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行业:警惕环保之手“只挥不抓”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京津翼地区长期的雾霾天气让国家下定决心治理环境污染,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治理措施;而作为“高能耗、高污染”的钢铁行业,则无疑被列为重点整治对象;然而,环境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京津翼地区长期的雾霾天气让国家下定决心治理环境污染,随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治理措施;而作为“高能耗、高污染”的钢铁行业,则无疑被列为重点整治对象;然而,环境治理喊了大半年,我国的钢铁产量非但没有减少、产业污染也未见降低,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观察人士指出,我国的钢铁行业环保治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2013年我国钢铁产业相关环保措施层出不穷
从今年2月份的环保部发布《对重点区域的钢铁等六大行业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的公告》,到6月份,国务院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对防治大气污染制定了10条措施,再到9月份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上正在抓紧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等;国家对环保整治不断加码,这对高耗能、高排放的钢铁企业来说压力巨大。
不得不说,国家在对于环境保护这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算少,重视的程度也是越来越大,那么为什么还是会出现诸如钢铁行业这样的高污染产业不断变本加厉的污染呢?
钢企宁愿罚款 也不愿治污
尽管国家对于钢铁行业环保关注日益严厉,但是多数钢企却是宁愿罚款、也不愿意治理污染;究其原因,还是“钱”的事。最近几年以来,我国的钢铁企业亏损不断加剧,特别是2013年上半年,国内钢企亏损面接近50%,创历史新高;一边是“微利”和“亏损”,而一边则是“高污染”治理。在缺钱的情况下,高额的治污成本足够整垮绝大多数的中小钢企,为了“卑微”的生存下去,这些企业宁愿被罚款,也不愿治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钢厂人士表示,当前钢铁业盈利原本就微薄,而环保设施、环保技术、环保运营成本过高,一般中小型民营钢厂根本无力承担;一旦按照国家环保标准改造,还不如直接破产;而不治理环保,就算被发现,也能罚款了事,这种罚款就算月月进行,也还罚不垮一家企业,违规成本低也是造成当前环保政策难以执行到位的重要原因。
钢铁环保 不仅需要政策管制 更需要“保护弱者”
笔者相信,国家搞环境治理的初衷是好的,是大大的民生工程;而不是所谓的行业“宰割手”;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纸政策,就割掉千万产业的生存之路。道家九宫大阵之中尚且留下“生门”。如何保障污染企业在不影响其基本生存的情况下实现环保治理,方才是上上之道。
钢铁行业作为资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但解决了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是源源不断的为着地方政府输送大笔的财政税收;在这两块巨大的 “利润”下,环保政策首先就得被各级地方政府“过滤”一道威力;之所以年年喊环保、污染且越来越严重,地方政府因为各种“利益”而主动“保护”辖区污染企业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要想地方政府全力支持环保,那么,怎样实现两大“利益”不受到大的损失,方才是重中之重。其核心点就是如何在“保护”其基本生存的前提下改造环保。
环保不仅是政策强制 更需市场化推进
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的中小钢企环保设施普遍不合格。环保部华北督查中心在3月份曾通报,河北省60%的钢铁企业运行存在环保问题,70%的除尘设施运行不正常,80%的生产废水违规排放;除了民营钢铁企业,部分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也牵涉其中。
一方面,我们要从国家层面主动承担环保技术的研发,这种关乎于国家民生的“项目工程”不能仅仅依靠企业自律。第二个方面,政府在资金方面应该给予更多的专项支持;现阶段银行业对于钢铁行业的信贷设置了相当高的门槛,而行业盈利又降至历史低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钱基本上什么事也办不了。第三个方面,改变不合理的环保监管机制,现阶段环保部门监管重点是企业是否安装了环保装备及监控设备,日常监控也仅仅主要依靠不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反而对实际污染物改善效果没有足够的重视,方便了一步企业应付了事。
如何让环保从企业的负担转化为有用,增强企业自身主动的环保意识;除了纸上谈兵之外,更多的是要遵循市场化操作思路;这是国家在机制设定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环保治理,也许永远都只能是“隔靴挠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