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地方考核迎转变曙光照耀煤焦钢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一直以来,困扰和束缚国内煤焦钢产业链摆脱弱势格局的根本原因在于产能严重过剩,然而无论中国政府如何强化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环境保护措施,却始终难以取得实质上的成功。中央下派的环保任务…
一直以来,困扰和束缚国内煤焦钢产业链摆脱弱势格局的根本原因在于产能严重过剩,然而无论中国政府如何强化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环境保护措施,却始终难以取得实质上的成功。中央下派的环保任务大多被地方官员层层稀释,或虚以委蛇,或阳奉阴违,最终无法落到实处。
究其原因,如若地方政府贯彻施行则会有损于辖区内经济发展,并影响自身政绩考核。因此每当产业链出现去产能机遇时,却往往因地方政府消极对待而最终治标不治本,无法完成产业升级转型,并导致煤焦钢反弹夭折。
考核机制转变,不以GDP论英雄
6月28—29日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向煤焦钢市场传递出重要信息,地方官员考核将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而是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内容。这无疑会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一举颠覆以往地方官员的落后思维,强化对国有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降低资源浪费,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把更多精力放在民生改善与环境保护方面,对地方抗拒完成煤焦钢企业去库存与去产能起到了釜底抽薪之效,并带来长治久安之功。
地方政绩牵制去产能步伐
长期以来,高投入、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式经营是国内多数煤焦钢企业的普遍发展模式,产能无序扩张远远背离市场需求能力,造成市场供需矛盾一直无法有效缓解。在经济增长高速期,这种弊端产生的负面效应往往被忽视,因为过剩的产能可以在短期内被未来的新增需求迅速消化,去库存动力充沛。然而步入经济增长低速期之后,产能过剩的“肥胖症状”就只能依靠国家高投入和高补贴带来的需求增量所化解。过剩产能消耗大量财政支出,而用于转型升级的资金却捉襟见肘。由于未能有效去产能及产业转型升级,煤焦钢产业链通常采取低级经营模式,以降价的方式向市场释放过剩产能。而为了保全地方政府GDP政绩,煤焦钢企业又无法真正做到保价限产,降开工率动力不足,最终结果导致近几年煤焦钢企业连续巨亏。碍于考核体制缘故,地方政府一直为辖区内政绩贡献大的企业“撑腰”,财政倾斜力度过大让经营者丧失了进取转型之心。正所谓“慈母多败儿”。据了解,目前国内煤焦钢企业亏损,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来为企业输血,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要推行淘汰落后产能,但一方面又是高额的补贴弥补亏损,最终让转型升级只成为横幅上的标语和口号,却无法落实到行动。
去产能有望提速
目前,国内钢厂吨钢亏损已经超过300元,处于历史极值水平。而同期焦炭价格也经历了连续18周回落,跌破去年低点。炼焦煤更是陷入第四轮降价风暴之中,“煤满为患”创出近年来罕见景象。在政绩考核机制转变之后,笔者认为煤焦钢弱势有望从根上发生转变,虽然难以立竿见影,但功在千秋,利于长远。自此之后,地方“父母官”对辖区内煤焦钢企业的扶持力度料将减弱,产业链将会迎来“断奶”期。在缺失政府扶持的情况下,持续高产能将不会再有人买单,企业只能依靠自身寻求出路,从而加快去库存及去产能步伐,完成产业转型升级。
煤焦钢正在经受产业链阵痛阶段,而以往政府“托底”看似能缓解短期痛苦,但难治长期病根。在政策扶持的“减速器”撤离之后,反倒是在加速企业从“婴儿”阶段向“成人”阶段迈进。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阵痛之后的产业链将更加健康,煤焦钢价格才能真正摆脱下跌周期,迎来上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