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股份热轧作业部落实集团、公司两级“两会”部署,全力以赴推进极低成本运行,精打细算严控消耗和费用,深挖降本空间,探索加热炉“3+2”生产模式,即热轧两线交替双炉生产,阶段性恢复“3+3”模式,向极致效率要极致效益,追求极低成本。较之“3+3”生产模式,燃耗降低约4.1%,天然气外购费用日均降低12.8万元,日均节省外购电费用约8.55万元,实现降本约21.35万元/天。
降本不降效,瓶颈攻关打牢基础。2021年,受环保加严、能源紧缺等多重因素影响,热轧产线出现阶段性的坯料不足。热轧作业部党委远规划细谋划,以变应变,在不断创新中开拓降本增效的新空间,全面部署技术瓶颈攻关,为探索“3+2”生产新模式打基础筑根基。生产技术室在作业部党委的指导下,牵头梳理加热炉工序“卡脖子”难题,协同制造部、技术中心开展项目攻关。通过制定板坯传隔时间与入炉温度的对应关系,明确了冷热混装的规则,同时制定高低温混排规则,推进集批排产,促进2160产线冷热混装比例降低了33%。通过开展出炉温度归并优化、IF钢与BH钢极限规格要料厚度优化等工作,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低温轧制技术奠定坚实基础,IF钢平均出炉温度优于对标企业,低温出炉比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通过优化各品种钢级划分和必要炉温设定参数、开发加热段间温度控制联动功能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自动烧钢模型的优化,2160自动烧钢比例同比提高51%。随着多项“卡脖子”难题的相继攻克,加热效能得到大幅提高,为“3+2”生产新模式的探索打下良好基础。
减炉不减产,产线提效下足功夫。热轧作业部主动加压,统筹部署两条热轧线加热炉“3+2”生产组织。强化工序协同,与炼钢作业部、制造部构建实时联动机制,综合考虑坯料平衡、品种结构、订单兑现、下工序原料供应、月末资金占用等多重因素,科学排产,无缝衔接,全面推进两线交替双炉生产组织模式,促进燃耗和碳排放双降低。两条热轧线全面梳理高效轧制的关键点,精准发力,持续提升,力保产量不减少,效能不下降。
2160产线瞄准提高机时产量、降低轧制间隔的目标,开展系列攻关。缩短板坯在炉时间是提升加热炉出钢节奏的有效途径,借助精益管理工具,针对每张计划单进行具体数据分析,查找在炉时间影响因素,制定相应措施,分品种小批量开展实验,科学论证优化方案,进而进行系统固化。与制造部协同开展酸洗结构极限规格的高入炉温度装炉攻关,试验结果呈现良好的轧制稳定性,2.0毫米薄规格最短在炉时间降至180分钟以内,进而减少了此规格产品的排程及投料次数,产能得到进一步释放。通过在粗轧区设定最优抛钢距离,投入R1机后摆钢功能,在精轧区设置轧制动态水功能等优化措施,有效提高出钢节奏,4月份平均轧制间隔较2021年下降5.6秒,创造了三炉轧制间隔最好水平。通过持续攻关,2160加热炉4月份平均在炉时间同比减少10分钟。月均机时块数达到31.4块,平均机时产量731吨,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月内累计三次打破班产卷数及吨位纪录。
1580产线不断强化排产组织,持续优化工艺技术,全力提升双炉生产效率。结合产线轧制品种特点及下工序要料计划,将酸洗板和硅钢两类主打产品分类集中排产,充分利用硅钢热装率高、规格集中、批量大的优势,开展双炉生产模式。产线以股份公司全流程热管理项目为抓手,梳理优化板坯保温设备的使用规则,编制《关于酸洗板专坑专用的推进管理要求》,进一步优化酸洗板“掉队坯”排产规则,加强保温坑管理,紧盯炼钢浇次安排和保温坑状态,全面提高热装热送率,进一步降低燃耗费用。积极开展对标一流、产线对标系列工作,通过持续优化换辊时序,细化管理措施,4月份平均换辊时间环比降低15秒。最快换辊时间破8进7,平均换辊时间向9分钟迈进。产线保持着高效低耗的良好态势。
停炉不停工,炉役检修抓准时机。4月16日起,1580产线开始双炉生产,而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厂区封控管理,广大干部职工舍小家顾大家,“疫”无反顾住厂保产,以强大的执行力落实党委各项决策。这期间,作业部充分利用停炉机会安排年检及炉役。23天的时间里,圆满完成三座加热炉的炉役,清理炉渣408吨,更换和修补耐材116吨,更换和修复阀门110个,疏通点火管道78根,测量垫块标高1400余次,累计完成82项检修任务,三座加热炉的7次启停操作。此次炉役为系列年修分担了压力,为接下来的高效低耗生产蓄足了力。
下一步,热轧作业部将围绕高产低耗持续发力,不断挖潜降本空间,全力追求极低成本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