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钢铁企业转型看钢铁业转型之艰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春节期间我去看望了老主任陈锦华,他对2014年钢铁产量到了8.3亿吨忧心重重,网上也充斥着“钢铁,一个冬天的故事”一类的文章。春节期间我也见到了广钢集团现任负责人,因为我曾经经手过广…
春节期间我去看望了老主任陈锦华,他对2014年钢铁产量到了8.3亿吨忧心重重,网上也充斥着“钢铁,一个冬天的故事”一类的文章。春节期间我也见到了广钢集团现任负责人,因为我曾经经手过广钢与宝钢重组等事务,所以详细了解了广钢集团的近况。
广钢在全国钢铁企业中只能算是一个中型钢铁企业,鼎盛时产能年500万吨,有三座400立米的高炉。这样规模的高炉算不上先进,甚至应属淘汰之列。但广钢在广州乃至广东省曾是举足轻重的大企业,近期就出了三位副省级以上干部:广东省常务副省长黄龙云(现任广东省人大主任),广州市委书记、现任鞍钢集团董事长张广宁,广州市政协主席苏志佳。90年代还引进了一套薄板坯连铸连轧设备,建设了珠江钢厂。广钢位于珠江边,和广州造船厂、广州造纸厂相邻,占据了珠江一大段岸线。这是历史形成的,现在看都算不上现代化的大企业,而且在珠江边还污染环境。我分管工业时曾有一个建议,将这三个厂都迁离珠江岸边,将现在的工业用地转化为商业用地,不仅使这三个厂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也使在珠江边的这一段黄金岸线变成类似上海的外滩,旧金山的情人码头,香港的维多利亚湾,土地可以大大升値。我的这一设想当时广州发改委主任,后任广州市常务副巿长的邬毅敏同志和广州巿市长张广宁都很赞成。广州造纸厂事实上率先搬迁到了南沙,但遗憾的是没有完全按我的意图实现。我当时的意见是既然要搬,就建一个最现代化、最具竞争力的造纸厂。当时国内还只有印尼金光集团在海南洋浦和江苏镇江的造纸厂规模能达到百万吨。但因为广州没有木材资源,而且制浆工艺耗水,污水处理量大,所以我建议他们只搞造纸,规模搞到100万吨,木浆从外面进口。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只搞了35万吨造纸规模,现在好像也没有什么名气。
第二个项目就是广州造船厂的搬迁。广船隶属中船公司,我到厂里去看过,只有7万吨船台造船,没有船坞。如果再不搬迁,根本适应不了船舶大型化的趋势,没有能力生产13万吨、30万吨的散货船或油轮,根本无法与上海的船厂,大连船厂,青岛海西湾船厂比肩。按我当时制定的船舶发展规划,想在长江口,环渤海湾,珠江口形成三片造船基地。而珠江囗必须搬迁到广州的南沙新区去发展。于是我撮合中船公司当时的董事长陈小津,广州巿长张广宁和我三人在北京西单的广州大厦商谈,我们三人一拍即合,陈小津、张广宁同意依托广州造船厂在广州南沙区建新的造船基地,建30万吨大坞,建成后将广州造船厂搬迁,现址改为商业用地。后来他们选了南沙区一个叫龙穴的地方,在这里建了30万吨大坞,就是现在广州南沙的龙穴造船基地。但是广州造船厂舍不得离开现在靠近城区的现址,至今没有搬迁,有食前言。但是我想只要条件谈妥,早晩是应该搬的。
最后一个就是广州钢厂了,张广宁市长是从这个厂成长起来的,他对广州钢厂是充满感情的,所以在很长时间他很纠结,不能下决心关停在珠江边的广州钢厂。但是正如前述,广州钢厂的规模在全国已经算不上一个现代化钢铁厂,已经缺乏竞争力,要想在广州现址扩建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张广宁市长想了很多办法,把厂迁到南沙,迁到珠海,和珠海一个小的民营钢铁厂合并扩建等等,总之不想远离广州。而当时广东省经济发展,已经成了钢铁的输入大省,一心想在广东省建设一个类似宝钢这样的大的钢铁企业。广东省主要有广钢和韶关钢铁厂两个地方国营钢铁企业,其它都是钢材改制厂一类的小企业。从广东省角度,建一个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是有道理的,可是当时全国钢铁产能已经过大,再建像宝钢这样的大型钢铁企业从全国角度看也有问题。当时张徳江同志还在广东任省委书记,他也和我当面谈过。我是有心帮助广东发展的,但也必须考虑全国的钢铁布局和产能过大的现实。另一个问题是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在争取武汉钢铁公司在防城上一个1000万吨钢厂,如果批了广东的钢厂,不批广西防城钢厂,作为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西部省份的广西意见会很大,两个都批产能过剩问题将更突出,所以一直定不下来。一个可行的选择是等量置换,即要求广东省淘汰相应数量的钢铁产能,再同意建一个相应规模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同样也要求武钢压缩湖北地区的钢铁产能才同意批准广西防城项目。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是李妙娟,她七拼八凑,把广东省许多钢铁制品厂也计算进来,但最主要是广钢和韶关钢厂的产能要压缩淘汰。省里的态度还好说,在广州还是湛江都是广东。但作为广州市领导,又出身于广钢的张广宁书记来说感情就十分复杂。这时广东省委书记已经是汪洋同志,他从省的大局出发也做张广宁的工作。张广宁书记还曾一度想把广钢弄到珠海。后来和广东省常务副省长黄龙云商量,提岀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把广东的钢铁企业广钢和韶钢都交给宝钢集团重组,广钢全部退出钢铁生产,韶钢也要调整产品结构,减少钢铁产能。然后在湛江建一个现代化的钢铁厂。黃龙云副省长认为是个好的办法,宝钢也接受,后来就按这个思路向前推进,组建宝钢广东分公司。但后来宝钢顾虑要关停广钢会引起广钢不稳定,他们很难摆平,因此宁可出钱买断广钢的产能,由广东省和广州市负责人员安置和善后。宝钢董事长徐乐江明确向我讲了这个意见,我觉得他们的这一顾虑有道理,关停广钢和人员安置等工作还是要靠地方政府来解决。以后的工作就变成宝钢和广东省、广州市之间的讨价还价。最后结果是宝钢出xx亿元,由地方政府负责广钢的关停转产工作,宝钢不再负责广钢的事情,宝钢是花钱买产能,花钱买平安,以求得批准在湛江建设年产1000万吨的钢铁大厂。
以后广钢的转型究竟怎样了?我也不太清楚了,但总觉得是个心事。今年春节我向原广州市常务副市长邬毅敏和广钢集团现任领导详细了解了广钢集团转型的情况。
据介绍,广钢集团原属的广州钢铁厂和珠江钢厂已经全部关闭,停止生产钢铁,共淘汰钢铁产能500万吨。原广钢集团有员工1万人,另有退休职工1万人,现在只剩下3000人。总体看转型还算平稳。到退休年龄的退休,未到退休年龄的,发给补偿金,进行社会化安置。资金来源主要是三部分,一是宝钢的补偿金,广东省补偿金。更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原广钢工业用地的出让。广钢原占地1.6平方公里,目前仅出让了一部分,土地收益和市里6:4分成,企业得6。现在还有一些土地未出让,资金应该不是主要问题,企业考虑的是如果用好这筆钱?今后用来发展什么产业?目前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是三块。一是钢贸。原广州钢厂的五羊牌建筑用钢是知名品牌,在国外也有一定市场,现在广钢集团委托国内其他钢厂贴牌生产,广钢派人指导和质量控制,贸易这批钢材。二是地产开发物业。三是原由广州市划给广钢集团的有色金属产业和气体产业。总算初步摸索出了转型之路。如果现在还在勉强生产钢铁,在当前这种钢价低迷情况下日子会很不好过。现在韶钢的日子恐怕就不好过,处于亏损状态,宝钢也在考虑韶钢结构调整问题。当时广钢转型停产,广州市有些领导还有些想不通 ,现在回过头来看是完全正确的。在我看来,广钢停掉了500万吨钢铁产能,基本上做到了稳定转型,人员也大体得到了安置,就算不错了,我想把他们的转型情况介绍出去,但企业负责人仍然忧心仲仲,因为可能还有一部分职工需要妥善安置,作为企业负责人仍然如履薄冰,可见一个企业转型之难。
广钢负责人还告诉我,最近杭州钢铁厂已来了几次,了解广钢转型的情况,看来杭钢也准备这么做了。这使我想起杭州钢铁厂的一件往事。杭州钢铁厂和广钢很相似,也是位于省会的一个地方国有中型钢铁企业,在地方经济中也曾有举足轻重地位。由于经营有方,也搞一些房地产,当时经济状态也不错。杭钢地处杭州半山区,虽不是西湖核心景区,但如不是工厂所在,也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另外杭钢当时的高炉也是300~400立米,和广钢很相似,不算什么先进。当时宁波私自上钢厂,曾提出一个方案,由杭钢接手宁波钢铁厂,最后关停杭州钢厂。但这一设想捅了马蜂窝,可以想见杭钢是不愿意离开杭州的。其实也不是要他们离开杭州,总部、科研、销售、三产都可以继续放在杭州,例如可以成立浙江钢铁集团。杭钢就去找领导,说如果让杭钢搬迁消息传出去,就会造成社会不稳定。这招果然奏效,以后就不再提此事。杭钢现在又要回到当初的思路上。杭钢和广钢情况相似,借鉴广钢转型的做法是可行的,现在钢铁产能过剩,价格低迷,经营如此困难,也许转型后日子比现在好过。当然广钢、杭钢地处寸土寸金的著名大城市,地价较贵,不是所有钢铁企业都能模仿,但我国有相当一批钢铁企业处于城区位置,调整转型只要有决心是可行的。
这使我又回想起首钢调整搬迁的过程。首钢在改革开放初曾经是钢铁行业和北京市工业企业的一面旗帜。但首钢处于北京市上风上水的西部,受水资源和环境的约束,继续放在首都显然不合适了。当时刘祺同去正从冶金部长转任北京市巿长,他对钢铁企业熟悉且有感情。他到任北京市巿长后给我打电话,说首钢产品结构是面条裤带的建筑用钢,缺少管板类高端钢铁产品,要求投资50多亿元在首钢上一套2050热轧钢板机组。我从首都环境和水资源约束角度谈了我的意见,首钢不适于在北京再扩建了,而是应该逐步调减钢铁产能。如果此时再投入几十亿元扩建,就会给首钢今后调整带来更大难题,更难下决心搬迁首钢。刘祺市长向我说明首钢涉及十万人就业和北京市20亿元税收,压缩搬迁谈何容易。我则举宝钢兼并重组上海冶金局上钢一厂到十厂近20万人的例子。其实当时无论宝钢和上海冶金局都不积极。宝钢以2万人高效益企业重组上海冶金局近20万人老企业是背上了包袱;上海冶金局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也不愿意被2万人的宝钢重组。可是当时国家和上海市坚决办了,现在看效果是好的,上海老的钢铁企业得到了调整改造,人员也得到妥善消化。上海这样大城市,只要有决心,消化这点人还是有办法的。北京市首钢只有十万人,将来总部、科研、销售、设备制造、三产都可放在北京,只把高炉、炼焦等热加工搬走,还在顺义保留了一个冷轧厂,首钢在西部占有的大片土地可以升值利用。我最后在电话中与刘祺市长调侃,我说我们这些副手过几年就没人知道了,您是北京市第几任市长,历史是记录在案的。你办一件好事记个红豆,办一件错事记个黑豆。我们这些人都是为你们记红豆服务的。
后来北京市争办奥运获得成功,对北京市环境指标有承诺,刘祺市长积极支持首钢搬迁,最后的高炉关停还是刘祺市长亲自去主持的仪式。
首钢的搬迁得到了曾培炎副总理的大力支持,中央政府拿出40亿元补助首钢搬迁。设想如果首钢现在还在北京生产,北京的雾霾将更难治理。
春节期间接触到广钢的转型调整,引发我对钢铁工业调整的一些回忆和思考。现在钢铁产量达到了8亿吨,产能据说有10亿吨,一些钢铁企业必然面临调整转型,这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企业必须有所准备。以上的故事希望能对需要转型的企业有一定的启发。
- [腾讯]
- 关键字: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