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力量是当前产能过剩最主要推手
浏览:次|评论:0条 [收藏] [评论]
“行政力量推动是当前产能过剩最主要的成因。总体来看,应对产能过剩,必须转变思路。事实证明,传统的强化项目审批的办法已经失效,管不住。此外,需要标本兼治,采取短期措施与着眼于建立长…
“行政力量推动是当前产能过剩最主要的成因。总体来看,应对产能过剩,必须转变思路。事实证明,传统的强化项目审批的办法已经失效,管不住。此外,需要标本兼治,采取短期措施与着眼于建立长效校正机制相结合。”3月29日,在武汉召开的全国政策咨询会议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分析了我国此轮产能过剩的新特点以及成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和校正机制。
“改革开放以后,曾数次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其中的两次程度大、影响深的产能过剩极为相像:一次是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中国经济告别短缺,进入到过剩经济;另一次就是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使矛盾加剧,出现了较全面性的产能过剩。”冯飞说。
冯飞介绍,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而且呈现一些新特点。
其一,产能过剩呈现全面性。不论是平板玻璃、石化、家用电器等传统产业,还是光伏、风电等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
数据显示:2011年末全国平板玻璃生产能力9.9亿重量箱,能力利用率只有83%,多年来持续低于90%的正常水平;石化业20%的产品产能过剩;冰箱冰柜的生产能力接近1.3亿台,去年产量接近9000万台,相对来说产能大概接近4000万台的过剩;2011年,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产能已达到35GW,占全球产能的60%,产量21GW,产能利用率60%;风电设备产能30—35GW,产量18GW,产能利用率低于60%,仅前五家企业(共70多家)的产能就超过了全国新增容量。
其二,部分行业已出现绝对和长期性过剩。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有可能在未来2—3年达到消费峰值。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粗钢产能达到9.7亿吨,在建和拟建规模1.5亿吨,预计到2015年产能将达11.2亿吨。而根据预测中国的钢铁消费量峰值有可能在7.5亿 —8亿吨左右。目前的产能已远远超过消费量峰值。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水泥生产能力已经接近29亿吨,需求仅为21亿吨,水泥能力利用率长期低于75%。目前在建若全部建成投产,仅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将达27亿吨,超市场需求5亿吨。水泥产能过剩已是绝对性的、长期性的。
其三,近几年的集中投资造成产能增长过快,而且新产能还在不断释放和形成。
数据显示:2009—2011年三年平板玻璃新增共计3.2亿重量箱产能,约占总产能的三分之一;2011年电解铝产能达2530万吨,约占全球的50%,产能利用率当年只有80%,2012年电解铝投资同比增长57.2%;
2009—2011年,全国又新建了463条水泥生产线,新增熟料产能达5.47亿吨,占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的38.5%,目前在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约有210条,熟料产能约2.8亿吨;1949年到目前,煤炭建设投资一共是1.88万亿元,其中“十一五”这五年投资了1.25万亿元,煤炭投资主要集中在最近这五年。2011年投资了4897亿,2012年上半年投资2100亿元。
“产能过剩已造成行业、企业效益急剧下降,并增加了经济运行的风险。”冯飞说。
以钢铁行业为例,据冯飞介绍,虽然按国际标准,我国的钢铁工业产能利用率仍处于合理区间的下限,但由于企业数量众多、企业主要依靠价格竞争,造成产品价格和企业经营效益急剧下降。上半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累计实现利润仅为23.85亿元,同比大幅减少545.49亿元,减幅95.81%。销售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3.06%,降到仅有0.13%。1—11月累计亏损面37.5%。
“产能严重过剩、市场集中度低、企业竞争手段单一(主要依靠价格竞争)三个因素叠加造成企业经营效益急剧下降。”冯飞说。
那么,为什么产能过剩如此严重?市场矫正机制为何失效?冯飞认为,行政力量推动是最主要成因。
资料显示,在各地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的产业中,16个省市区选择了钢铁,20个省市区选择了汽车,23个省市区选择了石化,14个省市区选择了煤化工。
冯飞分析说,地方政府行政力量主导产业发展,造成产业雷同。特别是以土地、矿产资源、投资配套等极具诱惑力的手段吸引大型投资项目落地,不仅放大了企业的投资预期,而且使部分企业更加看重投资项目以外地方政府所给予的土地、矿产等资源,造成投资行为异化,这是民营企业投资热情高涨的背后原因。而从中央政府角度来看,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制度存在弊端,“路条”成为稀缺资源,扭曲了投资者行为,同时易造成权力寻租,而主要基于经济规模的投资项目准入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能过剩。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财税体制问题。
此外,冯飞认为,经济运行波动性大,外需急剧收缩也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短期政策也影响投资者预期。同时,政府服务不足,政策有效性不高。审批制管不住,而且弊端多。由于信息不对称,局部合理的全局并不合理,地方政府、企业不能在充分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科学规划或理性的投资决策等也是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
冯飞认为,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将在今后几年困扰中国经济。那么,我国应该如何应对产能过剩呢?
延伸阅读
- 上一篇:煤炭企业“走出去”需政策扶持 下一篇:焦煤期货上市一周 现货企业积极参与