、频次科学、易于考量的水利统计指标体系。二是广泛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水利统计要加快从传统的填表上报向现代的系统直报转变,从传统的数据采集汇编向现代的信息整合分析转变。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遥测、互联网技术、物联网自动监测等现代信息手段,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传输、报表动态汇总管理、成果相互协调校验,真正将水利统计系统建成基础数据资源的收集整合中心、分析加工中心和更新维护中心。三是着力强化数据的深度解读。水利统计数据来源于水利前沿和基层,蕴含着翔实丰富的信息资源。水利统计工作要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不断强化数据分析和解读,透析复杂现象、剖析薄弱环节、总结内在规律,不仅要提供数据报表,还要提出分析报告,为大规模水利建设提供有力的水利数据支撑。
第二,努力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提高统计管理能力和水平。创新和完善水利统计工作机制,是有效解决统计管理薄弱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的重要手段。一是完善水利统计报表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水利统计已逐步建立起综合统计与专业统计相结合的工作体系。要抓紧修订《水利统计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水利统计一套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水利统计报表制度,在全国、流域和区域的不同层面,建立职责清晰、管理高效、运转协调的水利统计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数据衔接整合。进一步加强水利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整合现有统计渠道,做好统计数据整合衔接,有效解决统计调查重复交叉、数据不一、整合困难等问题,切实提高水利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三是提升基层统计能力。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决定了全国水利统计的整体质量,要健全机构、明确编制、充实人员、落实经费,稳定基层水利统计队伍;要实行统计人员备案登记、持证上岗、监督考核制度;要全面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力争做到每个基层水利单位都有专人负责统计工作,每位基层水利统计工作者都熟练掌握统计工作技能和要求,全面提高基层水利统计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三,切实搞好水利普查,着力提高普查数据成果质量。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各地要高度重视,有效组织、科学安排、全力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水利普查工作。一是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数据质量是普查的生命,关系到普查工作的成败。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必须以确保数据质量为核心,层层落实责任制,逐级把好审核关,全力做好普查数据填报和汇总验收,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二是确保数据全面完整。要认真做好普查数据的全面整理、系统分析和深度开发,与常规统计数据相衔接,与国家基础资源环境数据、其他行业数据以及相关专业数据相协调,形成覆盖全国、内容全面、专业齐全、数据规范的水利基础数据体系。三是确保如期完成任务。高质量完成水利普查工作,是对水利行业执行力的重大考验。各级水利部门和水利普查机构要切实强化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同志要着力抓,加强组织协调,跟踪工作进展,及时解决问题,加强工作推动、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水利普查任务高质量、按期完成。
第四,充分利用普查成果,着力构建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为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超前谋划、提早部署,加快建设体系完整、构架合理、标准统一、动态更新、高效实用的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一是整合信息资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涉及各类普查对象近亿个,不仅包括各类水利信息,还包括城乡居民、工业、农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等信息,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利基础信息体系。二是实现信息共享。要按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做好与现有水利规划计划信息系统、水利投资统计直报系统的有效衔接,做到标准统一、口径一致、接口规范,发挥基础水信息平台的整体效能。三是确保高效利用。要建立健全归口管理、统一发布、数据共享的工作机制,区分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建立信息分类体系,明确各类信息的适用范围和管理要求,建立信息动态更新维护机制,逐步实现各类基础水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最后,我就进一步做好2012年规划计划工作再提几点要求。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要以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治水兴水战略部署为核心,以推动政策配套、完善规划体系、强化前期工作、落实建设投资、加强计划管理、夯实统计基础为重点,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凝心聚力、扎实工作,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一是提高认识,把握宏观。水利规划计划部门的同志们要加强学习,准确把握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和水利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政策举措,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清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大好形势,牢牢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努力争取各级财政投资向水利倾斜,积极争取扩大地方水利建设投资规模,确保中央确定的各项水利建设任务顺利实施。二是明确任务,奋力推进。2012年,水利建设投资规模更大、工程项目更多、建设任务更重。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层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要坚持预算执行进度和资金绩效管理两手抓,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确保资金支付序时、均衡、安全、高效。要合理调配力量,有序落实各项建设安排,逐项研究具体措施,逐一跟踪督导,明确工作节点,抓好关键环节,全面完成年度水利建设任务。三是转变作风,搞好服务。要把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基层水利发展实际,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认真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研判水利发展态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加强协调,争取支持。规划计划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需要协调的问题多、难度大。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对投资安排、工程立项、建设用地、项目环评等方面的支持。要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作用,全方位加强监督检查。要强化水利系统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水利改革发展合力。五是从严要求,廉洁自律。规划计划部门掌握着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投资安排等权力,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集体决策,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和生产安全。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做出表率,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勤奋敬业、业务扎实、作风优良、能打硬仗、廉洁奉公的高素质水利规划计划干部队伍。
同志们,水利事业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规划计划部门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的各项部署,加大工作力度,锐意改革进取,扎实做好工作,努力开创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水利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天我们召开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部署及2012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要求,全面总结2011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科学谋划2012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思路和重点,奋力推进水利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辽宁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王珉书记对开好会议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今天又与政高省长、化明副省长百忙之中莅临会议指导。刚才,政高省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让我们切身感受到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态势、水利改革发展的良好势头,听后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取得良好开局的一年,也是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水利规划计划部门把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作为头等大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突出亮点:一是水利建设投资大幅增加。2011年中央水利投资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141亿元,较上年增加15.9%;地方水利投资规模首次突破两千亿元,达到2311亿元。二是各项水利投资政策相继出台。延长了水利建设基金,13个省份出台了实施细则;计提了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了省级统筹;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了省级水利投融资平台。三是新一轮水利建设全面展开。农田水利、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农村饮水安全等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加快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江西峡江、河南河口村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四是重大水利项目审批步伐加快。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复重点水利项目46项,总投资1842亿元,是近几年批复立项、新开工重点项目较多的一年。五是重点水利规划编制扎实推进。17项重点水利规划得到审批,《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已报送国务院审批,七大流域综合规划进入协调报批阶段,启动了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完成了一批水利建设专项规划。六是水利改革发展试点全面启动。针对水利改革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部分省市、流域开展了推进水利现代化、加快水利改革和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三类试点工作。一年来水利改革发展成绩来之不易,各级水利规划计划部门的同志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与会代表和全国从事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既是抢抓机遇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负重前行突破水利深层次制约的攻坚时期。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松懈抓好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稳定和巩固治水兴水的大好形势;乘势而上解决好事关水利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新局面。下面,我就规划计划工作应着力把握的几个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统筹谋划,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
我国国情特殊、水情复杂,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的新形势下,水利工作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搞好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是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一,充分认识加强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是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强调要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对做好新时期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治水兴水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规划,科学确定水利发展长远目标、建设任务、投资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二是实施好大规模水利建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中央明确提出,要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组织实施好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必须首先搞好顶层设计,统筹考虑流域与区域、东中西部、城市与农村以及不同行业对水利的需求,正确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开发与保护等各种关系,自上而下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各类水利建设,确保大规模水利建设举措有力、推进有序、成效显著。三是破解水利重点领域改革难题,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当前,水利改革发展已进入攻坚时期,改革任务艰巨、影响极为广泛。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对水利改革发展中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对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行统筹谋划,理清改革思路,明确政策措施,提出总体制度架构,加快水利改革攻坚步伐。
第二,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和科学内涵。一是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要求,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水情和水利工作实际,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自上而下构建涵盖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具有方向性、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总体框架,为实现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提供实施依据。二是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落实中央关于水利的方针部署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导向,系统谋划和有序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坚持统筹兼顾、上下互动,把水利改革发展作为有机整体,充分考虑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要素的关系,充分吸收各地在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经验,确保顶层设计既能体现国家和政府意志又能体现基层和群众的意愿;坚持整体推动、集中突破,注重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对水利改革发展进行通盘考虑,抓住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力争取得新突破;坚持立足实际、注重实效,从国情民情水情出发,从水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结合各地水利发展实际,科学设计方案,强化分类指导,突出可操作性。三是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目前,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方略已经明确,水利规划体系、水法规体系、相关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完善,水利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基础已经形成。当务之急是在现有工作基础上,以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为引领,以建立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等四大体系为目标,以水利规划、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为支撑,构建目标清晰、层次分明、支撑有力的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总体框架。
第三,突出抓好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四项重点工作。一是以加强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为重点,做好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顶层设计。构建以流域综合规划、流域防洪规划、全国抗旱规划为基础,以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专项规划为依托的规划支撑体系;以水法、防洪法为基础,以防汛抗旱、河道管理、蓄滞洪区管理等法规规章为依托的法律支撑体系;以加强蓄滞洪区管理、抗旱管理、调度管理、城市防洪排涝等政策措施为依托的政策支撑体系。二是以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和用水效率为重点,做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顶层设计。构建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为基础,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饮水安全规划、灌溉发展总体规划、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为主要依托的规划支撑体系;以水法为基础,以节约用水、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量分配、农田水利、地下水管理等法规规章为主要依托的法律支撑体系;以加强供水安全保障、强化节约用水等政策措施为依托的政策支撑体系。三是以改善水生态环境为重点,做好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体系顶层设计。构建以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土保持规划为基础,全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坡耕地综合整治等相关专项规划为主要依托的规划支撑体系;以水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为基础,以流域管理、水功能区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等法规规章为主要依托的法律支撑体系;以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措施为主要依托的政策支撑体系。四是以加快水利改革为重点,做好水利科学发展制度体系顶层设计。构建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深化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推进水价改革、提高水利行业能力等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为主要依托的政策支撑体系。
第四,着力完善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战略规划体系。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我部组织研究提出了《水利改革发展顶层设计框架方案》,提出了近期做好顶层设计的安排,当前关键要着力抓好一些重点领域的顶层设计,完善水利规划体系、水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体系。其中,水利规划是做好顶层设计的重要抓手,要加快推进以下五项重大水利规划编制工作:一是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针对流域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的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和控制性指标,对今后一个时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旱灾害防治做出总体部署。二是全国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在深入分析现状和未来国家、流域和区域水供求态势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优化供水布局、调整水源结构、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保障率的对策措施,切实保障城乡居民、重点区域、重要城市、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的供水安全。三是全国灌溉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两大目标,研究提出今后我国灌溉面积发展的总体规模和空间布局,提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重点措施以及资金需求。四是全国水资源保护规划。以维护河湖健康、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改善人居水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提出水资源保护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五是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研究提出水土流失总体防治目标,明确分区防治方略、重点治理任务和实施安排。同时,要高度重视水利战略研究,紧紧围绕保障国家水安全总体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二、全力推进,科学实施大规模水利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重要机遇期。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突出加强民生水利建设,突出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前期论证,注重生态保护,提高投资效益,确保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
第一,推进大规模水利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民生优先。在大规模水利建设中,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紧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全面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一是重点围绕四大体系建设,推进水利科学发展。中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体系,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在水利建设中,要把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行业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全力推动四大体系的逐步建立。二是重点围绕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推进民生水利加快发展。中央提出加强农田水利等五大薄弱环节建设,充分体现了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念和要求。在水利建设中,要全面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西南地区重点水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三是重点围绕加快水利改革,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水利建设中,要重视体制机制创新,重视完善工程项目法人、资金筹措、水价机制、征地移民、运行管理等建设条件,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期发挥效益。
第二,推进大规模水利建设,必须以规划为依据。实施各类水利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通过科学制定规划,提出水利建设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和实施重点。一是针对水利重点建设领域夯实规划基础。近几年,我们下大力气组织编制了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西南地区重点水源、蓄滞洪区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等多项建设规划,下一步要加快组织编制大中型水库建设、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等专项规划,为有序实施水利建设、拓宽水利建设领域、扩大水利投资规模打好规划基础。二是水利建设项目要以规划确定的战略布局为依据加快推进。东北地区要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灌区建设,着力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粮食主产区用水需求;西北地区要大力推进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和生态脆弱流域修复治理,适度建设引调水工程,着力解决资源性缺水和生态退化问题;西南地区要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中部地区要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着力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东部地区要增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强水环境治理,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三是水利建设投资要以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依据科学安排。目前,“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和有关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五年估算总投资1.8万亿元,其中中央水利投资约8000亿元,其余1万亿元由地方政府多渠道筹集。各地要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分年度落实好水利建设投资,做到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和资金安排相协调,切实防止盲目建设和投资浪费。四是水利建设成效要以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为依据全面评估。要对照规划目标检查和评估水利建设成效,重点对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总体评价。
第三,推进大规模水利建设,必须强化前期工作。前期工作是确保水利建设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的重要基础。一是加强重大水利项目前期论证。“十二五”期间,争取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骨干工程开工建设,包括黄河古贤、珠江大藤峡、淮河出山店等控制性工程,引汉济渭、滇中引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这些重大水利工程涉及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技术等诸多方面,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要针对工程建设的重大制约因素,从建设条件、技术经济指标、社会和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证、方案比选、优化布局,尽可能减少建设用地和移民数量,千方百计保护好耕地和水资源,为重大水利工程立项建设创造条件,促进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二是加快民生水利前期工作。近年来,中央对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利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完成时限和要求。各地要切实加大前期工作投入力度,超前安排项目前期工作,创新前期工作组织模式,优化配置技术力量,积极开放水利勘测设计市场,充分利用全社会勘测设计力量,全面加快民生水利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三是着力提高水利前期工作质量。近年来,申请中央立项的水利项目中,能一次通过技术审查的项目较少,客观上反映出项目前期工作还存在深度不够、质量不高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推进大规模水利建设,不仅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满足及时开工建设的要求,更要关注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质量。勘测设计单位要保证必要的前期工作周期,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开展前期工作,对提交的前期成果质量终生负责;审查单位要加强工程现场查勘,全面复核设计成果,对出具的审查意见负总责。要加强水利工程节约集约用地,认真做好用地审批工作,坚决杜绝“未批先用”现象。同时,要加快出台水利前期工作成果质量评价管理办法,及时对前期工作成果进行质量评价,建立通报制度和奖惩机制,促进前期工作成果质量的提高。
第四,推进大规模水利建设,必须确保投资效益。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要突出重点,强化管理,确保工程如期建成,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抓住难得机遇,建成一批事关流域和区域发展全局的骨干水利项目。重大水利工程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但同时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制约因素多。因此,在新一轮大规模水利建设中,一定要抢抓机遇,统筹安排,确保投资需求,确保工程在合理工期内按时完成,避免半拉子工程、胡子工程。二是发挥县市主体作用,加快面广量大的民生水利项目建设。各地要针对民生水利工程项目数量多、工程规模小、完成时限紧,且主要由县级组织实施的特点,针对基层水利建设管理力量较为薄弱的实际,采取以县为单位统一组建项目法人、项目打捆招标等方式,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强化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等过程管理,将民生水利工程建成精品工程、群众放心工程。三是加强投资监管,确保水利资金安全。新一轮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大,且80%以上的中央水利投资用于面广量大的中小型工程,进一步增加了投资监管的难度。要继续强化监督检查和审计稽察,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对小型项目要积极探索和完善报账制、先建后补等资金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第五,推进大规模水利建设,必须重视生态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水争地、侵占河湖、水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日益突出,给河湖生态带来重大影响。新一轮水利建设要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着力维护河湖健康。一是在江河治理中要防止人为侵占河湖。要科学编制河湖治理、岸线利用与保护规划,按照规划治导线实施江河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防止以城市建设、河湖治理等名义盲目裁弯取直、围垦水面和侵占河道滩地。同时,要严格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坚决查处未批先建和不按批准建设方案实施的行为。二是在河流开发中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建设实施、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都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水库建设中,要优化工程建设方案,科学制定调度方案,合理配置河道生态基流,最大程度地降低工程对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在河湖整治中,要处理好防洪除涝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防止过度“硬化、白化、渠化”,积极采用生物技术护岸护坡,注重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促进水体流动和水量交换,构建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网体系。三是在地下水利用中要防止过度开采。地下水补给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遭受破坏恢复十分困难,同时地下水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应急水源,特别要加强涵养和保护。在灌区建设中,凡是通过开发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的,都要充分论证地下水储量和补给状况,科学合理开采地下水,实现采补平衡。要尽快建立国家地下水监测网络,划定限采区和禁采区范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防止超采区进一步扩大和出现新的地下水超采区。
三、优化结构,确保各项水利建设投资需求
大建设需要大投入,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投资规模,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各项水利建设协同推进。
第一,用好用足政策,保证大规模水利建设投资需求。2011年,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在建立健全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要乘势而上,进一步增加中央和地方水利投入,发挥公共财政的主渠道作用。一是积极争取增加中央水利投入。近两年中央水利投入稳步增加,要在稳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新的投资领域,争取增列农村河道综合整治、高效节水灌溉、革命老区水土保持等财政专项;扩大中央财政贴息力度,吸引更多的金融资金投入水利;落实好土地出让收益中的中央统筹部分,有效缓解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短缺问题。针对土地出让收益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财政部、水利部正在研究制定中央统筹使用部分土地出让收益的办法。二是加大地方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要用足用好中央明确的各项政策,关键要出台一些刚性的政策措施。在这方面,有的省份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如甘肃明确各级财政每年新增水利投入按新增财政收入的5-10%提取,广西提出“十二五”期间财政预算用于水利的资金年平均增幅在10%以上,其他省份也要抓紧出台一些可操作性强的规定。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明确了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比例,但据统计,2011年实际计提的资金仅270亿元,规模明显偏小,且只有17个省份实行了省级统筹。下一步,各地要抓紧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在足额计提资金上下功夫,没有实行省级统筹的省份要抓紧研究出台具体政策。目前,部分地区已出台了新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实施细则,提出了拓宽征收来源渠道的措施。如山东省明确从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中提取3%,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中提取15%作为水利建设基金;湖南提出新增建设用地的单位和个人,按缴纳新增建设用地费的10%缴纳水利建设基金。尚未出台实施细则的地区,要在原有征收渠道基础上,借鉴其它地区好的做法和经验,尽快出台本地区拓宽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渠道、扩大征收规模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发挥水利建设基金的作用。
第二,优化投资结构,统筹推进各项重点水利建设。从目前投资落实情况看,要完成好中央明确的各项水利建设目标任务,除了要继续争取增加投资规模外,现有的投资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一要统筹考虑各类水利建设投资需求。根据测算,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需求总规模约4万亿元。从近几年中央水利投资安排情况看,投资结构总体比较合理,重点向民生水利倾斜,尤其是中央有明确时限要求的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建设资金落实情况比较好,年度投资强度较大,基本满足了投资需求;但从长远发展看,还需要建设一批重大水利骨干工程,目前投资强度相对不足,与完成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相比,投资缺口较大。对此,我们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确保民生水利工程投资需求的同时,积极扩大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加大骨干水利工程投资强度,大力推进各类水利工程建设。二要足额落实好中央投资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2011年,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水利投入,年度投资规模已突破两千亿元,但中央投资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仍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些地方水利投入总量不足,配套资金到位率低;有些地方虽然水利投资规模较大,但没有优先满足中央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需求,摊子铺得过大、战线拉得过长,致使资金使用分散,配套资金到位率较低。因此,各地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优先落实中央投资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确保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水利投资效益,这是硬任务、硬要求。三要整合使用各类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目前,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有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10多项,涉及多个部门,这些资金使用的政策要求、管理方式、投入标准等差异较大。各地要加强县级统筹,进一步发挥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作用,集中投入,整片推进,有序实施,做到建设一片、见效一片,充分发挥涉水资金整体效益。
第三,抓住政策机遇,拓宽地方水利建设投融资渠道。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是解决地方水利建设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各地要切实落实好中央确定的支持水利建设有关金融政策,千方百计扩大水利投融资规模。一是搭建水利投融资平台。目前,各地通过政府注入资本金、土地储备、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已组建省级水利投融资公司24个、市县级水利投融资公司154个。各地要继续争取政府支持,出台优惠政策,为投融资平台配置可有效运作的资源,保障良性运转,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二是用好用足金融支持政策。长期以来,中央财政对部分水利工程建设贷款实行贴息政策,但目前贴息规模还不大,覆盖面还较窄,下一步要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扩大贴息范围和规模。各地也要积极落实好水利项目的财政贴息政策。同时,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通过收益权、储备土地质押等方式,创新水利项目贷款模式。要继续加强与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尽快出台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三是积极争取地方债券用于水利建设。国务院已批准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融资投向重点之一是中央投资公益性项目的地方配套。有关地方要充分利用地方债券发行权试点的契机,积极争取加大地方债券用于水利建设额度。
四、强化基础,发挥水利统计支撑服务作用
统计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全面、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是制定政策、加强管理、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全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必须着力强化水利统计的支撑作用。
第一,全面加强统计监测,着力构建现代水利统计体系。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必须建立现代水利统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指标体系。当前,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求水利统计数据信息的提供更加全面、准确、及时,特别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利建设投入、掌握重点工程建设进度、跟踪全国水利“十二五”规划的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实现程度等,对水利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以全局视野和前瞻性眼光,把握新时期水利管理的统计需求,不断拓宽统计范围,完善月报、季报、年报统计制度,建立一套体系完整、口径一致、涵义清晰、频次科学、易于考量的水利统计指标体系。二是广泛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水利统计要加快从传统的填表上报向现代的系统直报转变,从传统的数据采集汇编向现代的信息整合分析转变。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遥测、互联网技术、物联网自动监测等现代信息手段,实现数据自动采集传输、报表动态汇总管理、成果相互协调校验,真正将水利统计系统建成基础数据资源的收集整合中心、分析加工中心和更新维护中心。三是着力强化数据的深度解读。水利统计数据来源于水利前沿和基层,蕴含着翔实丰富的信息资源。水利统计工作要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不断强化数据分析和解读,透析复杂现象、剖析薄弱环节、总结内在规律,不仅要提供数据报表,还要提出分析报告,为大规模水利建设提供有力的水利数据支撑。
第二,努力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提高统计管理能力和水平。创新和完善水利统计工作机制,是有效解决统计管理薄弱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的重要手段。一是完善水利统计报表制度。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水利统计已逐步建立起综合统计与专业统计相结合的工作体系。要抓紧修订《水利统计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水利统计一套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水利统计报表制度,在全国、流域和区域的不同层面,建立职责清晰、管理高效、运转协调的水利统计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数据衔接整合。进一步加强水利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整合现有统计渠道,做好统计数据整合衔接,有效解决统计调查重复交叉、数据不一、整合困难等问题,切实提高水利统计数据的权威性。三是提升基层统计能力。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决定了全国水利统计的整体质量,要健全机构、明确编制、充实人员、落实经费,稳定基层水利统计队伍;要实行统计人员备案登记、持证上岗、监督考核制度;要全面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力争做到每个基层水利单位都有专人负责统计工作,每位基层水利统计工作者都熟练掌握统计工作技能和要求,全面提高基层水利统计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三,切实搞好水利普查,着力提高普查数据成果质量。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各地要高度重视,有效组织、科学安排、全力推进,确保高质量完成水利普查工作。一是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数据质量是普查的生命,关系到普查工作的成败。各级水利普查机构必须以确保数据质量为核心,层层落实责任制,逐级把好审核关,全力做好普查数据填报和汇总验收,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二是确保数据全面完整。要认真做好普查数据的全面整理、系统分析和深度开发,与常规统计数据相衔接,与国家基础资源环境数据、其他行业数据以及相关专业数据相协调,形成覆盖全国、内容全面、专业齐全、数据规范的水利基础数据体系。三是确保如期完成任务。高质量完成水利普查工作,是对水利行业执行力的重大考验。各级水利部门和水利普查机构要切实强化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同志要着力抓,加强组织协调,跟踪工作进展,及时解决问题,加强工作推动、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水利普查任务高质量、按期完成。
第四,充分利用普查成果,着力构建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为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必须超前谋划、提早部署,加快建设体系完整、构架合理、标准统一、动态更新、高效实用的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一是整合信息资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涉及各类普查对象近亿个,不仅包括各类水利信息,还包括城乡居民、工业、农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等信息,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利基础信息体系。二是实现信息共享。要按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做好与现有水利规划计划信息系统、水利投资统计直报系统的有效衔接,做到标准统一、口径一致、接口规范,发挥基础水信息平台的整体效能。三是确保高效利用。要建立健全归口管理、统一发布、数据共享的工作机制,区分不同类别、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建立信息分类体系,明确各类信息的适用范围和管理要求,建立信息动态更新维护机制,逐步实现各类基础水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最后,我就进一步做好2012年规划计划工作再提几点要求。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实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水利规划计划工作要以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治水兴水战略部署为核心,以推动政策配套、完善规划体系、强化前期工作、落实建设投资、加强计划管理、夯实统计基础为重点,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凝心聚力、扎实工作,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一是提高认识,把握宏观。水利规划计划部门的同志们要加强学习,准确把握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和水利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政策举措,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清水利改革发展面临的大好形势,牢牢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努力争取各级财政投资向水利倾斜,积极争取扩大地方水利建设投资规模,确保中央确定的各项水利建设任务顺利实施。二是明确任务,奋力推进。2012年,水利建设投资规模更大、工程项目更多、建设任务更重。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层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要坚持预算执行进度和资金绩效管理两手抓,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强化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确保资金支付序时、均衡、安全、高效。要合理调配力量,有序落实各项建设安排,逐项研究具体措施,逐一跟踪督导,明确工作节点,抓好关键环节,全面完成年度水利建设任务。三是转变作风,搞好服务。要把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基层水利发展实际,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认真分析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研判水利发展态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加强协调,争取支持。规划计划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需要协调的问题多、难度大。要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对投资安排、工程立项、建设用地、项目环评等方面的支持。要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作用,全方位加强监督检查。要强化水利系统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水利改革发展合力。五是从严要求,廉洁自律。规划计划部门掌握着规划编制、项目审批、投资安排等权力,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集体决策,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和生产安全。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做出表率,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勤奋敬业、业务扎实、作风优良、能打硬仗、廉洁奉公的高素质水利规划计划干部队伍。
同志们,水利事业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规划计划部门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的各项部署,加大工作力度,锐意改革进取,扎实做好工作,努力开创水利规划计划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水利更好更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