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热线:0311-85395669
资讯电话:
139-32128-146
152-30111-569
客服电话:
0311-85395669
指标

观点:目前粗钢产能依然不足 将产能过剩作为调控目标选错了方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浏览:|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按照80%的产能利用率测算,12亿吨的中国粗钢需求,如果全部或者是主要依靠国内生产解决,届时中国粗钢产能应当达到15亿吨规模。据此测算,目前国内11吨左右的粗钢产能依然不足,还有一定增…

■按照80%的产能利用率测算,12亿吨的中国粗钢需求,如果全部或者是主要依靠国内生产解决,届时中国粗钢产能应当达到15亿吨规模。据此测算,目前国内11吨左右的粗钢产能依然不足,还有一定增长空间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主管部门将产能严重过剩,作为中国钢铁产业最重要的调控目标,竭尽全力与之进行“风车博弈”,这实在是选错了主攻方向,放过了最危险的“敌人”。其实,现阶段中国钢铁产业的最大问题不是所谓产能严重过剩,而是严重的环境污染

  由于下阶段粗钢消费强度提高和国民经济的继续快速增长,未来中国粗钢消费(含直接出口)峰值有可能达到12亿吨,届时需要15亿吨粗钢产能与其匹配。由此产生更为沉重的环保压力,必须多方面满足冶炼原料需求,引导钢铁企业有序向外转移部分产能等。对此,中国方方面面都准备好了吗?

  中国粗钢消费强度趋向提高

  预计2014年全国粗钢产量(统计)不低于8.2亿吨,比上年增长5%以上,粗钢增加量约为5000万吨,而同期GDP增速为7%—8%。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粗钢产量7.79亿吨,比上年增长7.5%,粗钢增加量为6250万吨。同期中国GDP增速为7.7%。按照这个数据测算,2013年中国粗钢产量增速与GDP增速的弹性系数接近1.0。而有关部门根据中国钢铁行业对34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粗钢产量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中国粗钢产量增速与GDP增速的弹性系数平均在0.5以下。由此可见,2013年中国钢铁消费强度比较以前平均数值有较多提高。

  预计2014年全国粗钢产量(统计)不低于8.2亿吨,比上年增长5%以上,粗钢增加量约为5000万吨,而同期GDP增速为7%—8%。据此测算,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增速与GDP增速的弹性系数接近0.8,仍然远远高出前34年的平均数值,中国钢铁消费强度依然处于高位。不仅如此,今后10年之内,中国钢铁消费强度继续趋向提高,消费强度有可能见到1.0以上的更高水平。

  今后中国粗钢消费强度趋向提高,主要是受到史无前例大规模城镇化影响,由此产生以下几个因素的强劲拉动:

  首先是房屋建设结构的巨大改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将是数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由此产生大量农村住房向城市住房的转换。此外,全国城市普遍展开棚户区改造与危、旧房改造,也会使得大量旧房转变成为新房。这种新旧房屋的转换数量,全国会有数百亿平方米之多。二是在一些大城市中,一些新建筑物开始由钢筋水泥结构向钢结构转变,其单位面积钢材需求亦会成倍、成十倍增加。

  其次是交通道路的巨大改变。随着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势必产生规模巨大的物流与客流需求,要求交通道路有一个更大发展。此外,以往建成使用的陈旧交通道路设施,也有很多需要更新改造,一般而言,今后新建设的交通道路设施,将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立体道路(架空、地面、地下)为主,而快速通道建设所需要的钢材数量也是普通道路难以比拟。

  再次是出口贸易结构的巨大改变。进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10年内,中国外贸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基本完成了由轻纺产品出口为主向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转变,以往“衬衫换飞机”的外贸格局,正在转化为“高铁换石油”。据海关统计,2013年全国外贸出口总值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已经上升至57.3%,呈现不断攀升态势;而轻纺产品(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则降至21%。随着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高速铁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启动,对于中国相关机电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并由于中国机电产品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优势增强,今后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比重还会进一步提高。这意味着拉动单位GDP的出口增长中,钢铁消费强度增强,需要更多的钢铁支撑。

  最后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巨大改变。城市化与农村人口进城的结果之一,将是农林牧土地大规模集约化经营,由小农耕作经营方式向大机械化经营方式转化。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势必派生出规模巨大的农林牧业机械需求,有许多还是大型机械。由此看来,今后第一产业单位产值中的钢铁需求数量也会迅速增多,显著增强未来钢铁消费强度。

  中国8%左右的经济增速还会持续30年

  受到钢铁消费强度提高与国民经济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这两个方面的推动,未来中国10亿吨粗钢消费量指日可待。

  有关资料显示,尽管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其人均收入还只相当于日本、新加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平,与美国相比更是差距悬殊,不足其四分之一。现阶段我们无论是在人均食品消费、医疗教育、福利保障,还是环境质量等各个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程度。预计我们还至少需要30年的时间,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这些差距就是巨大需求,意味着未来30年中国经济的深厚发展潜力。

  受到上述钢铁消费强度提高与国民经济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这两个方面的推动,未来中国10亿吨粗钢消费量(含直接出口,下同)指日可待。不仅如此,其消费峰值还会越过10亿吨整数关口,迈上更高台阶。如果按照发达国家曾经有过的人均消费粗钢1吨测算,当中国钢铁消费进入峰值期时,中国粗钢需求有可能达到12亿吨。对于如此巨大的钢铁需求,中国方方面面都要有所准备。

  庞大需求必须更多钢铁产能匹配

  对于全国钢铁企业与贸易商而言,由于这块“蛋糕”还在增大,而非缩小,因此可以从中获得发展机会。

  80%的钢铁产能利用率,是国际公认的、没有过剩的、合理的产能利用水平。按照80%的产能利用率测算,12亿吨的中国粗钢需求,如果全部或者是主要依靠国内生产解决,届时中国粗钢产能应当达到15亿吨规模。据此测算,目前国内11吨左右的粗钢产能依然不足,还有一定增长空间。由此可见,目前中国钢铁工业距离所谓“夕阳工业”还很遥远。对于全国钢铁企业与贸易商而言,由于这块“蛋糕”还在增大,而非缩小,因此可以从中获得发展机会,尽管不是所有企业利益均沾,尽管一些劣势企业与落后产能依然会被淘汰。

  当然,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此之多的钢铁需求,也不可能全都通过国内生产予以满足,其中很大的部分产能,要向境外转移。中国钢铁产能向境外转移的结果,势必引发中国钢铁(钢坯与成品钢材)进口量的迅速增加,以此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届时,中国在钢材进、出口(含间接出口)两个方面,都会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家,占据世界钢材贸易总量的三成以上。

  继续提高的钢铁产需意味着环保压力增强

  主管部门将产能严重过剩,作为中国钢铁产业最重要的调控目标,竭尽全力与之进行“风车博弈”,其实,现阶段中国钢铁产业的最大问题不是所谓产能严重过剩,而是严重的环境污染。

  钢铁产业是一个高污染行业。近年来华北地区尤其是唐山雾霾笼罩,与钢铁企业密集有着直接关系。而继续提高的钢铁产能,当然意味着更多的环境污染,意味着中国环保压力的增强,必须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主管部门将产能严重过剩,作为中国钢铁产业最重要的调控目标,竭尽全力与之进行“风车博弈”,这实在是选错了主攻方向,放过了最危险的“敌人”。其实,现阶段中国钢铁产业的最大问题不是所谓产能严重过剩,而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化解产能过剩,可以借助价格与亏损机制,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而严重环境污染的解决,则必须依靠政府主管部门,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依靠行政手段。因此,中国有关部门应当改弦更张,把主要调控精力放到环保上来。

  鉴于中国钢铁产需量规模巨大,占据了全球总量的几乎一半,整体污染状况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所以中国应当实施比较发达国家更加严格的钢铁环保要求,而不是相反。

  当务之急是要严格环保执法力度。对于所有钢铁企业,无论所有制如何、规模大小、上交利税多寡,主管部门都要一视同仁,严格按照排放标准进行考核,实施奖惩,决不允许“法外施恩”。此外,严格环保执法,亦要全国规定同一尺度,不能不同地区有显著厚薄差异。只有在“一碗水端平”的情况下,才能够迫使全国钢铁企业普遍增加环保投入,并将所提高的环保成本通过产品普遍涨价而得以转移,使得环保行动具有经济基础,最终持续下去。否则,加强环保的“老实企业”就会吃亏,将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局面,最终演变为环保执法的普遍抵制。

  过剩钢铁产能向环保产能置换,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削长补短,获得合理调整的同时,还可以推动一个强大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崛起。而一个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由此派生出机械、施工、安装、建筑、物流、日用品等多个方面消费,又可以为钢铁需求创造新的增长空间,最终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延伸阅读
上一篇:火电企业利润再创新高 煤企亏损寻求谈判“破冰”
下一篇:多家上市钢企“账面”扭亏 据称:资产转移和高额补贴是“法宝”
分享到:
[腾讯]
关键字:观点 目前 粗钢

钢厂动态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