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楼市股市大分化时代击垮散户的是这个

来源:兰格钢铁|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楼市小阳春,股市大阳春,扒皮看一看,两极大分化。 一,楼市小阳春真相大不同 根据中指院2月数据,100个城市中,56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39个城市房价环比下跌,5个城市持平,房价走…

 楼市小阳春,股市大阳春,扒皮看一看,两极大分化。

   一,楼市小阳春真相大不同

   根据中指院2月数据,100个城市中,56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39个城市房价环比下跌,5个城市持平,房价走势大体上涨。

   3月份,百城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14759元,环比上涨0.24%,涨幅较上月扩大0.14个百分点。从涨跌城市个数看,百城中,62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36个城市环比下跌,2个城市与上月持平。

   平安证券的研究印证了阳春的到来。3月单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增长21%,楼市整体表现好于预期,主流房企2019年销售目标增长10%~20%。随着按揭利率下行及政策预期改善,预计核心城市楼市有望延续缓慢复苏,三四线楼市短期仍有调整压力。

   这一波上涨最厉害的城市,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

   北京很扎眼。中原数据显示,3月北京新房总成交额339.49亿元,创下了一年来成交第二高,仅次于去年12月。其中居住类产品成交295.77亿元,环比今年2月大增194%,共销售7055套,环比2月激增5162套。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3月北京链家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增加1.5倍,同比增加23.2%。

   深圳更扎眼。房贷利率下降,房产交易增值税附加税下调,深圳从12%下降到6%,税收下降,去化上升。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3月1日至24日,深圳新房住宅共成交2727套,一手住宅开盘去化约55%。市场供应与访客指数双涨,预计成交将继续回升。

   来自Q房网数据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深圳住宅成交量连续5周环比上升,有家大中介一家门店业绩排名第一的销售人员,3月份销售佣金入账13.58万元。

   杭州、成都、南京等热点城市。成交和土地全都入春。3月21日、22日,南京河西的2个楼盘公开摇号,共有7766人参加购房摇号,中签率分别约为6%和7.8%。

   火爆的楼盘地段好,价格相当于周边二手房,买新房等于23倍市盈率、一周只发一只新股的前提下打新股,是无风险套利。

   二,有涨有跌有笑有哭

   面对房价上涨,请淡定,我们对房地产判断不变。

   房地产价格总体稳定,区间震荡,一年上涨幅度大约在6%左右,涨幅不会超过2016年到2018年的平均涨幅。

   中指院公布的房价对比数据,2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4724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10%,涨幅较上个月收窄0.12个百分点。同比上涨4.62%,涨幅较上个月收窄0.28个百分点。百城房价同比、环比增速收窄。房价是在上涨,但速度可控。

   房价如此走势,预示着稳房价政策效果不错。中国房价不是波音机737MAX。

   一只眼睛看到房价涨,另一只眼睛得看到库存和房价跌。

   2019年至今,上海一线房价下跌0.1%(安居客数据),广州房价下跌1.07%,天津房价下跌0.23%,温州房价下跌1.46%,鹤岗房价下跌了28.48%。三亚房价总体上升,隔了几十里的陵水冷清得要死。

   就算北京房价大涨,要看到,库存量在上升,现在上涨不过是在为库存井喷腾时间。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暂停供应一段时间后,3月下半月,北京限竞房再次开始井喷供应,合计9个项目入市3645套。从2018年6月10日开始,截止到2019年3月,北京合计入市限竞房项目达到了45个项目,合计66期,供应住宅套数达到了30146套,网签数据合计只有7479套。平均网签均价为50011元每平米,网签完成78.17万平米,按照面积计算网签完成率只有21.6%。考虑网签数据滞后的因素,实际销售比例也依然只有40%。

   当然,京沪楼市安全边际很高,主要表现在二手房成交量与成交价格维持在高位。

   房地产此轮上涨,是一城一策细化调整的结果,一些城市放松,另一些城市收紧,这意味着,房地产价格中枢总体会缓慢抬升,市场保持平稳,但在一段时间内,城市间两极分化加剧。比如这段时间北京涨、厦门涨,武汉跌、郑州跌,再过三个月,就该倒过来了。

   不仅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的两极分化也在加剧。

   今年一季度,销售额超过百亿的企业均值为322.9亿元,龙头房企的领先优势继续扩大,碧桂园、万科、恒大、保利4家房企销售额均超1000亿元,均值达1357.5亿元。碧桂园最高,销售额1700亿元。

   我们对房地产的判断很明确,房住不炒预期不变,千城千策预期不变,小阳春是政策气候变化和市场周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市场两极分化非常明确。

   我们继续看好一线、准一线城市,东莞等卫星城,和具有特色产业的特色城市。

   三,股市大分化盯住长期资金和大资金

   股市继续上冲,行业处于普涨走势,但股市将如房地产一样,进入大规模分化期。

   3月25日,股市大跌,我们认为股指很漂亮,不必担忧。

   原因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想了解的檀香请看3月26号《A股指数走得太漂亮了》这篇文章,我们够实诚的了,那是压箱底的分析办法。

   股市看宏观数据,看货币政策,这两者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宏观数据短期内超过预期。看北上资金,看长期资金,看外资,这些未来最重要的资金,他们怎么进行板块和企业的配置。还有,妖股风向标如东方通讯等,可以比较准确的测量出政策温度。

   按照这样的分析方法,我们认为,股市在经过盘整后,有继续上攻的动力。

   今天要跟大家说另一句实话,虽然外表温度一样,但市场内地运作逻辑已经有天壤之别,以后是两极分化的时代。

   3月25号上证指数下行,3月28号之后开始新一轮反攻,到4月2日,三大股指延续震荡走高,午后开盘,沪指报3187.09点,涨0.53%;深成指报10326.07点,涨0.57%;创业板指报1772.35点,涨0.65%。这一轮股市上涨,看上去跟其他时候没区别,轮动,妖股该涨的继续涨。

   实际上,以前市场看游资,现在看长期资金和外资,长资取代短资,机构取代散户是大势所趋。长期稳健收益与无风险套利,成为主要的投资策略。

   长期资金包括养老金和国外长期配置资金。这两年几乎每一个关于股市的重要会议,都会提到长期资金。社保不必说了,以后会有更多的养老资金进入市场,迟早走到美国401K这一步。普通人买了基金,根本不看,到退休的时候扫一眼。

   外资越来越重要。去年9月27日,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A股纳入富时罗素全球股票指数系列的发布会上表示,MSCI有利于进一步引入境外长期资金、改善A股投资者结构。中国是一个高储蓄率国家,中国不缺资金,中国股市不缺资金,缺的是长期资金,缺的是不需要每年底都要计算盈亏的长期资金。我们一定会实现长期资金主导中国股市的目标,

   看到没有,长期资金主导中国股市,这跟房住不炒一样坚定不移。

   作为重要的步骤,北京时间3月1日凌晨6点,MSCI正式宣布,增加A股在MSCI指数中的权重,分三步走,把A股的纳入因子从5%增加到20%。今年5月、8月、11月是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这三个月份之前,大资金会提前布局。

   A股的增量资金会从几千亿到万亿,据国信证券测算,A股纳入MSCI因子由5%提升至20%后,为A股市场带来的增量资金约为490亿美元(约合3280亿元人民币)。如果以日、韩等海外市场的外资占比为参考,若外资持股比例达到10%,则将带来约4万亿元的增量资金。倘若外资持股比例能够达到15%,则增量资金规模将达到6.68万亿元。

   至于北上的资金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短期资金,一部分是长期资金。

   3月26日市场下跌前,北上资金净流出,3月26日,北上资金提前流入,沪股通净流入12.16亿元,深股通净流入1.39亿元,合计净流入13.55亿。股指很快翻红,典型的反映了北上短期资金的敏感。

   还有一些国际国内资金结合,快进快出,加上对冲,成为市场中的突击队。散户赶不上他们的步伐。

   外资投资风格对A股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强,外资、北上资金、机构资金主导市场,养老金进入市场,牢牢抱住万科等股票,具有护城河、市场垄断溢价的大中型企业成为花园奇葩,这是茅台等股票继续飙涨的根本原因。

   四,散户将遭遇最后一击

   散户的力量已经在变弱,冬天没到,秋风已起。

   上交所统计,截至2017年末,沪市自然人投资者持股账户数为3934.31万户,持股市值共计59445亿元,占比21.17%,较2016年末下降2.53个百分点,这已是散户持股比例连续第二年出现下降,以后散户占比会继续下降。

   散户被洗出局的最后一击是科创板。

   科创板收益大风险大,机构有研究力量、有对冲手段。散户一无资金优势,在打新上无优势,二无融券等专业对冲手段,三是科创板市场化定价,不再有23倍的发行市盈率,可能冲进去的第一天就会被套。

   连打新无风险套利都够呛,抱好股票又抱不住。

   股市出现大分化,公司,资金和投资者的两析分化趋势已经开始,科创板和国际化会加速这一进程。

   怎么办?让自己变靠谱,使劲学知识使劲复盘吧,还有一种办法,找到靠谱的基金经理。如果做不到这两点,离开市场。

上一篇:政府过紧日子 部分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压减超5%
下一篇:今日辟谣(2023年11月17日)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无

宏观经济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