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中国投346.6亿元防治地下水污染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我国第一部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规划正式发布。近日,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对外发布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这标志着地下水这一战略资…
我国第一部地下水污染防治的规划正式发布。
近日,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对外发布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
“这标志着地下水这一战略资源的污染防治工作,正式、高层次的纳入国家层面的决策。”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在《规划》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规划》确立了未来十年的两个有限的目标,即到2015年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初步控制地下水污染源,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全面建立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到2020年,对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实现全面监控,重要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高,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基本建成。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规划》提出了调查评估、污染防治、修复试点这三项主要任务。为此,国家将在未来投入346.6亿元,其中迫切需要开展的优选项目需投资88.8亿元,重点项目需投资257.8亿元。
“由于地下水的修复技术极其复杂,我国地下水修复处理的技术能力相当薄弱。因此《规划》会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环保部污染防治司饮用水处处长石效卷对本报记者表示,“地下水处理的相关产业将成为环保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投入27亿查545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污染
全国浅层地下水资源37%达不到三类水质
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是《规划》确定的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之一。
《规划》显示,全国地下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每年8218亿立方米,其中北方占30%为2458亿立方米,南方占70%为5760亿立方米。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地下水的开发量也在逐步增加,由上世纪70年代的570亿立方米跃至2009年的1098亿立方米,地下水已占总供水量的18%,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均来自地下水;全国655个城市中,超过60%的城市有地下水饮用水源。
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工作刚刚起步。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陶庆法在《规划》发布会上介绍,根据2000-2002年国土资源部“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全国地下水环境质量“南方优于北方,山区优于平原,深层优于浅层”。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评价,全国浅层地下水资源有37%的面积达不到三类水质标准。
同时,国土资源部从2005年起,开展了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淮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的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调查面积为44万平方米,采集和检测地下水样品1.2万多组。以重金属、“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微量有机物为重点调查对象。
调查发现,主要城市及城镇周边地区地下水中普遍检测出有毒微量有机污染物指标,检出率较高,表明普遍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但是超标率较低。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铅、砷检出率达到45.7%、39.1%。
“尽管我国对重点区域的地下水质量方面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尚未系统开展全国范围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估,难以完整描述地下水环境质量及污染情况。”赵华林对本报记者表示,“因此《规划》将地下水污染调查作为重点任务之一。”
根据《规划》,国家将投入27亿,开展区域和重点地区共545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污染调查。其中,区域调查按照1:25万比例尺以上的精度,包括盆地和低山丘陵地区的调查,覆盖所有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和潜在开发区,调查面积为440万平方公里;重点地区开展1:5万比例尺精度的调查,部署在地市级以上城市人口密集区、潜在污染源分布区和大型饮用水水源区,调查面积为105万公里。
将建20445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
要基本实现对全国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测
“调查只是摸清地下水状况的一个步骤,在调查之后进行定点监测,也是摸底地下水污染的重要环节,在中国重化工化趋势不断加重的背景下更应如此。”一位地下水污染治理专家对本报记者指出,《规划》也提出要充分衔接“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监测网络,统筹规划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
资料显示,我国的地下水监测工作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随后根据全国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而逐步完善。
陶庆法介绍,目前我国已形成国家、省、市三级监测网,建成区域地下水监测点23784个(其中泉水监测点364个),监测面积约为100万平方公里。
“近年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水质呈下降趋势的城市分别达到16%,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平原地区。”陶庆法表示。
本报记者了解到,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正在共同组织设施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经过2004-2009年五年论证后,由水利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同申报之后,《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建议书》已于2010年11月获国务院批复。目前,该工程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
“该工程若能如期建成,全国将建立20445个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国土部将主要从控制区域、控制各类水岩组、监测监督防治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污染及保护地质环境方面,建设完善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点10147个。”陶庆法介绍。
根据有关专家介绍,该工程的建设,将基本实现对全国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测,特别是对大型平原、盆地及岩溶山区地下水动态的监测,这将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地下水的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地下水监测方面,北京先行一步。北京已在2010年年底建成平原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包括区域地下水环境监测网和重点污染源专项监控网,共有1182眼监测井。有关资料显示,该项目总投资8476万元,覆盖北京全部平原区。
地下水处理将成为新兴环保产业
水污染治理技术、环境修复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环境服务业将兴起
在调查评价之外,《规划》提出的另外两项主要任务为污染防治和修复试点。
赵华林表示,在地下水的污染防治方面首先要保障地下水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为此环保部将依法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建设项目和排污口,建立地下水饮用水水源风险防范机制,制定超标地下水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方案,对地下水污染隐患进行限期治理。
同时,环保部将切断四类地下水污染来源,即:严格控制影响地下水的城镇污染、强化重点工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类控制农业面源对地下水污染、加强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控。
同时,国家将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工业危险废物堆存、垃圾填埋、矿山开采、石油化工行业生产(包括勘探开发、加工、储运和销售)等区域,筛选典型污染场地,积极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工作,并开展海水入侵综合防治示范,切断废弃钻井、矿井、取水井等地下水污染途径。
“上述两项任务将催生一个新的产业,即地下水处理的相关产业,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和环境修复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环境服务业。”石效卷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的相关产业几乎是空白,未来这一产业将成为新兴的环保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对此,《规划》提出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适用的地下水治理技术及管理经验,并制定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和指南,逐步建立先进实用技术目录,积极培育相关产业。
为了完成《规划》确定的前述三项任务,国家将在未来十年投资346.6亿元。
对于资金来源,参与《规划》的专家介绍,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由项目所在地政府负责,以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企业为主,各级政府要把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于符合国家支持政策的规划项目,待具备条件后,可在现有投资渠道中予以统筹考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延伸阅读
- 上一篇:“电力天路”建成投入试运营 下一篇:房地产调控不会放松 降价趋势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