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钢轨 走向世界的品牌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1月13日,星期一。头晚的一场雨,不仅让地面变得湿滑,也让钢城的人们陡然感觉更为寒冷。然而,在攀钢钒轨梁厂,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这几天,我们都在紧张地组织生产出口巴西的TR…
1月13日,星期一。头晚的一场雨,不仅让地面变得湿滑,也让钢城的人们陡然感觉更为寒冷。
然而,在攀钢钒轨梁厂,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这几天,我们都在紧张地组织生产出口巴西的TR57、UIC60钢轨。”该厂厂长马朝辉告诉记者。
在钢铁市场持续低迷、全国钢轨产能过剩达到30%的大环境下,攀钢钢轨何以能够出现如此令人欣喜的局面?“坚持自主创新,抢占世界钢轨生产前沿技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攀钢钢轨’这一金字招牌已经誉满全球。”马朝辉自豪地说。
不懈追梦四十年
钢轨规格自动补偿技术让攀钢高速钢轨通长尺寸波动控制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攀钢成为国际首家采用端头补偿轧制并获成功的钢轨生产厂家。针对高速轨UF轧辊粘结氧化铁皮的难题,通过多年研究攻关,探索采用局部润滑轧制技术解决了一项世界性高速轨生产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钢轨表面光洁度及生产效率。
钢轨轧制数模仿真技术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开发的万能型材轧制仿真模型、二辊型材轧制模型及重轨连轧仿真模型、钢轨冷却模型及钢轨钢加热模型等,有效解决了道岔轨出口扭转、钢轨UF孔型粘氧化铁皮等问题。
“这几项技术成果,仅仅是攀钢锻造钢轨民族品牌的一个缩影。”主导这些项目开发的攀钢钒型材首席工程师陶功明说,自1975年轨梁厂生产的第一支50kg/m钢轨下线后,无论多么艰难,攀钢对这一梦想的追寻从未停歇。
秉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战略规划,40年来,攀钢始终瞄准铁路运输发展趋势,针对攀枝花资源特色,发扬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精神,强化领先意识,充分发挥科技、管理人员作用,在中国钢轨技术创新、品种开发上不断推陈出新、攻城拔寨,创造了众多的“中国第一”及世界领先水平:国内第一个拥有钢轨离线和在线淬火生产线的厂家,而且独创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在线和离线淬火技术;国内第一个批量生产时速200公里高速轨的厂家,国内率先开发出时速350公里的100米长尺高速钢轨及配套的道岔轨的企业,国内独家开发生产60TY、60D40道岔轨的企业等。同时,在钢轨生产领域先后独创并申请了60余项专利技术,许多专利技术水平至今全球领先。其中,“高强度钢轨在线热处理方法及其装置”等3项技术获得美国和欧盟专利授权。
不仅如此,2007年,攀钢钢轨生产还创世界同类企业总产量最高、出口量最大、100米长定尺钢轨产量最高、产品规格覆盖世界标准最广等“四个之最”。2008年初,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向攀钢授予出口钢轨产品免验资格证,填补了我国钢轨生产企业出口免验零的空白。2009年,攀钢百米在线热处理定尺钢轨获得原铁道部的上道“通行证”。
在新世纪我国重大铁路工程及全球重要铁路线上,包括全球海拔最高、最寒冷、最缺氧、经过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最长、免维护要求最高的青藏铁路,我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深线,我国第一条时速200公里快速客运专线——秦沈线,我国第一条跨海铁路——粤海铁路,我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城际高铁——京津高铁,以及世界运量最大的大秦铁路、世界轴重最高的澳大利亚矿石运输重车线,都有攀钢钢轨靓丽的身影。
从PD1到PG5,从普通耐磨轨到高强度微合金钢轨和超高强度热处理钢轨,从普通型钢轨到超重型钢轨,如今,攀钢已成为世界上覆盖标准最广、规格最多的企业,能生产38kg/m至75kg/m任意断面、9至100米任意定尺以及880MPa至1300MPa各种强度级别的钢轨。中国钢轨的主要技术标准,攀钢是主要起草单位之一。
人才辈出强引擎
2013年4月,“钢轨矫直扭矩数字模型”经过多次上线调试试验,成功实现了钢轨矫直扭矩的自动控制,大大提高了钢轨矫直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电能消耗和设备损耗。
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在国内同行业中尚属首创的技术成果,却是由攀钢钒轨梁厂岗位工人朱华林主导开发的。
刚刚过去的一年,与朱华林同样收获满满的还有冯伟。作为攀钢钒钢轨孔型设计首席工程师王代文的徒弟及其团队的一员,他和同事通过加大道岔轨等难轧品种工艺技术难题攻关力度,优化孔型、导卫装置等,提高了道岔轨产能,促进了钢轨成材率、合格率等质量指标不断上台阶,全年共生产高附加值道岔轨6万多吨。
一次奇迹的发生可能很偶然,奇迹屡次出现则必然有一种内在动因。
“短短的8年时间,从一个大学生到重大科研项目的参与者,得益轨梁厂丰厚土壤的滋润。”2005年参加工作的冯伟谈及自己的成长道路,感触颇深。
作为攀钢钢轨生产的大本营,多年来,轨梁厂一直秉承“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理念,眼睛向内,立足自身,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大力开展业务培训,精心磨砺纵横市场的制胜利器。
“菜单式的培养模式,是我们促进三类青年人才成长的重要举措。”攀钢钒轨梁厂人力资源室主任刘洁说,对新入职大学生,首先是将他们安排到基层一线岗位进行锻炼,然后将其放在首席工程师研发团队,使其尽快成长为技术人才。对工人,一是采用“一帮一”模式,二是通过每两年举行一次厂级技术比武的方式,来推动技能型人才成长。而对管理岗位人员,则通过跨区域和安排到关键岗位、参与各种项目锻炼等方式加以培养,使其既有技术底子,又提升其管理能力。
2013年初,轨梁厂提出了“加大员工队伍培养力度,建立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围绕着这一主旨,该厂各类培训蓬勃展开。在轨梁厂,培训工作坚持“宽进严出”的原则。对于各类培训班,职工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报名参加。2013年,该厂就举办了专业讲座6次。
“在科研攻关中,通过持续的优化组合,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每一个成员、每一个课题都通过竞争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力。”陶功明说,借助科研项目,让青年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用事业成就人才,使青年无须扬鞭自奋蹄,使事业成为人才的孵化器。
不拘一格、有的放矢、阶梯培养的模式,催生了以林健椿、陶功明、王代文、朱华林、冯伟、刘涛、刘寿平等为代表的管理、技术、技能人才,造就了以黄明安等为代表的优秀员工团队。
40年来,正是因为几代轨梁人勇于探索、默默奉献,才成就了攀钢钢轨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强变精,从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品牌之花开遍五大洲
9分。这是7年前在“撬开”美国市场后,美国专家对攀钢出口到美国的115RE和136RE钢轨给出的答案。
“但是,攀钢钢轨首次走出国门却很不顺利。”轨梁厂副厂长王彦忠至今记忆深刻。
1982年9月11日,攀钢与印度铁路部门签订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单15000吨52kg/m钢轨出口合同。
“但接下来却是一波三折。因为按照合同规定,该批钢轨必须执行欧盟的UIC标准。”王彦忠说,一直以来,攀钢执行的是国家标准,而欧盟UIC标准比我国的国家标准要严格得多。
“重轨的对称性成为最大的'拦路虎’,当时国内一直没能解决,是个老大难问题。结果,我们在对试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检测时,有一半左右的重轨对称性能达不到要求。”王彦忠说,“重轨是攀钢的重点产品,一般不轻易修改孔型,因为修改不好,就会出大事故。但轨梁厂钢轨技术人员却不信邪,在翻阅了大量资料、测算了上百个数据,并经过反复改进后,终于在短时间内攻下了技术难关,圆满完成了出口印度钢轨的生产任务。”
走出这关键的一步,轨梁人并未停下迈向世界的脚步。此后,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攀钢钢轨对外的大门逐渐打开。
2000年,S49kg/m钢轨开始出口南斯拉夫,结束了欧洲没有中国钢轨的历史。随后的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攀钢钢轨又相继叩开了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市场大门。
“攀钢生产的所有钢轨完全符合美国铁路工程协会技术标准(AREMA),并在很多方面,例如力学性能、表面质量、化学成分、低倍质量、内部夹杂级别等方面,超过技术标准规定的要求。”“攀钢生产的钢轨具有世界级的质量水平,并且在某些方面已超过当前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生产的钢轨。”这是2006年攀钢采用美标开发生产的钢轨首次进入美国市场后,美国A&K铁路物资公司执行副总裁写给攀钢信函中的一部分内容。
从每年花费1000多万美元外汇进口我国铁路车厢用乙字钢,到打上'中国·攀钢’的厂标,近40年来,攀钢依托自主创新,先后开发生产了美国AREMA标准115RE、136RE钢轨,国际铁路联盟UIC标准UIC54、UIC60钢轨,英国BS标准BS75R、BS80A、BS90A、BS95N、BS100A钢轨。
不仅如此,攀钢还以超群品质以及多年来在国际市场树立起的金字招牌,将钢轨出口到美国、巴西、墨西哥、南斯拉夫、古巴、安哥拉、孟加拉国、加拿大、委内瑞拉、印度、缅甸、越南、伊朗、坦桑尼亚、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
攀钢钢轨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开发钢轨产品,形成了高速百米轨、重载淬火轨、出口优质轨、高速道岔轨等系列钢轨品牌;通过持续推进质量体系建设和质量改进,攀钢钢轨先后荣获中国名牌产品、中钢协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和出口免验称号,攀钢钢轨品牌在用户中具有十分良好的口碑。
如今,攀钢钢轨这簇民族品牌之花,在世界五大洲开得越来越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